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青”的生成与演进
——强国背景下青年“迷茫式积极”现象的思考与应对
2021-04-14胡德庆
胡德庆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强国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引领与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青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列宁也曾在《共青团的任务》中具体指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由青年来担负。”[2]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必须积极有为地参与到强国实践,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3]为强国梦的实现贡献好青春智慧与力量。但环顾现实,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越来越多优越条件的同时,也给社会本身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盲青”就是在社会发展的奔腾式浪潮中形成的一类“既向往积极有为,但又苦于无为”的青年人。在全民逐梦、筑梦的强国时代,有必要立足社会发展及青年群体实际,关注、关心、关爱和帮助“盲青”这类特殊青年,以让其积极正确地参与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践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履行好青年义务、担当好青年使命、贡献好青年智慧、实现好青年价值。
一、“盲青”的概念、特征及成因分析
“盲青”是对“向往有为,但不知何为,又盲动而为,却苦于无为”青年的形象化概括,他们是在“盲动”“跟风”“模仿”及“自我迷失”中学习、工作和生活并相对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的青年,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突出表现是“不理性”“乱积极”“领着走”“盲跟风”与“易迷茫”。因此,“盲青”可以简要概括为:思想上不能理性正确认识自我,不能科学规划自身发展道路,以至于总在“领着走”“随大流”“看别人”“无规划”及“爱模仿”中积极“盲选”学习、生活、工作及自身价值定位的青年。
(一)“盲青”的特征分析与现象呈现
1.积极性与被动性并存
有研究表明,青年的需求层次比较高,并集中于社会性方面,多数青年认为,提高自己社会价值、实现自身理想是最大的需求。[4]“盲青”作为青年的特殊类,天生就具有追求高层次需要(提高自己社会价值)的积极性。但受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及就业发展环境等)影响,部分青年又形成了被动的性格。“盲青”就是这样一群既具有天生积极性又具有被动性的青年。例如,热爱学习、向往学业有成,但却总喜欢被家长和老师领着学、带着学、帮着学的青年学生;热爱工作、向往事业有成,但却总习惯于在领导的安排、指导下才能把工作处理好的青年“打工人”;积极创业、渴望自我价值确证,但却总喜欢根据他人意见去选择并不适合自己创业道路的创业青年;喜欢购物、向往高质量生活,但却易被商家推销行为左右,常失陷于购各类无用之物“陷阱”的青年“购物盲”等,他们身上都具有“盲青”积极性与被动性并存的特点。
2.高志向与弱意志“共生”
青年是富有梦想的,但部分青年又会因缺少实践历练及负向成长环境影响而变得意志较为薄弱。当对实现人生理想的渴望和现实给予的无奈共同作用于当代青年时,部分意志薄弱的青年往往就会陷入前途追求上的迷茫而成为“盲青”。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当前存在许多心怀高远志向但意志薄弱的青年。例如,心怀名校梦想,但却耐不住刻苦学习所带来的孤独与寂寞,以至于经常在学海中苦苦挣扎的部分迷茫青年学子;渴望成为事业上的成功者,但却吃不了艰苦创业所带来的酸楚与痛苦,以至于经常在寻找出路中浪费时间与机会的部分迷茫待业青年;渴望得到重用与提拔,但却经不住繁杂工作所带来的压力与磨炼,以至于经常在工作岗位上积极“应付”领导的部分迷茫青年工作者等,他们都是在高志向与弱意志共同作用下被打上“盲青”印记。
3.爱模仿、喜盲动与易迷失的统一
向往成功似乎是青年与生俱来的天性,在渴望成功与无从成功的双重驱动下,部分向往成功的青年往往会走上模仿成功人士的道路。从跟风整容、模仿“网红”以期待获取出彩机会,到疯狂加入电商、网红经济领域以期待获得利益“蛋糕”,再到大学生积极涌入热门专业、热门领域学习热门知识以期更好就业等,这些都在映射部分青年爱模仿、喜盲动、易跟风的心理特征。这样的盲从倾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青年积极性的发挥,但不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而仅凭自己一时兴起、社会一时喜好选择自己将要从事的可能决定自己一生的事业,极易使得自己在该领域碰壁及丧失斗志,进而使得自身在该领域陷入不知何为的迷茫状态。“盲青”就是在这样的模仿、盲动再接着陷入自我迷失的过程中一步步形成的,因而其成了集爱模仿、喜盲动与易迷失于一身的统一体。
总体来看,“盲青”的年龄:约18至35周岁。类别:学习盲(如积极学习,但无具体学习目标或缺少科学规划等);就业盲(如渴望成功,但喜于跟风就业、经常跳槽、缺少职业规划等);网络盲(如热衷网络生活,但轻信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等)。评价:优点是有一定的积极性与奋斗精神,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缺点是易造成包括青年自身在内的社会资源浪费,不利于现代化强国进程;易给就业市场带来混乱,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不利于人才培养机制和社会诚信机制的构建与运行。
