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类“慢综艺”节目的艺术特征及美学风致

2021-04-14

卷宗 2021年3期
关键词:慢综艺综艺美育

王 伟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严格来说,“慢综艺”并非一种全新的节目类型,而更象一种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高雅文化的前提下所进行的一种节目创作模式。它与快节奏、快餐式流行文化以紧张、激烈、刺激、花哨等感官层面的体验不同,更倾向于对社会、文化、人性等方面深层次的挖掘,注重受众内心感受,贴近生活现实,不讲求话题的实效性而更注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共鸣。“慢综艺”之“慢”并非节目内容拖沓,而更多地是指在题材内容的选择、前期策划和后期剪辑上所形成的一种“慢生活”的节奏和创作态度,不以哗众取庞为目的,不以产生话题效应博人眼球为目标,反映出当前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有内涵的综艺节目的呼唤,也反映出人们的欣赏趣味由感官的浅层愉悦向高层次深内涵方向的转变。

1 经典的文化基因,厚重的精神内涵

文化如水,滋润民族,悄然无声。经典是浸润于民族肌体内无处不在的精神能源和文化软实力,是我们的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不断汰洗和积淀而成的,敬畏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经典本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也是充分文化自信的标志。然而当我们看到众多媒体肆意宣扬的娱乐至死的精神误区,荧屏上处处可见的泛娱乐化现象,不禁为我们民族的文化而忧心。“殊不知,当一个民族视听感官的刺激感过度强化之时,便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弱化之时,这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悲哀而非幸事。”[1]诚然,娱乐是综艺节目的特征之一,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娱乐性却不是综艺节目的唯一追求。电视综艺作为一种大众最喜闻乐见的媒介形态,应当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并引领时代之精神。而且事实证明,一些具有美育意义的“慢综艺”也的确是深入人心。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以竞赛的方式普及中国古典诗词,场上竞赛选手与电视机前的观众可以同时参与答题,观众能够在正确完成答题后能获得一种精神地满足与愉悦感,特别是节目的《飞花令》环节,既让我们感觉到中国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又让我们对选手的知识储备佩服不已,然后再听嘉宾老师对知识点及其文化背景深入浅出地讲解,无形中受到中华传统诗词的教育,更加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经典咏流传》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节目将许多诘屈聱牙的古典诗词重新谱上曲子,咏唱出来,别有一番韵味。其实吟唱本来就是古代诗歌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国学在家范曾表示:“最初诗词与歌曲为一体,但由于历史的动荡和记谱理论体系的不成熟,现存《诗经》脱离‘曲’,以纯诗词的形式留存,不过,它依然记录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2]而一些流传下来的曲谱仍然很有生命力。比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曲谱在民间乐曲山西八大套中保存下来,至今仍韵味十足。从《诗经》到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元曲,他们其实都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我们学习古典诗词,若缺少了吟唱这种形式,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重拾古典诗词的吟唱传统,不但有助于我们的古诗词教育,更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由此可见综艺节目其未来的发展,就在于能否处理好娱乐大众与传承文化、坚守经典之间的关系,只有不断地创新文化呈现形态,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和诠释正面的价值和精神内涵才是综艺节目发展的正确之道。

2 情感的倾心沉浸,体验的全新升级

一段时间以来,荧屏上的综艺节目热衷于将镜头对准那些远离人民群众的各种流量明星,靠展现他们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并伴随各种私生活的绯闻炒作来引发观众兴趣,这是弥漫在文化艺术界的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对于文化建设相当不利,会在三观尚未完全确立的青少年人群中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既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无法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咀嚼个人身边的小悲欢,并拿这小悲欢当大世界。”(鲁迅语)既污染了社会空气,也败坏了观众的审美情趣。仲呈祥老师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产品,如果象股市上的股票一样,通过炒作来求得升值,那便是这个国家的文化的悲哀。”[3]好的综艺节目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探索中,贵在不满足于养眼,而是通过艺术的引领,为观众打造一种有温度、有深度、别具一格的沉浸式文化体验过程。让经典的文化艺术穿越时空,与当代的普通百姓的生活产生连结。如湖南卫视推出的《儿行千里》这档节目关注的即是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故土亲人,独自在异乡打拼的社会现象。栏目传播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父母与儿女相隔千里的牵挂串联起来,展现了家国情怀,呼应了时代发展与社会的真实需求,弘扬了忠、孝、礼、义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好家风,并以艺术的形式将其具象化、大众化,与当下百姓情感发生共鸣。

