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学风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2021-04-14王超鹏
王超鹏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10515)
学风,亦即学习方面的风气,是一所高校在治学态度、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独特风格,是一所大学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风更多指向高校学生在学习目标的设置、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和学习行为及考试风气等方面的综合体现[1]。学风建设的质量,关系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校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内在“软实力”。
新媒体时代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移动终端通信技术等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时期。这些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高校师生而言,新媒体通常包括网站、公众号、App使用端、微博、论坛等日常使用的各种社交媒体。这些新媒体的使用,丰富了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使获取新知识变得更加便捷。但同时,网络信息的轰炸和手机端的各种App应用场景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和学风建设带来了挑战。
1 新媒体时代给高校学风建设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即时性等特点,为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提供了机遇。具体体现有:
1)网络资源的开放性,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资源呈现爆炸式增长,得益于网络技术和储存技术的发展,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图书资源能够通过网络渠道,被更多的学生获取。以中国大学生MOOC为例,该平台内包含国内大多少高校的网络课程资源,学生通过使用APP,能够学习到国内顶尖高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同时,授课教师也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同专业教师的授课方式,互相借鉴,优势互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2)网络通讯的即时性,让师生互动交流变得更为便捷和高效。在新媒体平台广泛应用之前,传统的授课方式基本采用线下方式进行,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课堂出勤听课,师生交流也基本局限于课堂内。而在新媒体时代,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授课都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得学习和师生交流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移动学习”越来越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3)网络技术基于算法和实时传输,让学风建设更高效、更迅速。相较于传统的学风建设举措,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使学风建设更为高效。以课堂签到为例,传统的查课方式依托于班委或授课老师点名,部分授课老师对于学生是否出勤持无所谓态度。而在新媒体平台使用过程中,辅导员或班主任可以通过手机端APP的使用(如小智签到、课堂派等),了解学生出勤情况,并且系统能及时汇总发送给分管辅导员。诸如此类的应用,使学风建设更为高效。
2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体,无形中也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观念 。特别是“00”后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平台的主要使用者,在专业知识学习、思想观念引导、课余生活支配等方面,都具有新的特征。新媒体应用给高校学风建设带来的挑战包括:
1)容易导致学生学习自律性不强,态度不端正。当今高校,很多学生都玩网络游戏,特别是手游,部分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导致生活作息紊乱,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消极懈怠。
2)受网络文化影响,学生功利心强,缺乏耐心。在网络信息影响下,部分学生容易受到社会歪风邪气的影响,功利心较强。部分学生为了评奖推优或者毕业后能找到稳定的工作而学习,没有课外学分的讲座不愿参与等,面对较难的学习科目,缺乏耐心,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3)受网络文化影响,自身定位不准确,对自身要求降低。网络时代,新媒体平台给大学生搭建了线上交流平台,学生在平台中交流对比各高校的学生管理举措,并相互之间评价借鉴。但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换位思考,站在较低的标准层面评价本学校的管理举措,对自己设定较低的目标要求无法达到学校的培养要求,进而产生学业等问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由于自身三观尚未完全建立,很容易被低俗文化所影响。部分学生的日常学习交流中,充斥着网络用语,降低了对自身学生生活的要求,力图寻求捷径。
3 新媒体时代,学风建设举措
3.1 建立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
新媒体时代,网络对高校学风建设造成深刻影响,因新媒体使用而产生的学风建设新问题不断涌现。因此,高校教育者应该迎合时代潮流,梳理建立新媒体平台使用思维,发挥新媒体在学风建设、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开发利用新媒体平台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2]。可以通过开设专题网站、博客,利用学生最常的微信、B站等新媒体,向学生宣传新媒体的本质内涵,普及正确的使用方式,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平台所具有的促进学习的功能及使用技巧,发挥促学作用。同时,在实际工作中,线上线下相结合,在发挥网络思政教育功能的同时,要结合既有的思政教育路径,包括主题班会、党团活动、谈心谈话等形式,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心理。
3.2 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强化学习过程管理
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自身身心发展不成熟,面对宽松的大学环境,容易迷失自我,不能尽早摸清大学的学习规律。为了营造良好的学风,新从生入学开始,教育工作者要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生活作息,从大一开始,摒弃不良的学习习惯,在规律的生活作息中磨练自己,针对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迷茫”状态,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告知学生每学期的学习任务和生活适应任务,学生在明确学期任务后,能够围绕任务去学习和适应大学生活,减少迷茫期,赢在大学起跑线上。其次,在新生初步适应大学生活后,要围绕本专业的课程特点,建立健全课堂纪律和日常学习生活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坚持课堂管理和社区管理相结合,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和温馨整洁、适合学习的社区环境,通过环境的改善,促进学风的提升。大学各阶段,学生学习任务和发展要求是不同的,高效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大学生明确各学期学习任务,加强学生学业的过程管理,做好学习过程记录,坚持学业帮扶和谈心谈话相结合、学业预警和谈心谈话相结合,切实做好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3.3 发挥专业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让优秀的教育资源占据学生的课余生活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班集体的学风是否良好,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专业课程教师的影响。网络资源的即时性和共享性,导致学生获取知识的便利化和碎片化,相同的知识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后,还会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二次学习。同时,也会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比较。因此,新媒体平台的使用,使学生对于高校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认识到新媒体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目前,部分专业课程教师继续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导致课堂质量不高,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课后学生需要新媒体平台“二次学习”相同的专业内容。因此,作为高校教师,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加强自身的学习,更新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提升课堂的吸引力,通过课堂质量的提升,促进学风的建设。另一方面,在课堂之外,专业课教师可以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网络课程或者知识学习方式推荐给学生,丰富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优秀的教育资源占据学生的课余生活。
3.4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创建优良考风
诚信教育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诚信教育的效果关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也直接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成效[3]。诚信缺失会导致大学生群体出现考试作弊、作业抄袭、学术论文剽窃等问题,更严重的可能涉及刑法犯罪。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作弊行为表现得更为隐秘,呈现出传统作弊方式与电子产品作弊方式并存的现象,甚至组建作弊群,买卖试题答案。面对新媒体形式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不良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在新生入学后,围绕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大学阶段的考试,要开展诚信教育,告知学生诚实的重要性和不诚实的后果,让学生对不诚信行为的后果产生畏惧,明确底线不可触碰。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开设诚信教育课程,使高校诚信教育向着系统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同时,高校要加强网络思政平台建设,通过新媒体平台(如易班、公众号等),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诚信教育内容,形成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建立学生诚信教育档案,把诚信教育效果落到实处。
4 结束语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任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的日常教学和学风建设都带来了挑战,如何将挑战转变为机遇,把学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课题。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新媒体思维,迎合潮流,主动探索,以更高效的方式做好学风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