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艺传类学生的思政教育探索
2021-04-14王思璇
王思璇 薛 栋
(燕京理工学院,河北 廊坊 065201)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应以社会结构转型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置针对性的重要契机;以网络社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最大增量,才能更好地反映和诠释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进而在内容结构创新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的结构转型和价值形成。
1 新媒体对学生思想的影响
在新媒体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渊博。虽然性格不同,但是思想开放,自尊自爱。他们有很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他们有强烈的探索、好奇和表达的欲望。因此,即使思想政治课教师刻意避免只局限于书本的“聚合媒体”,学生也会自主融入各种媒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在“人人都在融合媒体”的形势下,教育工作者要将“媒体融合”融入到自己教学当中去。实现理论与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发挥媒体的优势。
2 学校该如何应对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
树立新媒体发展理念,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落后不退后。因此,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建设,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1)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继承优秀传统德育文化,借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叙事方法。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网络空间,都要符合思政教育的学科建设。
2)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导学生创作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传播社会主义文化。通过一年一度的《我最喜欢的网络热词》评选和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评选,将主流思想和话语权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以上及以上”叙事的宏大话语表达变为通俗易懂、耳熟能详的网络热词和流行语,增强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意识形态。
实现独白式向交互式话语转型在整合融媒体传播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与同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建立相互促进、相互进步、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话语共同体。拉近同学生之间的距离。有两种具体 方法:
1)在话语态度上。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角度出发,遵循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媒体整体布局、整合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善于用语言艺术创造性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在话语内容上。由于媒体整合对公众讨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强大的,教育者可以积极地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交流环境,给大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鼓励大学生积极表达自己。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能力,不断提高思政教育在各大高校的影响力。
创新融合载体强化跨平台叙事能力设立校园新媒体中心工作。随着互联网的不管发展和更新换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微信、微博等APP在不断地更新加强,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也改变了他们的学习、生活的方式。面对众多的官方微信账号、微博,以及各部门、各机构各种创建的校园应用,着重重点,更好的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
优化微信为代表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拥有大量大学生用户。是大学生日常使用最多、接触最多的新媒体平台。对其进行优化管理,将有助于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推动融合型学习平台的推广,不断推进融媒体工作的建设,依托实体管理机构,不断增强自媒体平台带给我们的影响力,加强完善媒体平台管理,开发新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协同联动模式,不仅为融合媒体在统一平台上实现协同制作、内容发布、互动反馈提供有力保障,也为巩固和扩大主流思想阵地提供关键支撑,真正实现“互联网+教育”优质发展。
3 发挥正确的政策导向的作用,推动思政教育教学发展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实到位。明确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关键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住道德思想与道德修养这两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新时期大学生要把思想政治课放在首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发挥课堂主渠道和教师主力军的作用,确立思想政治课向思想政治课的过渡;准确培育整合理念,构建大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不同形式的媒体符号影响着观众对意义的解读,特定的内容只有以适当多样的形式才能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因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新媒体融合起来,立足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努力去突破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上的局限性,实现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转变,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