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2021-04-14刘晓俊

卷宗 2021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法治道德

刘晓俊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四川 南充 637000)

新时期“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应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引入多媒体软件、PPT课件及课外活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念、道德观念、法律认知的教育,大力开展课堂实践、课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把爱国主义精神、法治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于实际生活之中,保证初中道法教育“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重要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从个人、社会、国家、世界等视角,内容编排方式按照螺旋上升,逐次展开,对学生展开思想道德、心理品质、法制观念、社交艺术、国情世情等方面教育。根据“立德树人”目标要求,笔者认为当前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以下重要 意义:

1)是端正学生思想意识、提升道德、心理品质的需要。当前处于网络信息时代,学生所面临文化多样化、多元价值观相互激荡的社会环境、各种负面舆论影响,使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初中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容易出现偏差。再加上初中学生这一年龄阶段本身政治意识、道德观念、团结精神就比较淡漠。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向学生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扭转学生思想道德认知偏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是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现代公民的需要。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对学生展开法律概念、特征、作用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活需要法律,个人言行、社会生活更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更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增强学生遵法守法意识。八年级下是宪法专册,对权利、义务的解读,包括国家机关、公民个人的权利、义务的来源以及如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让学生明白法不可违、违法必究道理,培养学生法治思维,自觉遵守法律,形成正确行使合法权利、履行法律规定义务的能力。

3)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提升团结协作、竞争能力的需要。由于初中学生身心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其思想观念、思维认知易受外界影响,这就使得这门课程的教育尤为重要。八年级上“勇担社会责任”这一单元,主要围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的教育,包括对自我、他人、社会及国家承担责任的教学,提高学生价值判断、选择能力。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引导学生从竞争、合作概念入手,在集体生活中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提升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参与合作,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涵养奉献精神。

2 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以学定教的课程教学理念。随着信息技术、新媒体交互手段的不断发展,初中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时,开始受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而此时,教师对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时,通常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递,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缺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大多数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讲的内容,长此以往,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探究意识不强,难以引发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

2)学科课时和专业师资分配较少。当前初中学校在学科专业课程的安排方面,通常将语文、数学、英语等,作为每学期课程教育的主要学科,分配更多课时、投入更多精力展开教学,而对道法课程分配的课时较少,十分不利于思想道德、心理品质、法律法规、国情教育等教学内容开展。同时从学科教育的师资队伍来看,非专业老师承担课程教学的现象较普遍,尤其是农村中学更为严重。故在这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教师往往只能关注道法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能更多的引用道德案例、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难以实现《道德与法治》的理论与实践教育融合,使得专业课程教学的效果较差。

3)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陈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虽然运用了多媒体软件、PPT课件教学手段,教师尝试在课堂中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演示教育,但总体而言呈现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仍旧单一陈旧。

首先,教师过于依赖《道德与法治》教材理论,依照单元节次设置教学课程内容,向学生展开道德、法治内容的讲解,缺乏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其次,初中《道德与法治》缺少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在线学习方式的应用,对教学情境、重难点突破、课堂实践、互动交流等环节的组织不完善,学生只能死记硬背道德与法律知识,难以达成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

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创新实施策略

1)建构以学定教的课程教学理念。初中道法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中,要针对不同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认知和心理素质水平,建构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作为教育目标,组织该教材内容、课外网络资源的教学。教师需根据该课程教学内容、学生状况,按新课程标准要求,提前进行教学设计,将不同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开展差异化的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在道德理论、法制实践,人生价值观的构建上的不同需要,以便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2)创新课程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与教育方式。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过程中,先以问题导入、案例讲解的方式,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认知、学习需求的教学情境,然后再讲解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借助多媒体软件、PPT课件,营造良好交互式、参与式课堂学习氛围,结合课外多样化教学资源,对学生开展自尊自爱、自律自强、遵纪守法、爱国爱家、合作交流等情感教育。对于课程教育方式的创新,提前制作慕课、微课等网络学习资源,带领学生参与理论知识识记、案例实践演练,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联系生活加强道德理念、法治精神的塑造。初中道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塑造,要在知识本位前提下,融入身边生活案例、社会实践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道法治场景的感知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时,教师紧紧围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思想内容,收集全国道德模范、各类先进人物事迹、临近的热点新闻,引导学生直观认识何为爱国、敬业……这些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如何得以体现、如何在社会生活事务中去遵纪守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珍爱自我护佑生命。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教材的理论知识,运用教材的理论知识,帮助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塑造其思想道德理念与法治观念。

猜你喜欢

价值观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