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疲力竭的突围:大学生内卷化现象的表现、危害及应对

2021-04-14林扬千

当代青年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斜杠竞争大学生

林扬千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近日,一篇名为《顶尖高校:绩点考核下的人生突围》的文章引爆互联网,引起了广大大学生群体的共鸣。“突围”“竞争”“压力”等文章关键词与当前的“内卷化”理论热潮不谋而合,于是“大学生内卷化”成了近期被广泛提及的话题。“内卷化”概念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提出,后经格尔茨演化,再经国内学者黄宗智的改造,使其颇具争议。[1]时至今日“内卷化”理论虽流派繁多,但基本包含两大元素:一是外部扩张受限,二是内部边际效益降低。由此“大学生内卷化”可以理解为在高校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为争取优质资源,大学生对单位资源的投入不断精细化、复杂化,从而形成非理性竞争下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

一、现实图景:大学生内卷化的表现形式

当内卷化成为一种行为模式时,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会被裹挟其中,无论你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卷入。大学生在这场内卷化的进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人成为了“斜杠青年”,有的人化身成“时间达人”,而有的人则陷入了人际关系的困顿。

(一)虚假的全面发展:“斜杠青年”的无奈处境

“斜杠青年”是时下的热门标签,指的是一群试图摆脱职业终身化的禁锢,拥有多重职业或身份,追求多元生活的青年群体。例如,张三,作家/导演/歌手。如今,“斜杠青年”现象也在高校中屡见不鲜,不同于在社会中职业多元化的形态,在高校中则表现为职务多元化。例如,某大学生既是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学院社团的重要骨干。“斜杠青年”群体的出现是现代社会与青年群体特征有机融合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2]如果大学生对自身定位得当,依据个人兴趣与能力成为“斜杠青年”值得鼓励,否则所谓的“斜杠青年”只能打上虚假全面发展的标签。

随着对大学生的考核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考核难度也在水涨船高,因此大学生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曾经在校园里“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难以复现。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考核项目可以大致分为品德素质类、学习能力类、创新实践类三项。其中又以创新实践类的考核名目最为繁多,既包括国家级挑战杯等重头戏,也包括院校级职务头衔等诸多杂项。因此重压当头,不少高校学子在非理性考量下不得已走上了“斜杠青年”之路,以求面面俱到,每分必争。虽然校方经常美其名曰全面发展,但是这种为了搏出位,不惜打肿脸充胖子的“全面发展”真的能达到效果吗?显然只能是事与愿违。一方面,“斜杠青年”是对自身的精力分配的一大考验,健康的大学生活应该是合理分配好学习与课外活动的精力,当一项事务所占精力过多时,必然会影响其他事务的完成,而当同时承担多项事务时,过度分散精力则容易让自身陷入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风险;另一方面,出色的“斜杠青年”是以自身的能力为基础,换言之,所承担工作任务的数量与难度必须稳定在自身能力阈值之内。[3]但是因内卷化而被迫“斜杠”的大学生往往身不由己,这种无奈的处境最终只会让自己精疲力竭。

(二)徒劳的时间投入:“时间达人”的两难困惑

从事任何活动都必然伴随着成本,大学生内卷化所引发的个体单位资源投入的增加,必然使得单位成本的提升。而当单位成本超过单位收益时,就产生了无效耗费现象,其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大学四年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学校园应该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舞台,而不应该像格尔茨所描述的爪哇岛农业模式一般,陷入低效生产的怪圈。

然而现实却展现了它吊诡的一面,为了竞争有限的优质资源,大学生被迫展开了一场低效的“时间竞赛”,这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参与这场“时间竞赛”的同学们常常自嘲为“时间达人”,希望拥有高超的时间管理技术。理想中的他们白天可能是教学楼里的学习标兵,下午又能化身为实验室里的科研精英,晚上或许又成为活跃在社团舞台上的文艺之星……现实中的他们确实像赶场一样连轴转着,只不过他们中或许少有人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在高校,忙似乎成了一种传染病,当一部分同学忙起来时,周围的人也都纷纷按捺不住,躁动了起来。因此在高校里不乏忙碌的身影,但是许多人更像是为了忙而忙,盲目地增加时间的投入。一个经典案例便是当老师布置了一份字数五千字的论文作业时,部分同学想试图通过纯粹增加字数的方式来获取更高的分数。如此一来便形成“踮脚效应”,大家首先考虑的不是论文的质量而是文字的数量,从而将时间投入到无聊的文字堆砌中,好似“文字积木”,看似宏伟,实则却经不起推敲。类似的案例在内卷化的场景下层见迭出,“时间达人”们陷入两难的境地,他们一边抱怨着时间的稀缺,一边又无奈地在“有限的耕地”里挥霍着光阴。

