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从“垂直集体主义”者到“水平集体主义”者
2021-04-14叶穗冰
叶穗冰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强大的凝聚力:中共中央一声号令,人们从四面八方奔赴抗疫一线,用团结筑牢抗疫的堤坝,阻挡住了疫情的汹涌蔓延。在欧瑟曼等西方学者心目中,中国人是集体主义的典型。[1]美国学者特里安迪斯把集体主义分为“垂直集体主义”和“水平集体主义”两种,区别是垂直集体主义“更加集中和传统”,水平集体主义则强调“相互依赖和现实主义”。[2]按照这一划分,当代中国青年更接近于水平集体主义:在现实社会,他们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张扬鲜明的个性;他们羡慕精致的生活。在虚拟空间,他们崇尚合作,与素不相识者默契配合,共同完成复杂工作;他们投身群体生活。根据腾讯网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对上万名“00后”的调查,“00后”对“水平集体主义”最为认同。[3]这项调查具有一定代表性。而以“00后”“90后”为主体的中国青年开始由“垂直集体主义”者向“水平集体主义”者过渡。
一、集体主义的发展
集体主义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化。
原始社会诞生原始集体主义,它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原始社会被马克思概括为“以群体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4]这是原始集体主义的实质。由于离开群体无以自保,人类的基本单位是氏族部落而不是个体,没有单个人的私利,更没有自由个性,个体的存在是为着实现种族的延续,个体只是群体的工具。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孕育宗法集体主义,它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私有制社会被马克思描述为“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直接对立的”,[5]这是宗法集体主义的实质。统治阶级取代氏族部落首领成为家长,整个社会按照等级关系结成一个大家庭,个体通过劳动满足自己最低限度的生活需求,并把大部分劳动成果奉献给统治阶级。统治阶级集体吞食了劳动者个体的利益,为压制个体的反抗建立国家暴力机构,同时以“三纲五常”麻痹个体的精神。
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虚幻集体主义,它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6]在1960年版 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71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卷)、1979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共同体”都被译为“集体”,因而“虚幻”是这一时期集体主义的实质。虚幻集体主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为个体指明了自由、平等的发展道路,人权战胜了君权;虚幻集体主义同时反对天主教会专权,个体的自我意识觉醒,展现个体能力的科学、艺术复兴,人权战胜了神权。由于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细化,人们在市场上交换富余产品,众生碌碌,皆为己忙,实现了超越以往任何时代的经济繁荣。虚幻集体主义实际是罩上了一层温情面纱的个人主义,一旦社会矛盾爆发,这层温情的面纱就会被无情地撕掉。从200年前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爆发经济危机,资本家把一桶桶牛奶倒入大海、一匹匹棉布烧毁,无视劳动人民忍饥受冻,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农场主把数十万加仑牛奶倒入下水道、大批肉猪实行安乐死,不顾劳动人民生活艰难,资本的逻辑从来都是自私自利,而不是忠实地守护集体利益。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它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集体主义精神培育。1923年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率先提倡集体主义人生观。[7]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劳动人民当家作主,集体主义精神空前高涨。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正式确立了“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方案,[8]全社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集中统一为领导方式、以整齐划一为社会特点的集体主义意识形态。与以往阶级社会的集体主义相比,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了集体对个体的压迫和剥削,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实现空前的统一,个体的发展获得集体的保障;社会主义社会打破了专制制度,实行协商民主,个体受到平等对待,并拥有了参与决定集体事务的权利;当个体处于困境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优越性愈发彰显出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是虚幻的集体主义,而是真实的集体主义。这种集体主义是垂直集体主义,突出表现在人们可以为了团队目标牺牲个人目标,[9]政治观统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舆论兼顾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倡导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二、水平集体主义的转向
