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语言表达与运用的支架建构

2021-04-14沈虹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1年4期

沈虹

摘   要   汉语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教学中学生通过仔细品味文本语言,发现其独到的表现力,感悟其语言表达特色,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学习和运用的能力。教学中通过搭建内容理解、情感体验、策略形成等支架,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的表达形式,体悟语言的表现魅力,促进阅读思维力发展,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关键词   文本语言   语言表现力  支架建构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中语言表现力的品味,可以提升学生“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的能力,同时,对于发展他们“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統文化和革命文化”,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教师应在文本理解、体会、策略、语用等方面,为学生搭建相应的认知、感悟支架,促进他们“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搭建内容理解的支架,学习语言的表达形式

优秀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魅力,在于准确、生动、形象地构画出充满表现力的意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理解文字表达的内容,品味语言文字的形式,在对语言形式的感悟和积累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实践能力。

如郑振铎的《猫》(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6课),作者笔下先后介绍的三只猫都各有特点,其命运也大不相同。作者在与它们朝夕相处时,产生的情感也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时,教师要围绕“形成尊重动物、善待动物的意识”这一人文要素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概括中心思想”这一语用要素,引导学生积极品味语言,在感受作者语言表现力的过程中,厘清文本思路,概括中心思想。

为此,可以设计这样的支架式阅读探究菜单——默读课文,展开思考:三只猫分别从哪儿来,是什么样的,大家对它们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为了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有一定的条理性和明确的指向性、概括性,教师可再搭建示范引路的表达支架。第一只猫,是最喜欢猫的三妹从隔壁要来的,它喜欢在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逗它玩,“我”也在快乐中度过了一段时光。后来,小猫莫名消瘦,最后离开了我们。大家都很难过。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认为:“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这样的支架搭建,给学生阅读文本、提取信息、概括主要内容提供了范例,他们在概述时,做到了尽可能全面而又有重点的介绍。如学生在介绍第二只猫时,这样说道:“第二只猫是母亲从舅舅家拿回来的,这只全身黄色的小猫比第一只更活泼,爬树、捉蝴蝶、抓老鼠,最主要是喜欢乱跑,全家人都担心哪一天会被人家逮走。后来果然被人捉了去,大家都如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般,很不高兴。”对于第三只,信息就更丰富了,但在前面示范概述的支架作用下,学生还是较为完整地进行了介绍:“第三只猫是一只流浪猫,因为担心它会饿死或者冻死,张妈把它拾了回来。这只猫属于忧郁型的,在我们家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后来因为我们怀疑它咬死了芙蓉鸟,遭到‘我的惩戒。没多久就死了。”

通过这样逐步的支架搭建,学生阅读文本、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就变得轻松、自然许多。他们在自主阅读、自主表达中,迅速梳理好文章的脉络,把握了作者家从“很久不养猫”到“永不养猫”的情感发展主线,初步感知作者表现出来的“既然不能好好保护它,那就不要以爱的名义拥有它”的思想情感。

二、搭建情感体验的支架,体悟语言的表现魅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猫》一课中的字里行间,游走着作者复杂的情愫,这些融于“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质朴、真率,要想让学生充分体悟郑振铎的这一写作风格,我们老师需要智慧地搭建情感体会的支架,帮助学生渐渐走进文字,走近作者,触摸那颗貌似平和实则激荡的内心。

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将三只猫的外形描写进行对比,并对作者前后的情感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由浅入深,从文字表面走向情感动容处,继而充分体会字里行间荡漾的情感,对作者语言表现力的钦佩。如在阅读关于第一只猫的描写文字时,笔者引导学生从欣赏作者描写第一只猫时用的比喻“带泥的白雪球”,和它“跑来跑去”看起来却是“滚来滚去”,以及三妹乐此不疲地用红带或绳子逗它玩,“我”在连续一两小时的观看中始终微笑,感受着生命的新鲜和快乐,体悟作者的语言表现力。学生在“描写极富画面感”“感情非常真实”“仿佛这件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阅读评价中,渐渐形成“朴实的文字也可以有很强的表现力”“我们的语言表达也要充满表现力”等等高阶思维和认知。

除了从语言文字的表现形式上去发现语言的表现力之外,笔者还引领学生从篇章结构上去感受课文强烈的情感表现力。教学时从郑振铎儿子郑尔康回忆父亲写这篇文章的真实背景入手:“在两只猫先后亡失后,郑振铎写下了他的《家庭的故事》的第一篇《猫》。显然,这第三只猫,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他为什么要假想出这只猫来呢?”以此为理解、感悟的支架,感受作者“生命价值和人性的思考和态度”这一本意。