(三)变味的人际交往:“同窗好友”的难言之隐

内卷化不仅体现在个体上,也会表现在群体的交往过程中。在高校里,大学生处理的主要人际交往是“同窗交往”。自古以来,同窗情谊一直是被赞颂的对象,在求学路上,每个学子都希望能够拥有一段美好的同窗情谊,但是在内卷化日趋显现的今天,高校的人际交往似乎呈现出一丝变味,成了许多学子心头的难言之隐。

对这些变味的人际交往类型进行简单划分,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主动出击型”,主要表现为一方在人际交往中善于直面竞争,发起竞争,力图在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他们往往是属于抗压能力强、抗焦虑能力强的学生,通过主动渲染紧张的竞争气氛,来给身边的竞争者制造压力,以此获得心理上的优势。二是“口是心非”型,主要表现为主体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呈现矛盾心态,一方面既渴望成功,另一方面却又害怕失败。他们对于竞争往往抱着暧昧的态度,不愿居于聚光灯下,但也绝不轻言放弃。因此他们常常在言语上一边渲染佛系态度,标榜随遇而安,但同时又在安静地默默努力,期待厚积薄发。三是“愁眉苦脸”型,主要表现为主体面临竞争压力时产生悲观反应。在人际交往中,这类学生往往是“负能量”的代言人,表现出对周围竞争环境下的不适感。他们的苦闷既是对内卷化的无奈宣泄,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心态的体现。四是“心态病变”型,扮演着人际交往中的“破坏者”角色,主要表现为主体情绪的极端化和行为的失范化。他们往往是一方面不满于自身的成绩,另一方面又对他人的成功心存嫉妒,甚至从中作梗,是弱者心态的极端体现。

大致而言,前两类模式是内卷化人际关系中的正向表现,在现实中占大多数,后两类是内卷化人际关系中的负向表现,占比虽不多,但值得警惕。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模式并不是内卷化背景下所有的人际关系表现,只是其中几类具有典型特质的表现形式。

二、突围代价:大学生内卷化的危害表现

当内卷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引起广泛关注时,就要进一步分析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概括而言,大学生内卷化对个人、群体乃至社会的良性发展均会带来严峻挑战。

(一)压力提升诱发大学生亚健康问题

压力大似乎成为了描述当代大学生精神状况的关键词,无论是理工科学生还是文科学生似乎要么在“肝科研”(形容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不惜损害身体健康的行为),要么就在“肝科研”的路上。因此类似于“防脱发”“肝帝”等话题就成了大学生彼此间习以为常的交际用语。据研究表明,压力管理对亚健康有显著影响,相对于优秀的压力管理水平(最小暴露者),差的压力管理水平(最高暴露者)发生亚健康的危险性高达30倍。[4]因此,压力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的重要因素。

压力与大学生内卷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大学生内卷化会引起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的焦虑、困惑、不安等情绪,从而诱发压力滋长,而这些方面的压力又正好是大学生压力源的主要组成部分。[5]因此,学生内卷化是引发大学生亚健康的间接原因。过去我们在谈论健康问题时,更多的是强调身体健康却忽视了精神健康问题。然而在现实压力不断提升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若他们的精神状态长时间得不到调整与恢复,就容易产生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心理疾病,严重情况下更是会诱发高校恶性事件,造成不可挽回的可怕后果。作为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社会各界经常是报以美好的期许,然而在光鲜亮丽的聚光灯后,因压力提升而最终酿成的悲剧事件也应该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反思。

(二)不良竞争触发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最早是指在货币流通领域中以次充好的现象,现在则泛指一般的逆淘汰(即劣胜优汰)现象。在理想的市场模式下,供需按等价交换原则实现均衡,但现实中不良竞争会破坏这一均衡,从而导致逆淘汰现象的出现。可以将高校类比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高校主体是生产者,大学生是消费者,流通的货币是绩点等量化数据,在生产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消费者彼此间也成了竞争者。理想态势下竞争者通过等量数据交换等量资源,但是大学生内卷化会引发不良竞争从而破坏这一模式。具体而言,大学生内卷化主要从两方面引发不良竞争:一是在内卷化的过程中,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会变得紧张,从而导致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并不充分,形成所谓“囚徒困境”局面。当一方无法充分了解对方量化数据的情况下,出于自身竞争力的考虑,会不断投入时间精力以争取更多筹码,最终造成双方的盲目竞争。因此在信息屏障下,竞争双方很难实现全局利益的最优解,正如“文字积木”案例那样由此滑向不良竞争的轨道。二是在内卷化的过程中容易导致竞争规则的破坏。良性竞争的根本标准在于竞争者遵循同一竞争规则。然而在内卷化中,竞争者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不惜铤而走险,通过数据造假、信息垄断等方式破坏竞争规则,由此造成遵守规则的竞争者反而失利的不公现象。总而言之,由这两方面所造成的不良竞争会使部分真才实学的同学不能获得相应的公正反馈,最终导致良币被劣币所驱逐。

