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内博物馆藏品档案数字化必要性分析
——以山东博物馆为例
2021-04-14滕卫
滕 卫
(山东博物馆,山东 济南 250014)
博物馆藏品档案是藏品的历史见证,藏品档案中所记载的信息资料为藏品提供了文字和资料说明。藏品档案的管理,是博物馆业务工作的基础,长期以来,各博物馆对藏品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都颇为重视。
1 山东博物馆藏品原始档案收藏背景
山东博物馆藏品原始档案资料最早要追溯到1948年8月在解放区成立(当时在华东局驻地青州城东张庄成立,后移至临朐小陡沟村)的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简称省古管会)。该委员会成立后收集整理的文物,主要包括:接收胶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黄县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莱阳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地方古代文物管理机构收集的文物;各地方政府、机关、部队搜集的文物;接收齐鲁大学收集的文物;老解放区土改中地主收藏的文物;济南、潍县、兖州等一些大收藏家流于市场的文物;流散于农民手中的文物;抗日战争初期奉命南迁的前山东省立图书馆的文物精品,也分别于1949年、1951年从南京、四川乐山运回济南后,正式入藏省古管会的文物(后移交山东省博物馆);接收社会各界捐献的文物等等,这些文物藏品被分别收录在《山东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购登记簿》《山东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收集古物登记簿》《山东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收集目录》《山东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捐献古物登记簿》等帐册中。1953年2月,山东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奉命改称山东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简称省文管会),1953年10月,山东省文管会的陈列、保管部分合并移交山东省博物馆筹备处,1954年山东博物馆成立直至现在,馆藏的这些原始藏品档案资料时间跨度已七十余年历史。这些档案资料记载了山东博物馆藏品日渐丰富的过程,见证了山东博物馆的建设成长。
2 山东博物馆藏品原始档案的主要组成
山东博物馆藏品原始档案资料主要包括:
1)藏品总帐类:1951年至1963年的《山东历史文物登记簿》,1951年至1964年山东境内明确出土来源的《山东出土文物登记簿》,收入文物近5000余件(套)的《革命文物登记薄》,20世纪60至80年代初期的《文物收入登记帐》,1982年至2007年的《文物资料入馆帐》。
2)藏品入藏的原始资料。山东博物馆的藏品档案资料有:最早的山东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收集古物登记簿,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接收文物登记薄,1954年山东博物馆建馆后的藏品交接册,1953-1959年革命文物征集单,1958年土改展品交接册,1964年社会主义教育展览各地参展材料及送展文物,1964年至1987年的工作日志、工作计划等,一些藏品档案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本身就具有了文物价值。
3)山东博物馆一级文物档案。山东博物馆一级文物建档工作最早可追朔到1964年8月编制的《山东省博物馆一级藏品简目》,确定了馆藏的玉器、石器、铜器、瓷器、陶器、书画、甲骨、玺印、封泥、简牍、钱币、古籍、自然等共1395件(套)为当时馆藏一级文物。此后,历经1972年、1980年两次馆内复核,1993年4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对部分一级的认定,2005年全国一级文物建档备案工作的推行,山东博物馆一级文物数量最终确定为1385件(套)。2017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文物藏品档案规范》管理的要求,完成了馆藏一级1385件(套)藏品档案的规范填写、审核、打印、装订,并按照《文物藏品档案规范》,专门定制藏品档案盒、档案柜,做到了一级藏品档案的专档、专柜、专室保存。
4)山东博物馆藏品接收、编目、登账、入库、修复、展览利用、调拨等工作流程中涉及的相关交接清册、清单。从20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对原始清册、提用清单、库房搬迁装箱及开箱清点单等相关纸质档案按年度进行整理、分类、归档。
3 山东博物馆藏品档案的现有问题
