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讨式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

2021-04-14徐晓宇

大庆社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灌输式研讨理论课

张 兵,徐晓宇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163318)

基于研讨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显现,全国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引入了这种教学方法。随着研讨式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不断实践,方法的优势得以不断呈现,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实践中呈现出的各种情况应该及时进行理论总结,从而不断优化研讨式教学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下面仅就研讨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逻辑前提、正向效果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对研讨式教学的应用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研讨式教学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前提

1.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呈现的弊端。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引入和提倡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灌输式”教育的弊端展开的。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最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灌输式”教学方法所体现的弊端并不是灌输式教学方法本身的弊端,而是教学主体在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时由于主体化的差异所体现出的弊端,从根本上说,是教学主体不能较好地把握“灌输式”教学的“度”,使“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过度单一,从而呈现出学生学习参与性不高、课堂活跃度低、学习效果差等弊端。事实上,“灌输式”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基本的知识传播的手段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列宁在苏联建设初期就非常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特别重视“灌输”的作用,他“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的原理”[1]。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也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这也肯定了灌输式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呈现的弊端只是在教学主体没有合理运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才呈现的,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和目标而言,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完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引导学生较好地进行思考,因而影响了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效果。

2.研讨式教学方式蕴含的优势。第一,研讨式教学驱动了学生学习的“内源性动机”。在研讨式教学中,设定研讨题目、收集研讨资料和对资料进行总结和梳理是教学过程中的必备环节,虽然研讨式教学是学生不得不参与的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在选择研讨题目、收集研讨资料和对资料进行总结和梳理的环节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和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去整合材料,这些自主性都能够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内源性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第二,研讨式教学具有更好的启发性。相较于灌输式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方法更加突出问题导向。学生参与研讨课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出问题的循环往复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更能引发学生深刻的思考,在启发中使学生得到水到渠成的结论,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对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同。第三,研讨式教学方法更能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研讨式教学方法在其构成要素、包含环节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更能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更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对学生而言是更大的挑战,更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金课。基于以上的方法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广泛采用了研讨式教学方法。

二、研讨式教学方法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正向效果

1.研讨式教学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师生能力提高相统一。首先,学生在研讨式教学中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这种教学方法作用于教学客体的最显著的效果。相对于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的实现路径是:学生在研讨式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总结、分析、实践、质疑、创新等方法整合自己收集的资料,从而形成自己对问题的判断。在这些方法的反复实践中逐渐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提高了思维能力。其次,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基于两个方面的基础,一方面,是学生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帮助其自身提高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领。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实现了师生能力的提高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教学能力,还需要具备“八个相统一”的能力,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2]。“八个相统一”既是教学方法更是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

2.研讨式教学方法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提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一种关键因素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研讨式教学是一次重要的教学方法改革。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存在大量的“外在劝导式”的教学方法,“外在劝导式”的教育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同问题。因为学生只是在接受知识的教育而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未经自身独立思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是很难在思想上认同的,这是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差的根本原因。同“外在劝导式”的教学方法相比,研讨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问题导向,能够最大限度调动主体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充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达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基本可以分为3种情形:被动认同、认同但不明就里、主动认同。被动认同是学生对教师传达的价值观未经认真思考,觉得教师教的就应该是对的,所以认同。认同但不明就里是指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传达的价值观符合真善美的价值标准,也同自己的经验感受和理性认知相符合,所以认同。还有一部分学生通过积极认真地思考,认为教师传达的价值观不仅符合自身的经验感受和理性认知,甚至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确证了这种价值观的真理性,所以愿意主动地认同这种价值观。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真正提高应该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的思考来实现。而研讨式教学正是具有引导学生独立深刻思考功能的方法。研讨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积极地独立思考,进而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授的价值观。

3.研讨式教学方法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重要拓展。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方法上主要是以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活跃度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了视频、音频、图片、实践课程等辅助教学手段。然而这种教学手段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教学方法的拓展,只是在细节上延伸了原有教学手段,没有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引入能够实现教学方法的拓展,原因在于:第一,教学环节实现了主体的改变,从单主体模式(教师是主体)转变为双主体模式(教师学生都是主体)。模式的转变使得主体功能随之发生变化。教师的功能由原来的知识传播功能转变为知识传播加引导学生思考的功能。对于教学效果强调“认同”的价值观教育而言,这种主体功能的转变更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学生由教学环节中的客体转化成为教学环节中的主体之一,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主体便具有主动性,能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体现自己的意志,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第二,实现了与教学方式相关联的考核评价方式的改变。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最终的成绩评价不仅仅依靠最后的卷面成绩和平时的出勤成绩,而是增加了过程性考核评价的比重,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更能体现教学活动的过程性特征,更能综合呈现学生的学习情况,避免了单一化的评价。研讨式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表现即时性、动态化的记录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整体变化趋势。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效果而言,更应注重过程性的考核评价方式。一次性的期末考试成绩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价值观变化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影响不是一个教学过程就能评价的,甚至在求学过程结束时也不能完全评价,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甚至是终生的。

三、研讨式教学方法在思政课应用要解决的问题

1.客观条件问题。一是课堂容量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必修课,各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生比决定了课堂容量通常比较大。这就造成部分同学不能有效地参与课堂研讨,相应的就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全部学生的学习发展趋势,从而不能释放研讨式教学方法对教学实效性提高的全部作用。研讨式教学效果的充分体现应该在小班中进行,但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必修课的性质和师生比的困境,很难真正实现这样的客观条件。为解决此难题,很多学校探索了“中班授课小班研讨”的途径。二是不同层次的院校师生对研讨式教学方法的适应能力有差异。相对而言,办学水平越高的高校师生对研讨式教学的接受能力就越高,原因在于构成研讨式教学的各个要素本身对师生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而应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它的适应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2.主观观念问题。一是部分教师对研讨式教学方法的误解。这种误解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为研讨式教学的形式化问题。研讨式教学不仅仅是在教学形式上实行简单的问答方式,有些教师在研讨课上直接抛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虽然在课堂上形成了互动,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但是即使学生在课堂上争论很激烈或交流的时间很长,这种方式在本质上也是提问式教学的变形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讨式教学,因为这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的环节就已经抛开了学生。在这种情形下学生讨论的问题是教师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逻辑拟定的问题,而不是学生根据自身的意愿或困惑提出的问题。研讨课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体现在学生自己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具有自主性和过程性的特征,在没有充裕时间准备的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随机的,即兴的,交流内容的呈现在思想性和理论性上就不够充分,不太容易引发更深刻的思考,这样就容易形成研讨式教学的形式化问题。二是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意愿及能力的问题。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并没有因为授课方式的转变而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相反需要教师具备更强的教学能力才能胜任。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更是如此,相对于自然科学课程讲授内容和学生提问的相对确定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研讨课上面对的是观点众多的思维碰撞,因而教师必须具有更强的以学术能力为基础的课堂掌控能力,而具备这样的能力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努力,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因而有些教师进行实质性的教学方法改革的意愿不强,这也会造成了研讨课的形式化问题。

猜你喜欢

灌输式研讨理论课
高中政治教学中灌输式与启发式教学策略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