(三)过度内卷引发高校育人质量危机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的使命,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高校教育存有一个认识误区,即把知识的传授作为第一要务,而忽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因此这样很容易将优秀人才与高分学生简单地等同起来,似乎学业成绩成为了衡量大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指标,造成的后果就如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所反讽得那样:“这些‘容器’越是顺从地接受填塞,就越是好学生。”[6]大学生虽然被降格为物,但是仍然在内卷化的压力下乐此不疲地开展学分竞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7]因此,人才的标准应是德才兼备,高校只有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才能提升育人质量,提高办学水平。但是如今随着大学生内卷化愈演愈烈正产生一场连锁反应,引发高校的育人质量危机。

首先,就立德树人的“德”而言,这场内卷化不利于培育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优良作风。在高校中,内卷化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复杂,学生之间充斥着丛林法则的弱肉强食现象,彼此间的相互提防与敌意导致破坏规则与道德伦理的事件时有发生。当私德无法严守,公德与大德必将沦为空话,如此一来就从根本上损害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其次,就立德树人的“能”而言,高质量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然而内卷化会让大学生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耗费在无用功上。这一方面不仅提高了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机会成本,限制了更多自由发展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的活力,从而不利于大学生能力的培育;再次,就立德树人的“质”而言,就业情况是检验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是个老话题,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内卷化让高校逆淘汰现象不断出现,不少大学生不能静心修炼看家本领,反而热衷于成为功利的“斜杠青年”,最后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屡屡碰壁,这对个人与社会无疑都是一大损失。

三、防范风险:大学生内卷化的应对举措

内卷化的根源在于主体与资源的分配不合理,换言之内卷化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因此发展问题不解决,内卷化现象就不会消失。本文无意站在宏大的发展视角去探讨根除大学生内卷化的应对措施,而是试图从防范风险的视角出发,围绕“预警—疏导—分配”的脉络去分析这一问题,以此抛砖引玉。

(一)利用技术手段,建立内卷化预警机制

大学生内卷化是一种从思想到行为、从个体到群体的复杂现象,在前数字时代,教育者只能凭借主观经验去判断学生群体的行为特征,因此难以对复杂状况做到提前预警。现如今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让行为模式乃至思维模式被准确预测有了可能。大数据技术的核心功能就是预测,因此利用好技术优势并将其融入高校教育,能够为建立内卷化的预警机制提供广阔空间。当大学生的学习、情感、行为等方面因内卷化现象而出现异常时,预警机制就可以帮助教育者提前发现,及时干预,从而把握教育的最佳窗口期。

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建立内卷化预警机制大致可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大学生学习预警机制。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最能代表学生与教育教学资源交互水平相关的数据信息,诸如学生的图书馆访问频率、图书馆学习时长、到课率、课业成绩,甚至是课堂上的抬头率等信息,并将这些数据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状态的指标数据。当指标数据下降时就表示该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因此就可以对其进行及时的干预与反馈。二是建立大学生情感预警机制。相比于学习预警,情感预警显然困难得多,主要原因在于情感难以通过直接的数据信息加以反馈。但目前华中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经过探索与努力,已经在该领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预警模式,值得加以推广借鉴。该模式简单而言,利用共现原理,即如果两个人在相同时间内访问了相同的地点,那么他们之间就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人际关系,最后通过构筑大学生的共现网络来建立彼此的人际关系网络。[8]当某一同学的人际关系网络相对狭小时,表明其社交活跃程度相对较低,此时教育者就要引起警觉,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做好准备。三是建立大学生行为预警机制。如今校园的基础设施,诸如图书馆、食堂、宿舍门禁等已基本实现联网,因此只需对相关设施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就可以较好地刻画出大学生的日常校园行为模式。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消费、出行等行为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既能帮助教育者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学习进度、生活状况、网络行为等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综合研判,也能帮助大学生更加了解自我,认清个人优势与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

需要说明的是,内卷化并不一定是导致学生学习、情感、行为状态不佳的罪魁祸首,它可能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是建立完善的学习、情感、行为预警机制,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范内卷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数据采集时应避免涉及学生的隐私,造成学生的反感,甚至“维权”。