(二)“盲青”的成因分析
1.市场经济高速化促使青年生活环境复杂化与多样化
青年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当青年走上社会时,社会的影响会直接在其身上发生作用。[5]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青年包括就业环境、消费环境在内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化、多变化及高压化,其在为青年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与多种发展平台的同时,也会使得部分青年患上选择困难症或“盲从症”,即:在高压环境影响下,部分青年往往会迷失在多样化的就业市场中,在就业或规划人生道路时,只根据自我感觉或大众负压式评价去挑选最好、最热、最能被他人所认可的职业,而不根据实际情况挑选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多样化的消费环境也在渐渐淡化部分青年的理性认知,使部分青年通过消费上的“异化”成为“盲青”。当前青年中存在的从众性消费、攀比性消费、过度性消费及好奇性消费等,都是在通过多元化消费“引力”将青年拉入“盲青圈”。
2.教育中的“单一”“封闭”模式易使部分青年自主性、社会性弱化
学校生活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教育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个性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6]当前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在中西部及农村地区,高考知识的简单式灌输、封闭化的教学管理依然是许多学校及老师教育管理学生时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极易导致一些学生成为喜欢被“领着走”“带着走”及“被动学”“盲目学”的“盲青”。因为单一式灌输、封闭化管理会使得部分青年自主性弱化,融入社会也变得相对迟缓,以至于进入大学和步入社会后时常会感到迷茫与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与人交往和寻找有益社会资源,这无疑也会影响一些“迷之青年”进入“盲青圈”。
3.新媒体流行下青年压力的持续扩大化
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及社会实践的增多,青年心理上会发生很大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青年自我意识发展到新的阶段,独立意向增加,有很强的自尊心、自信心与好胜心。[7]青年压力从其普遍性上说,正是通过青年自尊心、自信心与好胜心的逐步增强而形成的。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捷性和舒适性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不断向中下层青年释放着群体压力。因为,在信息获取极速便捷化的新媒体时代,青年很容易从各类传播力极强的新媒体(例如抖音、微信、B站以及微博等)获取同龄群体的成功信息或优秀事迹,从而在攀比和好胜心态的作用下使自身担负的压力逐渐增加。而在同龄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部分缺少理智的青年往往就会陷入事业、学习、生活或婚恋上的纠结状态,进而逐渐变得盲动与迷失直至最终成为“盲青”。
4.以“泛成功学”为代表的“鸡汤思潮”存在价值误导
社会思潮具有现实性、流行性、新颖性等特点,青年作为社会大众中最开放、最活跃、最少保守的群体,其本质属性决定了青年必然是对社会思潮变化最敏感且受影响最普遍、最深刻的社会群体。[8]有关研究进一步证明,青年在接收到一种新思想或新信息之后,常常形成与这类新思想、新信息有关的需要。[9]纵观当前的舆论环境,以“泛成功学”为代表的“鸡汤思潮”时常活跃在青年人的日常生活中,从手机上、电视上、亲朋口中以及街边宣传栏中,时常能够看到诱人成功的影响因子。而青年的特点又决定了其时常会充满幻想,正如黄志坚教授解释的:人在青年时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会有很大程度的发展,这进而构成了青年思想活跃、敏锐、富有幻想和理想的心理基础。[10]因此,当“鸡汤思潮”遇上富有幻想的青年,必然会对青年学习、交友及人生道路选择产生影响。“盲青”的成因之一也正是社会上无形中流行着庞杂的“鸡汤思潮”,正是这些“看似有理,实则虚理”的部分“鸡汤思潮”(如一些传销者或成功学讲师营造的成功奇迹与抽象道理)将部分青年在与现实的碰撞中一步一步推上难以逃脱的彷徨之路。
5.现有“成功体制”的隐性“阶层分化”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社会转型进一步加快,同时出现了利益的分层化趋势。经济上的马太效应,社会资本的代际传递性逐渐增强,阶层上升通道愈发狭窄。[11]“蚁族”“X二代”等词汇活跃于人们视野便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现状。利益与资源的阶层分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但也会带来诸如财富分配不均衡、资源获取不平衡、升学及就业上的不平等问题,进而在社会中形成隐性的“成功壁垒”。成功上的“阶层壁垒”无形中缩小了底层青年的上行渠道,他们在资源少、门路窄、家人及亲朋可提供的支持力度较弱的情况下,无法与资源优厚、家底深厚、人脉广阔的各种“二代”乃至“N+代”青年进行有效、公平地竞争。这必然会潜在消磨部分青年应有的积极性和原本坚强的意志力,久而久之部分意志较为薄弱的向往事业有成的青年便会步入“盲青圈”,直至成为当前为公众所熟知的“佛系青年”。
二、强国背景下“盲青”正向演进的必要性分析
“盲青”作为新时代青年群体中的特殊类,既是伴随着经济高速度发展、知识快速膨胀、技术迅速革新及社会不断转型而产生的盲动性、迷茫型青年,也是在社会快速发展中需要进一步转型与演进,以适应社会发展之需、民族振兴之需、国家富强之需的接班人。
