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爆竹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新论
2021-04-14杜政颖
杜政颖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春节——在这个全国人民辞旧迎新的时刻,中国民间都会燃放烟花爆竹来庆祝新春佳节,这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时每逢春节诗人都会用诗句记录下这些美好的场景。比如宋代赵师侠的《鹧鸪天》中的:“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就记录了宋朝春节燃放爆竹的盛况。那么烟花爆竹究竟起源于何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又有何之意,笔者就此提出一些自己的陋见,以就正于方家。
1 烟花爆竹的起源:从爆竹到烟花
爆竹的发明时间要早于烟花,因此先从爆竹的起源说起。先秦《诗经·小雅·庭燎》里有“庭燎之光”,“庭燎”即指古人将竹子、麻杆和草捆在一起燃放以达到照明的效果。故有人认为爆竹起源于“庭燎”。汉代东方朔的《神异经·西荒经》中记录着一则“山臊”故事,说有一种叫“山臊”鬼怪。人若是被它侵犯了就会生病。人们因此就“以竹著火中”,把竹子放在火堆里,用竹子燃烧时的爆裂声来吓唬它们,于是“臊皆惊惮”。南北朝梁代的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魁恶鬼。”这是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在节日期间用爆竹驱鬼辟邪。到了唐朝初年,据《该闻录》记载:“李畋居中□,邻人仲叟为山魈所祟。畋命旦夕于庭中用真竹火爆之,鬼乃惊遁”①。可以看出在唐代火药未发明之前,这些爆竹都是以竹子为原材料而未经过任何加工的产物。这与今天所谓的爆竹在相去甚远,故不能将其视作爆竹的真正起源。
爆竹的起源与唐朝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火药发明之初朝人并未将其应用在爆竹上。当时不论是皇室还是民间仍然用真竹着火烧,唐朝诗人来鹄的《早春》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就记载了这种情况。(《全唐诗>卷六四二)。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火药被宋人应用到烟花爆竹,宋人将真竹烧爆发展改为火药引爆。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的一句“忽作一声霹雳,谓之炮仗”记载了北宋都城汴州由火药引爆爆竹的场景。到了南宋时期,我们平时所说的用纸筒内装上火药的爆竹已经有了明确的记载。宋高宗时期在王铚编纂的《杂纂续》中有“小儿放纸炮”的记载。南宋方志记载说“除夕爆竹相闻,亦或以硫磺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②这里已经明确提到了当时爆竹的成分之一硫磺。由此可知南宋是爆竹发展的重要阶段,明清以后爆竹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烟花的历史脉络远没有鞭炮那么清晰,关于烟花文字最早的记载可见于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的“含雷吐火之术,出于万毕之家。”有人认为这是描述烟花的景象,所以据此推断烟花的出现应该在汉代。唐代苏味道有“火树银花”之语,故有人认为烟花出现在唐代。但其实诗里写道的“火树银花”描述的是正月十五树上挂的花灯,而与烟花毫无关系。虽然关于烟花具体的发明时间不置可否,但可以肯定的是烟花在宋代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因为当时仅留存于世描写烟花爆竹的诗篇就达到80余篇。宋人制作的烟花不仅种类丰富,而且颇具观赏性。宋代学者周密在其著作《齐东野语》一书中记载:“既而烧烟花于庭,有所谓地老鼠者。这里的“地老鼠”,就是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烟花类产品之一,而“烟花”一词,亦出现于此。明清时期烟花技术进一步发展,明代《宛署杂记》中所记录的,在当时包括地老鼠、花筒、三级浪等在内的各式各样的烟花种类,多达一百多种,甚至还有集多种烟花于大成的“烟花架”。
2 烟花爆竹的文化内涵:驱鬼到贺节
烟花爆竹在中国1500年发展的过程中,其文化内涵经历了从最初的驱鬼治病到庆祝岁时节日的转变。汉代东方朔的《神异经·西荒经》中所记载的爆竹驱山臊恶鬼反应了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认识不足,把给人带来寒热病的病魔称为“山臊”,认为燃放爆竹可将其驱之,也就是说,在当时爆竹实为一种驱鬼巫术。在南朝时,汉代将这种驱鬼巫术汇入过年习俗,成为除夕、春节驱鬼求吉的一种民俗事象。梁代的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③都表明爆竹自诞生伊始就与当时古老的驱鬼风俗有关。中国古代先民受客观环境制约,所以对一些事物认知能力有限。在出现无法用常理解释的事情时,就借用鬼神之说来解释。当时的人认为鬼魂是人看不见的,鬼给人带来的伤害被称为邪,人一旦中邪就会发生灾病,这个时候就需要举行某种方式进行驱鬼辟邪。而中国古代先民之所以认为爆竹能驱赶恶鬼,这就源于对火本体的崇拜——即把火本身作为神来顶礼膜拜。因为火可以烧熟食物,可以抵御寒冷,可以对付凶猛的野兽,所以人们对火充满了感激和敬畏之情,继而就产生了对火的崇拜。人们相信火既然可以对付凶猛的野兽,那么用火制成的烟花爆竹自然可以涌来驱鬼。自魏晋至唐朝,烟花爆竹的文化内涵一直都是驱鬼治病,而与庆祝岁时节日无关。
到了宋代,烟花爆竹的文化内涵从驱鬼治病渐渐转向庆祝佳节,而驱鬼治病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一方面由于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对自然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另一方面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当时各方面的条件的成熟孕育了宋朝独特的市民阶层和市民文化。当时的市民阶层希望能够制作出更具观赏性的烟花以满足自己精神文化上的需求。而此类需求下制作下的烟花爆竹无疑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一方面烟花爆竹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载体,从《诗经》里的“庭燎之光”再到今天的花炮,烟花爆竹发展的历程凝结了几千年来中华各族儿女的心血。同样其背后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比如其强调外在包装与内在美的统一,强调烟花爆竹燃放时色彩与夜晚的明暗调和,这些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儒家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此外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岁时民俗文化。另一方面烟花爆竹也是中华儿女精神情感的寄托,中国众多人口世世代代因血缘关系聚族而居,在对祖先尊崇的氛围之中,则更进一步加强了亲情观念,而烟花爆竹成为维系人们情感的强有力的纽带。④
“千百年来,花炮文化就像长江,黄河一样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大至国家庆典,小至民间婚丧喜庆,都离不开花炮的参 与⑤。追溯烟花爆竹的起源及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①宋燧文主编;中国浏阳花炮文化研究会,浏阳市鞭炮烟花管理局编著.中国花炮文化博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0.
②《四库全书》第486册施宿《会稽志》卷十三《节序》.
③(南朝梁)宗懔撰;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④宋燧文主编;中国浏阳花炮文化研究会,浏阳市鞭炮烟花管理局编著.中国花炮文化博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⑤刘绍佳主编.花炮中国[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