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阶段推进我国民生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1-04-14

卷宗 2021年17期
关键词:民生服务业智能化

林 悦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4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事业得到长远发展,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社会民生服务的内涵逐步丰富,并在基本框架下制定基本民生服务清单。各民生领域进行有益改革探索,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民生服务制度体系。建立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生活困难群众社会服务兜底能力有效提升。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1]。”针对群众的民生需求更加多元化的新特点,我国民生事业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梯度化特点,民生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也将从“有”到“优”,更多强调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1 我国民生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1)民生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充分、不均衡问题。民生服务优质资源供给总体不足,民生领域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和群体差异仍然显著,优质资源发展不均衡。公办名校能够占有更多的教育资源与资金资源,学生毕业考取名校的人数多。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乡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流动性高。部分课程设置不全,艺术课程和外语课程在部分学校尚未开展。东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差异较大。基层医疗机构仍然缺乏掌握先进诊疗技术的医生和高精度的设备,治疗疑难杂症与大医院联动机制不足。因此,群众看病“扎堆”大医院现象仍然严重,部分医院专家“一号难求”。在养老方面,公办养老院和高质量、价位合理的民营养老院数量少,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入住需求。

2)基本民生服务发展有待进一步提质增效。护理性服务从业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民生服务既包括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也包括人才队伍的供给和保障。当前,基本民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配备加速推进,人才数量与质量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务工人员对护理服务业从业意愿低,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不足,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民生服务业缺乏行业标准,多数从业人员仅经过短期培训,学历水平、身体素质没有经过严格把关。护理服务仅局限于基本生活照料,对心理与精神文化需求关注度不高。其次,缺乏对公民服务需求的深入调研。护理性服务“叫好不叫座”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对服务需求方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等进行深入研究,提供服务的种类和内容与服务需求存在错位。

3)民生服务业智能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随着各地市“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居民逐步感受到民生服务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生活便利,例如网上挂号、智慧停车、公积金网上办理等。但民生事业智能化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民生智能化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规范,跨地区、跨系统的业务协同尚未实现。不同部门之间未形成信息联通,“信息孤岛”仍然存在,信息调用规范和调用模式不完善。其次是公民个人信息保密机制不健全。信息安全是智能化发展的前提,平台建设中应注重提高系统安全防护等级,防止恶意程序盗取用户个人信息。第三是智能化终端设备需要加强特殊人群使用的便利性。加强智能化终端设备的适老化改造,方便老年人使用。在终端产品上增加适合残疾人操作的特殊设计,例如盲文、语音播报,使特殊人群也能够便捷地体验到智慧生活。

2 我国民生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

1)民生服务发展应符合老年群体的消费特点和消费习惯。深入调研人民群众对民生服务的需求。民生服务业发展应根据需求提供适合不同特点人群的民生服务产品,既考虑到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偏好和特点,也要考虑到普通民众和特殊群体对民生服务业的需求。让民生服务业能够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之前,应对社区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和消费观念进行全面调研,找到老年群体及家属的刚性养老需求,并结合社区老人的消费水平进行养老服务项目设计,并设计多元化服务产品供服务对象选择。

民生服务不仅要满足服务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也要注重精神文化需求和心理需求。教育服务业要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身心发展进行正确引导,培育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理念。养老服务项目设计要考虑老年人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职业培训方面也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高培训对象的思想修养。

2)加强民生服务业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在人才选拔过程中注重对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职业道德、基本素质的考察,选择有责任心、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的人员。规范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的内容和培训时间,在培训中注重培育职业理念和操作技能。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是合理提高从业人员物质待遇,加强完善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对从业人员的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的缴纳做出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对工作负责、绩效良好的人员给予精神嘉奖。弘扬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劳动精神,在民生服务业从业人员中进行技能比赛、业务能手选拔等活动,树立职业道德好、业务水平高的先进典型,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注重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生涯设计,减少不合理人员流动,在行业内根据工作年限、工作成效、职业道德与业务能力测试和服务对象满意度,设立不同业务能力级别标准,例如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从业人员可凭自身努力逐步达到相应标准。坚持底线思维,设置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如果在从业过程中出现虐待老人、儿童,侵犯学生等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应计入行业服务档案,并依法处理。

3)加大对生活性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家政护理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对于能大量吸纳劳动力的生活性服务业提供税收优惠、社保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对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给予土地、财政政策扶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生活性服务业,探索政府与社会合作PPP模式等多种形式发展。进行生活性服务企业品牌战略建设。对行业领域中服务质量高、群众口碑好、吸纳劳动力数量多的企业品牌,要给予保护及额外鼓励,帮助其进一步扩大业务领域,充实服务内容。

4)将智能化建设融入民生服务业中。建立民生服务业大数据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使服务对象深入了解服务种类、标准和具体内容。对服务对象进行服务评估,在提供服务前了解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服务需求、服务预期等,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及时听取效果反馈,在服务结束后根据服务质量评估结果进行改进提升。进一步推进“智慧教育”、“智慧医疗”与“智慧养老”建设,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到民生服务业资源,改善服务资源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解决老百姓对优质资源的需求。例如,建设“智慧教育”能够使乡村学校与名校进行师资共享、管理联动,运用互联网培训资源对乡村教师进行在线业务指导,并缓解乡村学校学生英语、艺术类课程紧缺问题。建设“智慧医疗”能够畅通基层医院和知名医院会诊的渠道,并帮助患者在互联网上提前预约专家号,提高医治精细化水平,真正做到“让群众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

猜你喜欢

民生服务业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