APP下载

让语文教学回归儿童生命成长

2021-04-14李作芳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立场语文课程儿童

李作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会思考、会问这些问题:何为语文?语文为何?语文何为?思考这些问题,缘于我对语文这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性质、本体特征和目标的拷问。

焦鹏程老师提出“要基于儿童立场、生活维度、生命高度教语文”。从提法上看,不论是“儿童立场”,还是“生活维度”,抑或是“生命高度”,都不是什么创新的主张,似乎是一种“杂烩”,但从语文教学的原理、现行教学的实情方面分析,坚守儿童立场、生活维度和生命高度教语文,却是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源,在现在乃至未来都不失为一种重要的语文教学方向。基于儿童立场、生活维度、生命高度教语文,至少回答了“为谁教”“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重要问题;将“儿童立场、生活维度、生命高度”作为一种教学主张整体提出与实施推进,体现了一名教研员对语文教学价值的深入思考和真心坚守,所做的研究是有意义的,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回归儿童立场,体现了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积极回应。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朱永新曾经说过:“好的教育从哪里开始?回到教育的常识,从看见儿童开始。”回归儿童立场,让教育为儿童的生命成长奠基,是回到了教育的原点。

回归儿童立场,体现了对教育本质属性的坚守。《学记》有云:“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教育应切实把握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严格要求与弘扬个性的关系,以及传授与启发的教学准则,要尊重儿童主体地位,弘扬儿童个性,善于因势利导。

回归儿童立场,体现了对语文教育本体特征的坚守。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思维思辨、审美怡情、文化感受等诸多能力的重要阵地,语文教育应为儿童敞开大门,打造一个诗意、适宜的世界,引导儿童站在课堂的中央,成为课堂的主人。

焦老师主张的“回归儿童立场”的语文课堂,让我充分感受到了课堂为儿童而存在,教学从儿童出发,最终又回到儿童的发展上。在焦老师和她团队教师的课堂上,这种基于儿童出发的语文教学,时时可以折射出对儿童生命成长的观照。從开课伊始,教师就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儿童。如自主朗读题目,解释题目中难懂的字词;自主查阅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自主提问(或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开展小组合作(或同伴交流),自主汇报自学与共同学习的成果;自主选择课后作业,按照要求自主完成……师生对于课文难点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精彩纷呈的:根据儿童好问的特质,有的教师故意设疑问难,有的教师直入主题让学生提问,对问题的解答过程和策略都毫不例外地以儿童的探索为主,或引导读,或点拨思,或组织批和议,让儿童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切体会语文学习带来的愉悦。哪怕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出现与预设不相符合的“波折”,在教师看来也是理所当然的。教师既不急着和盘托出自己的观点,也不与学生“争彩”,他们把为人师的锋芒收起来,把所谓的成人智慧隐藏起来,唯一所做的是一步一步搭设学习的支架,为需要帮助的儿童提供“爬楼”的“扶梯”。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温暖的,是滋生童言、童趣、童心、童智的温床。让人感受到教学愉悦的同时,深深触摸到儿童无限发展的潜力。这样的课堂,正好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说的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

回归儿童立场的课堂,需要教师通透儿童心理学,懂得与儿童交流的最佳通道,就是把自己变成儿童。“老师提的这个问题好像有一点难哦,但是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你是一个特别会梳理的孩子,真棒!”“翠鸟是怎么捕鱼的?但是你不能讲哦,要通过朗读来告诉我。谁有这个本事?”焦鹏程老师执教《搭船的鸟》,整节课中都可以听到她始终与儿童保持良好的互动与交流,时而认同,时而肯定,时而鼓励,这种心同此心、情同此理的共情,产生了一波又一波无法使人拒绝的亲和力,轻巧地搭起一架由成人通向儿童情感、心灵的桥梁。

焦老师团队的成员还懂得使用肢体动作、表情等一些非语言的表达来增进与儿童的和谐共处。如张淑芳老师执教《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在引导学生学习提问的时候,她激动时带着急速的步伐,轻声时整个身体也柔软下来;阮启艳老师执教《续写故事》,虽然是一节习作指导课,但是她那时急时缓、时高时低的语调,在高低起伏间暗合着教学的层次,让听者鲜明地感受到一个个新的情境的诞生,学生的注意力也很自然地从一种情境转入另一种情境中。这样的语文课堂因为让儿童站在了课堂的中央而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如果说“坚守儿童立场”是对学生主体观的形象表达,是“以学定教”理念最响亮的代言,那么“基于生活维度”就是语文教学最朴素、最常见的路径表达。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勃涅斯有一句著名的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杜威也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强调“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课标前言中强调语文学习应“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说明语文教学要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这种联系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活“语文化”,即从语文出发,自觉地将生活资源开发成语文课程资源;一种是语文教学“生活化”,即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设计更多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活动。