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青年群体崛起,伴随互联网成长的当代青年有着与上几代人不同的特点:在他们身上已较难看到垂直集体主义者“等级”“权威”的影子,却很容易感受到水平集体主义者“与其他成员平等”的诉求。[10]他们仍然遵循集体主义,但他们心目中的集体主义与上几代人有了明显区别。他们已经不是垂直集体主义者,而是水平集体主义者。
(一)关注集体与个体的双向度权利
在一个集体内,权利与义务是相对的概念,集体的权利意味着个体的义务,个体的权利意味着其他个体或集体的义务。
上几代人很少从权利的角度看待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对垂直集体主义者来说,集体的权利和个体的义务是权利问题的全部范畴,“必须”“应当”这些词语限制的对象是个体而不是集体。当代青年则从“平等”的理念出发看待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在他们看来,集体不是唯一目的,个体也不仅仅是工具,集体由一个个能动的个体构成,集体对个体发号施令必须合乎既定的规则。他们追求公权与私权的平等,关注集体与个体的双向度权利。
注重个体权利是当代青年对垂直集体主义的突破。个体权利主要是人身权、财产权、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文化权利等。相对于个体权利,集体有两项义务——消极义务和积极义务。集体的消极义务意味着集体不应损害个体权利,当且仅当集体出于“公共利益”考量损害个体权利时,必须对权利受损的个体予以相应的补偿。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山东大学需要毕业生改变回校日期,就对已购买机票、车票的学生报销改签费,赢得学生一片赞誉声。对比以往个体无条件为集体决策买单的做法,青年更认可集体应对个体损害做出补偿。集体的积极义务意味着集体应当为个体权利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包括不断发展经济,让个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发扬民主,让个体能更多地参与集体决策;弘扬文化,让个体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保护生态,让个体生活在更宜居宜业的环境中。如果一个集体不能促进个体权利的实现,那么这个集体就不是真正的集体。
注重集体权利是当代青年对集体主义的坚守。中国的集体权利主要是共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相对于集体权利,个体有两项义务——消极义务和积极义务。个体的消极义务意味着个体不应损害集体利益。爱因斯坦说,资本主义社会个体“把社会视为对自身权利的威胁”,[11]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所在。与资本主义社会的青年不同,中国青年保持着对集体的敬畏,他们避免损害集体利益,鄙视并谴责损公肥私的言行。个体的积极义务意味着个体应当为集体权利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包括发挥个体的创造力,为集体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积极参政议政,促进集体实现更大的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集体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等。海克尔认为,“个体也要为其所属的集体、为构成这一社会团体的‘他人’的幸福而奋斗”。[12]这一理念符合当代青年对集体与个体关系的认知。
(二)关注集体的层次性
集体具有层次性。集体有小集体也有大集体,小到一个单位、社团、家庭甚至两人小组,大到一个政党、民族、国家、国家联盟、人类甚至宇宙生命体。可以说,集体的一头无穷大,伸展到广袤的太空;另一头无穷小,直至与个体重合。
上几代人只要一说到“集体”,就获得了某种道义上的正确性,似乎打着集体的旗号可以强迫个体做任何事情。当代青年则更加理性地看待集体,很少抽象地谈论集体,而是倾向于把集体分层次具体化,集体利益并不总是优先于个体利益。
注重个体利益是当代青年对垂直集体主义的突破。上几代人对物质短缺的年代记忆犹新:全国粮食、日用品实行配给制,人们精打细算过日子,满足于基本的温饱,几乎没有私有财产,个体利益被当作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同义词。当代青年成长在物质丰裕的年代,从小就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电子产品,甚至有个人财产——长辈给的数量可观的红包。对他们来说,个体利益是实实在在可触摸的。因此,他们公开谈论个体利益,把获得丰厚的个体利益当作值得炫耀的事,即使传统上的权威——老师或领导要求他们为集体做事,他们也敢于提出个体利益的要求。实际上,个体利益不等于个人主义,个体利益指的是正当利益,而个人主义追求的利益却包含正当和不正当利益。物质产品丰富的时代必然注重个体利益。诚如邓小平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3]
注重大集体利益是当代青年对集体主义的坚守。在集体的不同层次中,大集体优先始终是当代青年的共识。集体激发了个体利益的产生。如果没有现实和虚拟集体的人际交往,当代青年无法满足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上的需求,个体利益只剩下了冷冰冰的物质利益。集体是个体利益实现的手段。鲍曼把“人权”描述为“尽管它们应该被独立享受,却不得不通过集体承认去争取和赢得”。[14]不仅人权如此,当代青年绝大多数权利和因行使权利而产生的利益都是借助集体的力量实现的,并且生产越发达,分工越精细,个体利益就越依赖集体来实现。集体利益是由个体利益构成的,但集体利益不等于个体利益的简单相加,它遵循“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原则,有高于个体利益之上的共同利益,越大的集体高于个体利益之上的共同利益越多。因此,大集体优先符合当代青年的逻辑思维。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众多的“90后”“00后”青年响应号召奔赴抗疫一线,舍小家为大家,正是坚守了大集体优先的原则。不过,当代青年用言行对大集体优先作了注脚——限于相同性质的利益,他们并不认可牺牲个体生命换取集体一般财产安全的做法。
