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影响因素分析视角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研究
2021-04-14杨洁妮
杨洁妮
摘 要: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关系到银行稳健经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流动性风险的研究有利于提升银行对风险的管控能力,维持金融稳定。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业总体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VAR模型来考察各变量间的冲击响应函数关系。结果显示,在各影响因素中外部因素贡献率最大、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作用的周期不同。为了有效防范银行流动性风险,本文提出了优化配置资产负债结构、发展资本市场等建议。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风险管理;向量自回归模型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贯穿金融市场的重要一环,其平稳运营关系到整个经济环境的稳定,因此必须要实时对其风险进行管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三大准则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其中,流动性是前提与核心,尤其值得关注。当流动性危机在某一家商业银行发生时,突发的挤兑会造成市场情绪波动,影响市场对其他银行的资金需求,此时,对银行的负面情绪开始蔓延,在整个银行体系内产生流动性困境,给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环境的稳定性产生强烈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将强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放在首要位置。
二、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来源于资金在供给和需求端期限与规模的不确定性(杨文泽,2010)。邹宗森(2014)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杠杆率、高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有着负面影响。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从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视角出发,创造性地采用消费者信心指数来衡量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并构建VAR模型进行研究,这一视角在已有文献中具有独创性。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形成原因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同时体现在资产端和负债端。在资产端,体现为资产变现的成本,变现速度越快,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好;在负债端,体现为筹资的成本,筹资时间越短,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好。流动性风险①指商业银行无法及时筹集相应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形成流动性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商业银行在某一时间段资金供需失衡。为了便于研究,本文从内部与外部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1.内部因素
(1)资产负债期限错配
在负债端,银行的负债大多来源于吸收的存款等,期限较短;而在资产端,银行的资产主要来源于发放的贷款等,期限较长。两者性质方面的差异使得银行在负债和资产两端的期限不匹配,会出现资产无法及时变现的情况,进而引发流动性风险。
(2)银行自身其他类型风险的转化
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银行其他类型的风险也会通过各种机制转化为流动性风险。如利率风险,銀行的资产价格和负债成本严重受到利率变化的影响。因此,银行对利率的变化越敏感越有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问题。
2.外部因素
(1)宏观货币政策
商业银行的经营受到央行货币政策的制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银行资金充裕,发生流动性风险的几率小;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银行资金紧张,获取资金的难度和成本加大,如不能以合理的成本及时获取资金,将引发流动性风险。
(2)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
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与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和获取负债的能力有关。总体而言,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时,银行获取资金的难度和成本较高,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3)其他机构风险的传导
银行体系是金融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与其他金融机构息息相关,交互影响。因此,其他机构的风险也会传导至银行,进而引发流动性风险。
四、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本文后续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VAR(Vector Auto Regression)模型能够对很多经济指标进行分析,能对经济变量是怎样在经济冲击下产生影响作出解释。
1.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因素的变量选择②
被解释变量: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存贷比(LD)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衡量指标,存贷比越高,银行流动性越差,存在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越大。由于存贷比统计口径于2014年7月起发生变动③,本文将研究区间设为2014年第三季度至2020年第三季度。
解释变量:本文从内外两个维度划分解释变量。影响流动性的内在因素主要指商业银行的自身特征(如资产情况),本文选取流动性比率(LR,衡量企业流动资产用于偿还企业流动负债的能力)、资本充足率(CRAR,反映银行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不良贷款率(NPL,评估银行贷款质量)三个指标;外在因素则是外部的经济环境,本文选取GDP增长率、M0增长率和消费者信心指数三个指标。
在经济迅速发展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随之增大,银行会相应地扩大贷款,致使大量资金外流,可能会引发流动性风险;但此时,市场上可借用资金也比较充足,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对流动性水平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M0增长率(M0)反映了货币的供给情况。宽松的货币政策下,M0增长率较高,市场上的资金充裕,不太可能发生流动性风险;消费者信心指数(CCI)反映了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评价。在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中,CCI较高。
