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民族地区汉语教学力度
2021-04-14郭鹏
郭鹏
不仅涉及教材、教学方法等专业问题,而且与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评价、教研支持体系、教师培训等密切相关。
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改善汉语教学水平,不仅可以加速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民族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民族素质,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事业,繁荣民族经济,巩固民族团结。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 赵振铣
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各级政府把教育扶贫作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大力提升教育软硬件建设水平,通过教育改变民族地区落后的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
可以说,教育在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一步提升汉语教学水平,是民族地区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民盟中央常委、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赵振铣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学一二年级的汉语教学尤为关键,“做好相关工作,民族地区学生不仅能够加强对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而且能够更好地领略和理解中华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学生难学厌学 教师难教厌教
汉语是当今世界传播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联合国使用的六大工作语言之一,在国内、国际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学好汉语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地区汉语教育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突出问题。
赵振铣在调研走访时发现,四川省不少民族地区的学生汉语考试平均成绩仅20分左右,甚至不少学生得了零分。“不仅未能实现汉语教学基本目标,而且严重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
赵振铣认为,在众多问题之中,“汉语教学效果较差”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瓶颈”。
在他看来,我国当前民族地区汉语教学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汉语教学的实效很差;二是汉语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三是汉语教学管理、教学方式不当。
少数民族汉语的教授,如果能在学生小学时期就展开系统的汉语培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谈及汉语教育的实效,赵振铣表示,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普遍采用统编《语文》教材实施汉语教学,但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汉语实际水平与教材要求之间差距过大,导致学生难学、厌学,教师难教、厌教。
因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属于第二语言学习,在学习中,尤其是在学习初期,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教材,不仅有助于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帮助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汉语学习的意义。
然而,赵振铣发现,统编教材所反映的生活主要是内地学生的生活,与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缺乏紧密联系,这增大了学生语言理解和学习的难度。
除此之外,不少少数民族县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教材进度实施教学,没有考虑学生接受程度,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民族地区教师培训定位、内容、方式等存在较大偏差,实际效果不够理想,不少教师简单模仿内地语文教学的方法,其实并不适用于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赵振铣说。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就是让汉语在学生心目中和生活中从陌生排斥到熟悉接纳的过程。
有观点指出,少数民族地区小学阶段的汉语教学,是学生们在校期间学习汉语最重要的一个特殊时期。
如何做好这方面工作,是一项复杂且艰难的教学工程,需要教育研究者连同政策制定者从多个角度多种思维进行研究,不断探索,以求改进。
赵振铣表示,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站在助推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科学谋划,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汉语教学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
那么,该从哪些具体方面入手?赵振铣给出了对策建议。
他表示,目前,我国对外汉语专业的研究者多着眼于对外国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对国内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却少有研究,“要深化专项研究”。
赵振铣建议,国家层面应加大对民族地区教学方式、相关教材等专项研究的支持力度,由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等设立更多的专项研究项目,组织更多专家形成合力,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专项研究与实验。
开展区域试点同样重要,“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材、教学方法等专业问题,而且与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评价、教研支持体系、教师培训等密切相关。”
赵振铣认为,应该选取几个少数民族县或自治州开展区域汉语教学改革试点,以便积累系统性的改革经验,适时在全国推广。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现有专业支持体系,主要是参照内地教研和培训体系建立起来的。
“而近年针对民族地区的培训、支教等活动,主要是套用内地已有经验,对民族地区的教学,尤其是汉语教学,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赵振铣对此感到担忧。
他建议,依托高校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区的师范院校,建立少数民族教學研究中心,整合高校、内地优秀教师和少数民族地区力量,形成资源合力,建立以教研、培训为重点的专业支持体系,探索民族地区教学改革针对性措施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