(三)关注个体的层次性
个体也具有层次性。当代青年由于先天禀赋、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认识、道德意识、文化心理和行为方式,也产生了对集体主义的不同理解。中国伦理学奠基人罗国杰把集体主义分为“无私奉献”“先公后私”“顾全大局”三个层次,[15]大致对应不同思想境界的青年群体。
“顾全大局”对应底线集体主义者。底线集体主义者的境界可以用否定句“不能伤害集体”来概括。底线集体主义者明白法规和道德是集体的共识,承认违背法规和道德是对集体的伤害,所以他们在追求个人自由的时候,会把行为限定在法规和道德的界限之内;当他们发现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发生冲突时,会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权衡选择。这是对全社会所有青年的基础要求。集体主义教育应当从基础抓起。总结以往集体主义教育一味拔高标准,却因为“高不可及”而沦为空谈的教训,要求全社会所有青年恪守底线集体主义似乎更接地气。当然,底线集体主义毕竟是最低限度的集体主义,从社会发展来说,只打基础远远不够,还应当大力倡导更高境界的集体主义,以促进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先公后私”对应一般集体主义者。一般集体主义者的境界可以用肯定句“兼顾个体和集体利益”来概括。一般集体主义者具有多元价值观,但他们的多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容共生;他们从自身条件出发确立个体目标,但他们会不断调整个体目标,使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保持一致的方向;他们崇尚个体奋斗,但他们也肯定个体奋斗为社会创造价值;他们为集体贡献才智,但他们也要求集体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回报;当他们发现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会以“先公后私”为原则进行选择。“先公后私”是对青年中的精英分子——大学生、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等的要求。以往集体主义教育总是树立“大公无私”的典型,实际上“先公后私”的典型同样值得学习,因为他们促进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大公无私”的典型转化。而且“先公后私”的典型往往是身边凡人,容易被感知和模仿,可能产生更好的示范效应。
“大公无私”对应崇高集体主义者。崇高集体主义者的境界可以用感叹句“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来概括。崇高集体主义者做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集体而不是个体,他们不图功名,不求回报,执着地为集体的事业奉献自己全部的精力,在集体需要时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体利益甚至生命。“大公无私”是对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共产党员的要求。马克思是“大公无私”的典型,他在青年时代就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16],并默默为之奋斗终生。新时代涌现了许多“大公无私”的典型,如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推迟婚期、在抗疫一线染病牺牲的医生彭银华,用幼子做疫苗试验、舍己为人的科学家顾方舟,跑遍乡村为贫困户脱贫、遭遇突发山洪殉职的北师大硕士黄文秀等,他们成为当代青年集体主义精神的引领者。
与上几代人不同,当代青年并不盲目地把自己与崇高集体主义者作对比,他们立足底线集体主义、发展一般集体主义、追求崇高集体主义,以更为现实的态度规划自己的青春,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和集体主义的层次。
三、水平集体主义的成因
马克思认为,人们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伦理观念”。[17]青年从垂直集体主义者到水平集体主义者的转变,应当从经济关系变化中寻找原因。当代青年生长在社会主义新时代——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物质产品空前丰富,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个体独特的专业技能对集体的作用凸显,中国迈向工业社会的成熟期,并开始出现后工业社会的特征。托夫勒把后工业社会概括为“走向追求个性化、差异化、分散化和民主化”,[18]这正是当代青年崇尚的生活方式。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改变了社会结构,经济收入取代政治地位成为人们划分社会阶层的主要依据,集体身份带来的荣誉感淡化,个人奋斗和消费自由成为新一代青年的普遍理想。现代社会还是一个风险社会,个体随时可能被抛到风口浪尖,独自面对失业、疾病等各种不确定性,集体不再为个体提供终生的庇护,集体对个体的指令性权威也随之丧失。这些变化侵蚀了传统集体主义的根基,促使自上而下整齐划一的垂直集体主义向个性化、多元化、民主化的水平集体主义转变。