藏品纸质档案就象文物本身一样,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失,损失将不能弥补。山东博物馆藏品原始档案,最能体现山东博物馆建馆初期的藏品架构,是藏品最真实、最原始记录,是研究藏品发掘、流传经历的第一手资料,是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批原始藏品档案资料的时间相对集中在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受当时保管条件、纸质技术条件的限制、抄写人文化及书写水平、用笔用墨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原始档案均有不同程度破损。馆藏藏品档案中出现损坏的情况主要有:
1)纸张酸化、老化、变色、撕裂、折痕、断裂、污染、脆化、掉渣和字迹扩散、酸蚀、背透、褪色、变色等。纸张老化现象较为普遍,纸张老化导致机械强度降低,翻阅时会出现裂口、破碎,严重时纸张成渣状。对于轻度破损档案,纸张性能较好,有轻微污染、撕裂等症状的,只需要简单修补、展平、去污即可;对于纸张边缘老化,破损严重、装订线断损,轻度粘连这种中度破损的,可采用修补、加固或其他方法进行修复;对现阶段状况较好的档案,适用文物保护的“最小干预”原则。
2)“字迹”是在纸上书定、印刷的材料。字迹材料的耐久性取决于字迹色素与纸张结合的牢固程度。象铅笔、圆珠笔,墨水中的纯蓝色、红色等这些容易褪色的材料,均不宜作为档案字迹材料。目前,山东博物馆藏品档案中,由于纸张老化,加之档案字迹有的是圆珠笔和铅笔,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字迹洇化扩散、字迹褪色等现象。对这种不耐久档案,急需进行复制,并进行全文数字化扫描。
3)档案霉变。霉菌代谢产生的有机酸导致纸张酸化变黄,档案虫蛀后,纸张会发生缺失,严重的会使纸张呈碎片状,抢救难度大。纸张一旦脆化,只能通过修裱方式予以抢救。
随着工作环境的不断优化,山东博物馆藏品档案现设专室保存,温湿度努力控制在国家档案行业规定的标准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延长纸张和字迹的寿命。
4 亟待进行的藏品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
研究藏品是博物馆经常开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传统的藏品档案管理方式的滞后性,已制约了藏品档案的利用效率。随着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各种数字化技术手段在博物馆这一专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从保护档案的角度出发,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势在必行。所谓纸质藏品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就是利用数据库、数据压缩、高速扫描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组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利用者以通过网络访问档案信息库资源的方式进行藏品档案的查阅,除非遇有特殊情况,否则一般不需要查阅原件,这样不仅可提高藏品档案的利用率,更可以避免原载体档案因频繁使用带来的损害,从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纸质档案的使用寿命。
2012年10月,国务院正式启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山东博物馆在此次普查工作中,共采集登录文物、资料、化石标本约14万余件/套的藏品信息,为深化这一普查成果,2017年山东博物馆建立了山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系统。藏品管理系统是基于现有藏品管理业务,整合原有的数字资源,实现了藏品征集、藏品鉴定、藏品登编、藏品保管、藏品注销、藏品修复利用管理、藏品展览利用管理、藏品拍摄利用管理、账目查询、统计分析等基本功能。藏品管理系统的上线,为本馆的藏品信息化工作夯实了基础,也给研究、展览、教育等藏品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文物藏品档案、藏品总登记帐、藏品接收清册等与藏品有关的纸质档案均未实现数字化。这些问题不仅给我们日常的藏品管理工作带来不便,而且在一定程度影响到了藏品保护和利用等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适时开发符合博物馆功能要求的藏品档案管理系统,对藏品原始档案进行整理分类,利用扫描、拍摄、文字识别等数字化技术,建立科学、规范的藏品电子档案管理功能模块,打造分类有序、系统优化的数字档案资源库,依托现有山东博物馆藏品管理平台,与数字化后的藏品档案信息对接,建立查询链接,从而实现山东博物馆藏品与档案信息管理一体化,保证藏品有档可查、有据可循。
5 结语
大数据时代下,博物馆藏品原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无疑是发展趋势。开发建设适合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工作需求的管理系统,将现有馆藏藏品的原始档案进行数字流程化加工,通过录入、审核、归档、维护等相关功能,为查阅者提供浏览检索、全文检索、全文影像等多种检索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藏品原始档案为各项业务工作服务的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