(一)经济强国需要持续奋进的“动力源”
毛泽东曾对青年评价道:“夫青年乃国家之精华,进步青年尤属抗战之法宝。”[12]周恩来在《现阶段中国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中也强调:“我们中国的青年,不仅要在救亡的事业中复兴民族,而且要担负起将来建国的责任。”[13]经济要发展、要获得有效的转型和升级,必然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奉献,尤其是其创新能力的发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14]青年对经济建设事业发展所具有的关键性作用决定了“盲青”不能再盲动与自我迷失,必须朝着有利于实现经济强国目标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进。
(二)文明强国需要敢于斗争的“引领者”
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15]文明道德风气的形成、优秀文化的传承、先进文化的创造以及文明间的交流交融、中华形象的立体展示等,都不开青年积极性、主动性、开放性及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在面临着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交流交融,国内各种矛盾和热点问题叠加出现,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一刻也没有放松”[16]的现实背景下,更需要当代中国青年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扬上、新时代文明风气的净化与引领上担负起应有的“引领者”责任,主动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17]
(三)人才与科技强国需要理性有为的“青春派”
邓小平曾强调:“科学的未来在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18]人才与科技是国强民富的必要保证,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在奋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征程中扮演着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当前,社会上有些“盲青”具有很高的学历,但却不能将自己渊博学识和卓越能力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这样的青年是不能被称为人才的。社会主义强国实践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是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可靠的专业能力,还要善于把所学的知识和过硬的本领正确、有效地转化为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物质力量。
(四)生态强国需要理性生活的“行动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9]建设生态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方面。而在实现生态强国过程中,必然离不开思维敏捷、积极活跃、热爱参与、易被感召的广大青年的积极奉献。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广大青年必须以勇担使命的态度自觉担负起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使命。
三、“盲青”的正向演进之策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效实现全面社会化以规避青年思想盲动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20]面对着信息爆炸、技术革新飞快及各类思潮暗流涌动的现实社会,为规避“盲青”的产生与负向演化、推动“盲青”向理性“奋青”进化,作为青年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效实现全面社会化,以引领各领域青年健康成长、科学成才。
1.思想政治教育要合理实现家庭化
家庭环境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行。[21]家庭对青年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影响具有根基性,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2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向家庭有效延伸,通过强化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儿童、青少年及青年理性判断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他们跨过“盲青”坎,健康地成长为社会发展所真正需要的青年人才。一方面,家长要主动接受足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家庭化的第一环应是家长主动接受充足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这也是最基本的一环。因为,只有作为子女的第一模仿对象——家长,思想明、理论清、功底深、方法对,其才能更好地教育子女、影响子女,引导子女健康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家长要在与子女的良好互动中培养好子女的自主理性思考能力。