2.VAR模型的构建
一个含有s阶提前期的VAR模型的基本设定形式如下:其中,yt是包含k个内生变量的k×1维向量;At、F1,…,FS则分别表示k×k维系数矩阵,即待估系数矩阵;下标t-1,…,t-s分别代表不同的提前期;μt代表的是误差项,满足均值为0,协方差Ω为n×n的正定矩阵等古典假设。
(1)数据处理、平稳性检验与最优滞后阶数选取
为了消除量纲对分析的影响,本文采用离差标准化(Min-max normalization)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数据落在[0,1]区间内,同时选用最具代表性的ADF,检验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结果如下,经过处理后的所有变量,均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详见表1)
本文用AIC准则和S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二者同为最小值时,滞后期为最优滞后阶数。经检验得,最优滞后阶数为2。(如表2所示)
(2)脉冲响应分析
①内部因素的脉冲响应函数
内部因素对存贷比的脉冲响应在短期内非常显著,长期趋于稳定。资本充足率的正向冲击最大,滞后5期达到最值;流动性比率的正向冲击效应在滞后1期达到最值,随着滞后期的延长保持稳定;不良贷款率的冲击效应总体表现为正向冲击(如图1所示)。
②外部因素的脉冲响应函数
与内部因素相比,外部因素有明显的时滞性,短期的脉冲响应并不显著。在滞后4期前,三者的脉冲响应近似趋于零。随着时间周期的延长,M0出现了较小的冲击值,CCI与GDP的冲击效应趋于一致,在长期内有较大波动,在滞后7期有显著正向冲击,在滞后9期有显著负向冲击(如图2所示)。
(3)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是评估每一个变量对预测方差的贡献程度(详见表3)。外部因素对流动性的贡献率比内部因素高,表明来自我国经济环境的外部因素对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是最大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对流动性风险的贡献率最大,GDP增长率次之,然后是资本充足率。随着周期增加,CCI对流动性的贡献率逐渐加大(高达87%),说明金融市场成熟程度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因素。短期不良贷款率对银行流动性亦有显著的贡献率。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与内部因素相比,宏观外部因素是影响其自身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第二,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作用周期不同,内部因素在短期内反映显著,而外部因素在长期内反映显著;第三,在外部因素中,消费者信心指数贡献率较大,表明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对银行流动性风险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内部因素当中,资本充足率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显著。
2.宏观政策建议
(1)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健康的宏观经济环境是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支柱。我国政府应当立足现阶段中国国情,出台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塑造健康的宏观经济环境。
(2)通过改革,完善金融市场结构,发展资本市场
金融市场成熟度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发达的资本市场可以促进金融脱媒,提供便捷有效的融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增加资金转换渠道。我国可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助力金融市场的发展。
(3)完善货币政策工具
因为货币政策短期冲击效应显著,央行在制定政策时,应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充分考虑同时期银行流动性现状,以温和的调节手段缓解银行的流动性困境。
3.商业银行建议
(1)优化资产期限结构,完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质产质量
银行应合理控制贷款期限结构,优化资产结构,将同业拆借等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减少由于期限错配而导致的风险。同时,因不良贷款率对流动性的显著影响,银行应完善自身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提高资产质量。
(2)保持资本充足率,拓宽资本补充渠道
研究表明,银行自有资本与流动性创造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资本充足率可以带来更高的流动性创造。商业银行应在满足相应监管要求同时,积极拓宽渠道以补充和持续增加优质资本规模,以更大程度发挥资本的流动性创造作用。
(3)丰富流动性获取渠道,推行资产证券化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发展模式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增加核心存款的规模和质量;从自身业务特色出发,发展优势业务并分散负债来源,拓展资金来源。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手段激活长期资产,实现长期贷款的短期化,提升流动性水平。
(4)建立全面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体系和风险评估机制
银行应加强内部流动性及风险的监管,根据本行现状,建立有效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有效的危机处理与反馈机制,提高识别风险与抵御风险的能力,对流动性进行评估和监控。
注释:
①参见《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②数据来源于Wind与CSMAR数据库,除消费者信心指数频率为月度,需进行频数转化外,其余变量频率均为季度。
③参见《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貸比计算口径的通知》。
④c代表截距项,t代表趋势项,n代表滞后变量阶数,*、**、***分别代表在10%、5%和1%的水平下显著。
参考文献:
[1]杨文泽.商业银行流动性建模、预测与优化[J].上海金融,2010(12):35-40.
[2]曾刚,李广子.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因素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3(10):40-55.
[3]邹宗森.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流动性关系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13(08):43-47+117.
[4]史贞,刘娅茹,王森.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9(03):65-75.
[5]李学彦,李泽文.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外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9(12):89-99.
[6]朱晓兰.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