(二)坚持双管齐下,缓和内卷化心理冲击

内卷化所造成的精神压力对个体的心理冲击不容小觑,严重的话可能会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这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焦点话题。如何缓和内卷化带来的心理冲击?关键要做到思想疏导和心理诊疗双管齐下,协同配合。因为思想与心理密不可分,但又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思想疏导与心理诊疗两者缺一不可,同时又各有侧重。思想疏导具有日常性、长期性、潜移默化性的特点,而心理诊疗则具有直接性、针对性、疗程性的特点。如果把心理冲击比作山洪,那么思想疏导就是日常的河流疏浚工作,起着基础性作用,心理诊疗则是应急的堤坝修筑工作,起着关键性作用。两者需要通力合作以此改变过去高校常犯的将思想疏导与心理诊疗简单割裂开来的错误做法。

就思想疏导而言,关键是做好“疏”和“导”两个方面。“疏”就是要针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症结,疏通思想渠道,化解思想疙瘩,提高思想认识,让大学生能够积极地面对现实的困难与挑战。“导”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原则,以正面教育为主,辅以适当的奖惩措施,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让大学生主动地接受正确的思想引导,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就心理诊疗而言,过去一段时间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常被忽视。直至2020年9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明确指出高等院校要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且要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这表明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也给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诊疗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这对于今后缓和内卷化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冲击大有裨益。

无论是思想疏导还是心理诊疗都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要努力实现常态化、精细化、专业化,做到落细落小落实,因为这项事业直接关乎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培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9]而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明辨是非,才能更好地跳脱出内卷化的精神迷惘,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因此,坚持思想疏导与心理诊疗的双管齐下,能够为大学生设立好双保险,以此缓和内卷化造成的心理冲击。

(三)完善资源配置,降低内卷化激化风险

在内卷化处在低烈度模式下,对个体造成的伤害有限,可当其发展成高烈度模式时就会造成难以预估的后果。因此,要尽可能地在根源上降低内卷化的激化风险,对此完善源头的资源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育人主体掌握着资源配置的主导权,因此对高校育人主体的资源配置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必不可少,这是保障公平公正的重要环节。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这一方面都有成熟的监督体系,从校方层面的监察系统到院系层面的公示系统等都日趋完善,关键在于执行环节。除此之外,还要着重对资源配置的类型进行分类研究,并对不同类型资源进行针对性管理。简单地说,资源类型可以划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两类。其中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奖学金、活动奖品等物质形式,无论是事前监管还是事后复核都易于开展,因此相对而言有利于保障公平。但精神资源方面,主要包括荣誉资源、学术资源、思想资源等精神形式,它们往往因为不易察觉或难以量化而处在监管的盲区,使其在配置上难以做到合理公正。以思想资源为例,部分先天禀赋较弱的学生在内卷化竞争中本就处于不利地位,然而教育者又往往不自觉地将更多的思想关怀投注在少数优秀学生中。在霍桑效应的作用下,受关注的学生变得更加优秀,造成了人为的能力鸿沟,从而加剧了那部分不受关注学生的不利处境。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精神资源的激励性作用不亚于物质资源,因此对于精神资源的分配问题若不加以重视,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的不满情绪,从而激化矛盾。对此,可以从三方面进行优化:一是从思想层面加强对高校育人主体的相关培训,提高其在精神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公平意识,尽可能从主观上降低风险;二是在管理层面上利用大数据技术等手段探索精神资源的量化指标,以此提高管理效率与水平;三是在考核层面上借鉴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例如,第三方评议或同行评议等方式,从而减少人为失误,提升分配结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总而言之,无论是在物质资源还是精神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结果公平,也要突出过程公正,避免大学生的内卷化问题在资源配置上就埋下激化矛盾的祸根。

总而言之,大学生内卷化现象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轻视、忽视或者夸大渲染都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只有实事求是地分析其表现形式和危害后果,才能够有的放矢地提出建设性的应对举措。面对大学生内卷化现象,最后还要厘清几个认识误区:一是切莫将内卷化问题扩大化,它有特定的应用场域,而不是一个万能筐,不能将高校里所有的现实矛盾与冲突都装入其中以此来推脱原本的责任,因此各高校育人主体仍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二是反对内卷化并不意味着反对竞争,我们反对的是因内卷化而引起的不正当竞争。我们鼓励倡导大学生开展合作基础上的良性竞争,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三是反对内卷化并不意味着反对奋斗,我们反对的是因内卷化而导致的虚假努力,避免时间与精力耗费在不必要的领域中。我们鼓励倡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珍惜宝贵的大学生活,明确好自己的人生定位,主动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勇担历史重任才是不负时代的“真奋斗”。四是反对内卷化并不意味着反对人际交往,我们反对的是因内卷化而导致的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将自己视作原子化的个体并不能解决内卷化问题。我们鼓励倡导大学生以平等真诚的原则开展良性的人际交往,相互理解才能更好地消除傲慢与偏见。

猜你喜欢

斜杠竞争大学生
古代也有“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的“横向”人生
当青年加上“斜杠”——解析“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的斜与不斜——“斜杠”实际是对青春宽度与广度的追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感谢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