经济关系的改变带来了政治意识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协商民主的参与面扩大,从传统的政党协商、政府协商、人民团体协商扩展到社会组织协商;包容性增强,不仅采纳多数人的意见,而且平等对待协商主体,吸取少数人的意见。互联网普及后,协商民主更是获得了极大发展,人们便捷地在网络上浏览时事、发表观点、投票选举、舆论监督,对政治议题从动员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协商民主的发展提升了青年的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同时,国家改变了从政治角度推行集体主义的做法,转而从道德角度推行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不再是行政命令、领导要求,而是集体与个体之间利益矛盾的协调机制、个人与社会之间目标冲突的平衡准则。从表面上看,从道德角度推行集体主义比从政治角度推行集体主义的力度要小,但它与市场经济开放多元、民主政治包容平等的价值理念相契合,从长远来看将对当代青年产生更为持久的影响力。显然,从政治角度推行的是带有等级、服从特点的垂直集体主义,从道德角度推行的是带有平等、认同特点的水平集体主义。
经济关系的改变带来了思想意识的改变。美国学者英格尔哈特调查发现,2007年中国出现了优先价值观的代际转变,“自我表现价值观”兴起。[19]这表明当代青年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悦纳自己,乐于向外界展示自己。在现实社会,他们很难有在集体中展示个体的机会,于是转而投身虚拟社会,依兴趣、爱好结成虚拟集体。虚拟集体的边界是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而不是现实集体相对固定的身份;虚拟集体的结构趋向扁平化,而不是现实集体的科层化;虚拟集体以互动相连接,组织化程度较低,而不像现实集体稳定严密。虚拟的集体、真实的个体是信息化时代集体与个体关系的写照。对当代青年而言,虚拟集体与现实集体同样是集体。他们在虚拟集体中隐藏收入、地位、身份的差距,充分展示个体才艺,自觉维护集体声誉,对虚拟集体投入的时间、精力与情感往往超越了现实集体。他们在虚拟集体中培养水平集体主义观念,并把它移植到现实集体,从而形成了当代青年独特的集体主义精神风貌。
四、水平集体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为我们描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0]的共产主义社会。他所说的“每个人”不等于个人主义的个人,而是集体中的个体;他所说的“一切人”不等于抽象的集体,而是由个体有机组成的集体。共产主义集体主义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形态。
共产主义集体主义超越了垂直集体主义:个体与集体的发展被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集体以道德而不是政治指令约束个体,不再以牺牲个体生命为代价达成目的;个体对物的依赖性消失,自觉追求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主动让渡次要利益、眼前利益,走向真正与集体融合发展之路。
共产主义集体主义超越了水平集体主义:集体积极承担义务,促进个体权利的实现,同时个体积极承担义务,促进集体权利的实现;个体每一次获取利益,都意味着为集体增进了福祉,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集体焕发强大的凝聚力,个体成就崇高的精神境界,自由个性在集体中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发展共产主义集体主义需要法治引导。社会主义法治的出发点是“每个人”,而不是“个人”。国家立法的过程,是寻求集体和个体利益最大化同时约束任何一方利益无限度扩张的过程;个体守法的过程,是探索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边界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的过程。良法需善治,国家应加快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平处理集体与个体的利益冲突,营造社会公序良俗,使国家治理效能与法律追求的目标相匹配。国家的善治反过来将促使个体信仰法治,自觉依照法规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发展共产主义集体主义需要分层引导。在水平集体主义时期,个体有不同的层次,应当分层引导、逐步提升。对于个人主义者,要引导他们遵纪守法,追求个体利益时不妨害集体利益,逐步向底线集体主义者靠拢;对于底线集体主义者,要引导他们实现个体当前利益的同时为集体增添财富,放眼长远利益、根本利益,逐步向一般集体主义者过渡;对于一般集体主义者,要引导他们形成“集体利益优先”的行为习惯,以崇高集体主义者为榜样观照自身,追求人生崇高的精神境界。
发展共产主义集体主义需要文化引导。古老的东方文化和现代的西方文化都给共产主义集体主义提供了丰富滋养。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至今仍不失为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体与集体关系的重要法则。中国封建社会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一条纵横古今的从关注个体到关注集体、最终达成“大公无私”崇高境界的发展路径。现代西方社会则推崇公共精神,要求人们关注身边事物,共同治理社区,塑造理想的公共生活。公共精神是现代社会原子化的个体融入集体的粘合剂。当代青年既能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能从现代西方文化中吸收合理成分,兼容并蓄促进个体与集体更和谐地发展。
发展共产主义集体主义需要实践引导。集体主义实质是一种参与精神。从与集体成员线上互动到线下参加集体活动,从为公共事务出谋献策到组织发动公益活动,从响应号召投票选举到监督国家政治生活,集体主义精神正是在一次次参与中生根发芽。当代青年只有积极投身集体实践,“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21]才能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