自主理性思考能力不是由外而内直接灌输到人体内,而是人自身在获得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积极互动习得。因此,为让子女在今后成长过程中避免成为“盲青”,作为子女最亲密的互动人——父母,要积极在与子女共同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帮助子女提升自主理性思考的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效实现网络化与信息化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40亿,较2020年3月增长362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7.0%,较2020年3月提升2.5个百分点。从年龄结构上看,20~29岁、30~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9.9%、20.4%,高于其他年龄群体。[23]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网民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且青年为我国网民主要构成部分。为了让思想政治教育在规避“盲青”生成上充分发挥思想教化和价值引领作用,有效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是必然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主动出击,做强网上正面信息宣传,提升科学信息渗透力,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二是在面对网上热点问题时,应自觉作为、及时参与、勇于引领,与网上青年意见领袖保持良好互动关系,以避免易于感召、盲动与迷失的部分青年陷入信息接收的误区。三是要积极寻找需要帮助的“网络盲青”社群。对那些易在网络中迷失的青年(如沉迷网络游戏的“游戏青年”、深陷网剧的“网剧青年”以及爱造谣、易信谣、喜传谣的“非理智青年”等)主动提供矫正服务,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网络观”“青春观”和价值观,能科学应对网络带来的依赖性和诱惑力。
(二)持续推进教育创新以归还各类学生相应自主性与独立性
正如列宁曾指出:“青年如果没有充分的独立性,他们既不能把自己锻炼成为杰出的社会主义者,也不能锻炼自己去引导社会主义前进。”[24]自主性与独立性既是青年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是其未来能够健康成长并用自身才智推动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为更科学地培养新一代强国青年,受“高考主义”影响的各级各类学校,应适时抛掉以往传统化、纯灌输、封闭式的教学管理模式,把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决策、合作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要给学生留够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宣讲活动,以及各级群团组织开展的夏令营活动等,以让学生能够在相对宽松的社会实践中恢复应有的自主性,而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大量挤占学生节假日时间,将学生完全禁锢在书本中。另一方面,要适当摆脱以往课堂上只简单式、循环式灌输高考知识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多采用渐进引导式、自主探讨式、团队协作式、发散思维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新型课堂关系的重构中强化作为现实人的本质特征——社会性。只有这样,“盲青”在基础教育阶段所缺少的自主性、独立性、社会实践性才能得到应有补充,“盲青”与“佛系青年”的循环链也才能被更有效阻断。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成功机制”以消除“成功壁垒”
邓小平强调:“在人才的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25]黄志坚教授提出,造就跨世纪青年人才,需要有相应的体制改革,排除种种压抑优秀青年人才成长的社会因素,创造一种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机制。[26]鉴于社会上现有“成功机制”对青年价值实现的影响,有必要重新构建科学“成功机制”,打破隐性“成功壁垒”,以帮助心怀梦想的青年规避“盲青”陷阱。首先,应继续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普通青年就业、创业支持力度。积极性高的普通青年之所以上升渠道较窄,究其根本还在于资源上的相对匮乏。应将各类资源适当向普通青年倾斜,为他们能干事、干成事、成大事铺好路、架好桥,不至于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窘境。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拓宽类似“农二代”“工二代”等青年群体上升渠道。类似于“农二代”“工二代”青年不应成为人才培养、选拔上的陪跑人,应通过科学构建、完善诸如“赛马”机制、优化竞争环境、促进教育公平、扩宽选拔渠道等上升机制,为各类青年成才、成功机会均等化提供有效机制保障。最后,要在社会上积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消除部分青年心理上的“成功难”问题。应有效形成以主流媒体弘扬公平竞争观念为宣传阵地、以共青团为代表的相关部门关心关爱帮助青年为服务阵地、以促进各类企事业单位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招聘青年为主攻阵地,以让青年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形成的“成功难”心理得到缓解,能够更积极地面对竞争、参与竞争、科学竞争,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理想型奋斗青年。