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循着作者最初的“没事,大不了再捉一只来养”,到“我家好久不养猫”“永不养猫”,体会到作者从最初对生命的不在乎,渐渐到对自己无力保护好一个鲜活的生命而放弃圈养,到最后“我”妄下断语、暴怒、虐待导致第三只猫的冤情,从此“永不养猫”的心理变化历程,生成“是‘我的偏见害死了猫”“‘我没有平等地尊重和对待每一个生命”这样的理解。如此,引导学生讨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如何相处共存的话题,就水到渠成了。

三、搭建策略形成的支架,促進阅读思维能力的提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当是自我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去被动地接受知识。斯坦福大学教授波利亚也强调:“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与联系。”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不仅仅是读懂“这一段”,而是以此为“例子”,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策略,以便今后去从容阅读其他同类型的文章。

《猫》这篇课文中,体现郑振铎先生丰富语言表现力的地方有很多,笔者通过让学生回顾、总结本课阅读、探究的历程,来归纳、总结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策略:“前面,我们分别从语言的欣赏和情感的比较两个方面,与文学大师郑振铎先生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郑振铎先生的文字极富表现力,现在,你能说说这种语言的表现力,我们是怎么感受到的吗?”

学生在自我阅读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后,产生了这样的展示汇报:第一、郑振铎特别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字描述当中,从而让语言文字富有丰富的表现力。如作者将第一只猫比作“滚来滚去的白雪球”,凸显了其胖得可爱、行动灵活的特点;写第二只猫丢失后自己如同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这样的比喻让人情同身受;及至作者发现自己因为冤枉了第三只猫而满怀愧疚,将这样的自责比喻成“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非常形象而且有新意。第二,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这是将课文读得更加丰富的好方法,也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比如在读了三只猫的不同遭遇后就让人忍不住想:“如果是第一只或者第二只猫有偷袭芙蓉鸟的行为,文中的“我”会不会打它?”然后通过回读课文得出否定的结论——因为前两只猫非常可爱,给作者带来了许多快乐,即使它们犯了错误,“我”也会原谅它们的。而第三只猫,又丑又懒,不讨人喜,还有凝望鸟笼的行为,“我”自然毫不犹豫地认定它就是凶手了。第三,小说往往有虚构的情节,作者通过一定的矛盾冲突,来引发人们的思考。在了解了第三只被冤枉的猫是郑振铎假想出的这一背景后,我们对文中突然出现的芙蓉鸟、以及时常吩咐张妈注意防止猫吃鸟、最后一口咬定是第三只猫咬死了鸟的妻子,就非常留意了。我们觉得,这些都是作者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让矛盾更加突出而设计的,这些描写,让文本的语言充满了极强的表现力。

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阅读发现,并进一步进行归纳,让他们产生较为完整的认知建构:首先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运用得好,可以让画面清晰再现,唤起人们的共鸣,带给我们真切的体验。这样的语言有一定的表现力。其实,不光是比喻,其他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比等,都会让语言表达充满表现力,我们在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仔细体会。其次,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犯以貌取人的错误。这里,作者也“以貌取猫”,直接导致了一起冤案。通过前后联系和假设,来感受作者对待第三只猫的主观臆断,这让课文表达的思想更加丰富。再次,要读好小说,要了解它的一些相关背景,但更重要的,还是将小说的前后因果关联起来看。当你对它的环境烘托、形象刻画、矛盾的不断激化有了清晰的认知后,就会惊讶于作者非凡的语言表现力了。最后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郑振铎敢于拿自己开刀,通过自己揭开自己的伤疤给人看,这样能让表达更加真实,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因此,很多小说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让作者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旁观者,而是身处其中的参与者,甚至是主人公。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的文字,读者的感受力更强。

走出传统的围绕文字逐段碎片化的欣赏、理解、感悟,以主问题的设计为抓手,通过搭建帮助学生走向内容理解、情感体验等一系列支架,可以让学生的阅读实践真实、清晰、有效,对于形成个性化的阅读策略、生成带得走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生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积淀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提升语言表达力等方面,都能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老舍.出口成章——论文学的语言及其他[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47-48.

[4] 马克库.多管齐下,突破“一师一优课”中的瓶颈[J].教育家,2016(48):58.

[5] 蔡忠平.从标准到实践:语言品味路径研究[J].中学语文,2019(34).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