优质综艺聚焦传统人文领域,以“春风化雨”的方式传播了“美好”,坚持了综艺节目“美”的教育意义,迎来收视与口碑的双赢,这也是《信中国》能够获得人民日报评论点赞和取得高收视率的原因。这类美育“慢综艺”节目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为大众美育探索开拓出一条适应时代,贴近生活,具有人文温度、思想深度的实践 路径。

3 新颖的环节设置,多样的传播手段

艺术的接受才是艺术活动的终点,也是艺术作品进行美育教育最终实现其内在价值的最根本途径。从传播学角度来说,电视作为传播媒介“它的‘即时性’的审美特点决定了它擅长表现此时此地‘今天’的艺术,它的‘无约定性效果’的审美特点,决定了它应当尽量成为接近于生活的自然流露,并使之适合家庭特有的轻松自然的观赏气氛的艺术。”由于综艺节目制作周期短,成本低,播出频率高,“能满足人们‘喜新厌旧’的审美心理变化,不断保持较多的观众比例数,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艺术审美价值的‘社会自我实现’。”[4]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观众心理学》一书也认为“任何艺术作品要产生的效果,都要以引起观众的注意力为前提”[5]所以,各综艺节目都要力争以最新颖最有效的方式将节目传达到观众那里。如央视推出的大型综艺《国家宝藏》口碑收视爆棚即是美育类“慢综艺”的一个成功案例。而其成功除了那一件件令人惊艳的“镇馆之宝”,当红明星加盟的“国宝守护人”,精美绝伦的舞台设计之外,最关键的还是它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般的环节设置、文化延展。它通过真人演绎历史故事的方式,用电视化的语言呈现将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不再是玻璃柜后的陈列品,而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文化传奇。如其中一集是故宫博物院展出了宋代天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幅画历经几百年基本没掉色,整个画卷长达11米,一般来说再大的书籍画册也无法放大细致的展示画作全貌,但当整个画卷投影到舞台圆弧型巨幕上的时候,全场观众都屏气凝神,发出啧啧赞叹。然后,讲解员身份的主持人张国立巧妙的与嘉宾互动,赞叹中央美院老师历时许久临摹了画作的十分之一已属不易,又引导人们进一步思考探析此画色彩经年不掉色的原因,顺势请来手工颜料制作传承人为大家现场展示颜料制作的原材料、提取办法及制色过程,最后总结概括出来艺术之美背后的匠人精神。将历史与现实完美的联结在了一起。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6]好的节目总是能创造一种令人沉迷的幻境,让观众置身其中,感同身受。《信中国》栏目亦在信息传播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如利用先进的全息影像、裸眼3D技术为每一封信设计了独特的空间,历史的场景在舞台上神奇的重现,拉近了观众与书信之间的距离,沉寂已久的故事随着光影和声音的诠释层层漾开,主持人朱军和信使站在虚拟的空间,有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让观众在聆听中感受历史与情感的共鸣。

纵观这些节目,传统文化、高雅艺术、文学经典在模式创新中得到丰富呈现,大幅度地提升了高雅文化的能见度和抵达率。

猜你喜欢

慢综艺综艺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慢综艺”走俏 荧屏兴起“民宿热”
慢综艺电视节目“不忘初心”的探索
快时代的“慢综艺”节目现况分析与未来发展建议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