(四)持续净化舆论环境以帮助青年有效清除“假成功学”陷阱
在社会思潮与青年成长的互动中,社会思潮对青年成长发挥着隐性作用的同时,青年对社会思潮的流行与传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7]青年价值观养成与社会思潮形成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或制约的。为了使青年避免在以“泛成功学”为代表的“毒鸡汤思潮”陷阱中成为“盲青”,持续净化包括网络舆论环境在内的社会舆论环境,推动形成系统化正向社会思潮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让“盲青”演进为理性“奋青”的有效途径。在系统性正确思潮的引领下,青年人较容易形成超越性的理想化价值观。[28]所以,政府部门要切实监管好、规范好社会舆论环境。既要严厉打击为了获取自身经济利益而误导青年价值取向的商业化、欺骗性、鼓动性行为,也要坚决制止为了博人眼球、哗众取宠的炒作行为,为青年能够安心学习、理性就业、健康生活提供基本保证。其次,承担着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共同奋斗的群团组织,也要切实保持和增强群团工作的政治性,自觉担负起引领正向社会思潮的责任,积极团结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坚决遏制错误思潮在社会中的弥漫,为青年更理性地学习、就业和生活筑好思想上的“防火墙”,推动青年在有效提升思想认知的基础上,积极养成能辨是非、能拒腐蚀的可靠本领,成为向往有为又能理性行动的“奋青”。
(五)紧跟时代发展合理构建全方位的青年就业服务体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根基工程。[29]在我国各类就业群体中,青年就业占比大,且呈现出向中小型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倾斜的特点,同时具有就业不稳定的特征,而导致我国青年就业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技能差和非正规就业,这意味着青年群体是潜在的较易遭受冲击的群体。[30]为有效规避青年误入“盲青圈”,必须在就业上为青年保驾护航,构建合理、合规、精准的就业服务体制机制。一方面,切实开展好青年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青年就业上的启发性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不能蜻蜓点水或只讲大方向。包括高校在内的相关部门要分类别、分群体、分层次做好青年就业指导工作,通过符合不同层次青年特点的就业指导,引导青年发现自己真正喜爱并适合自己的职业,以实现青年理性健康就业与创业。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职业心理服务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工作上的压力越来越成为当代青年的主流压力。应建立健全覆盖面更广的职业心理辅导体系,即要覆盖到即将就业的高校学生,也要覆盖到已经就业的青年“打工人”,还要覆盖到需要再就业人员(如失业青年、流浪青年等),以有效杜绝“盲青”产生的心理源。
(六)持续自我灌输与适时自我反省以适应社会发展新步伐
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3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我们提供了一展抱负、大显身手的广泛机遇,能否抓住机遇,通过艰苦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32]持续学习与自我反省是一个人得以坚定正确方向、抓住有利机遇、提升自我能力,成为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并合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在这个知识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盲青”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受身边社会环境影响而导致自身学习片面化、形式化,自我反省鸡汤化、表面化有关。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33],应懂得在积极地学习与反省中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34]事业上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避免自我盲动并获得事业成功,就必须通过自我灌输与反省对自身发展优势准确定位,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35],让自己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前进方向、发展道路,实现自我发展上的科学优化,以“自我进化”的形式让自己从“盲青”中获得解放,成为“奋青”。
The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of“ Blind Youth”: Thinking and Response to Youth’s“ Confused Positive” Phenomen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werful Cou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