现实世界是语文的丰富源泉,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语文化”,首先是联通知识和儿童的经验世界。比如三年级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围绕中心意思写”,教师就通过讲儿童熟知的“蜘蛛织网”来形象说明;不知道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就巧借生活中“妈妈煮鱼”的事情来讲清楚“如何围绕中心选材”。其次是创设儿童感兴趣的生活。比如起步阶段的学生不知道作文要写什么、怎么写,教师就通过布置学生种菜,喂小鸡、小鸭、春蚕、蝌蚪等一些有意思的活动,让学生写观察日记;通过设计一系列与“蛋”有关的主题体验活动,让学生大写特写摸蛋、护蛋、立蛋、藏蛋、找蛋、剥蛋、吃蛋、送爱心鸡蛋、用蛋壳作画、在蛋中种花、如何快速把蛋清和蛋黄分开……让不会写、不知道写什么的学生乐此不疲。从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入手,让知识与生活发生有意义的关联,可以实现“生活资源”向“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转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关键是回归生活,把语文学习的场景、过程等还原为生活的场景、过程,让课堂教学与真实的生活趋近而不是对生活的异化。让教学回归生活,一方面学生要主动地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勾连,另一方面教师要多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设计出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即儿童的学习方式要贴近其生活的方式,儿童的学习过程要贴近其生活的过程,儿童的学习场景要贴近其生活的场景,儿童的学习角色要贴近其生活的角色……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焦老师及其团队成员的课堂上,因为他们注重还原生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活因素,所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充溢着生活的气息,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气息。由此可见,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開花结果,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语文教育应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语文课程不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唯一途径,却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和载体。几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杯杯陈年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枚磁石,凝聚着民族的魂魄。语文课程,就是要通过意蕴丰赡的语言文字、丰富鲜活的文学形象、绵长厚重的思想文化,给学生以生命的滋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有一个比方,说语文教学不同于工业,而有点类似于农业,因为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机器。类似农业,那就必须遵从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指向人的生命的成长。“人”“自然规律”“成长”都是与“生命”密切关联的关键词。类似于农业,就和工业不一样,不可能短期内就“低进高出”。它需要时间,慢慢生长;需要为其提供丰足的养分、舒展的空间、充沛的呼吸、适时的调理,才能茁壮成长。基于“儿童立场”与“生命高度”教语文,两者在某种时候是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关系。在课堂上铺陈有趣、有爱又有智慧的引领和倾心倾力的造就,让每一节课堂教学都指向儿童的生命成长,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语文课程,达“传道立人”之意。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道”:通过一篇篇经典作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世界、完善人格、丰富人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语文课程,达“审美怡情”之效。语文集语言形式美、思想内容美、形象意境美于一体,寥寥几字便把人带入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境里,有着特殊的审美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激发他们初步的审美体验,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焦老师及其团队成员指导学生学习《搭船的鸟》,从翠鸟美丽的外形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捕鱼的动作中感受动物的灵性;学习《传统节日》,在识字中初步感受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学习《续写故事——〈难忘的生日〉》,在学习习作中体验美好的师生情谊、帮助他人的快乐;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在习得提问策略中,感受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过一段历史、一组诗文认识一位诗人,感受一种刻骨铭心的家国情怀;学习《普罗米修斯》《穷人》等,在语言文字的反复品读中感受人性的光辉。这样的语文教学从学生的生命发展出发,让学生触摸到的就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还有语言文字创造的各种真、善、美。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完整的、丰盈的。

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从作品到生命的过程,经由语言层面到达人生经历、心路历程、精神状态的过程。如果不珍视“一堂课的力量”,不依靠文本这样的生命样本精心引导和日常浸润,不逐步鉴赏审美语言、丰富审美体验、激活审美情感,漠视文本背后隐藏的生命意蕴,不对文章发出生命的追问,则无法塑造出一个个完整而合格的灵魂,无法培养出丰富而高尚的人性,更无法引领学生追向光明,将黑暗甩在身后。

基于生命的高度教语文,主张的是教生命的语文。生命语文和儿童语文、生活语文一样,不是一个派别,而是一种理解,一种行动,没有什么统一的、具体的教学技巧,但是能够感受到温度,生命的温度。这种温度应该是语文教学里最微妙、最珍贵、最不能丢弃的东西,因为它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作者单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立场语文课程儿童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扬善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草地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