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古籍书库对文献的维护

2021-04-14许星煜

卷宗 2021年4期
关键词:书库清点古籍

许星煜

(上海图书馆,上海 200031)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就已出台。2010年起,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追踪国外古籍保护管理的制度模式和相关法律制度,受命组织专家起草《古籍保护条例》。2017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利用和宣传,古籍保护的相关法规法条被录入《公共图书馆法》。上海图书馆紧跟国家步伐,成立典藏中心,启动清点计划。并于2020年成立文献保护与维护组。

1 古籍文献的维护的方式

上海图书馆的馆藏古籍文献来源分为三种,分别为接受捐赠,上海古籍文献图书馆的加盟以及政府支持的自行采购,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拥有如此多珍贵古籍文献,对于文献的维护也不可忽视。维护是指维以护之,免受外害。文献的维护在于对文献的保障,保存与保护。

1.1 保障古籍文献的清点工作

清点,目的是更新古籍文献的馆藏数量,为了确保每本文献的信息状态,还为了筛选出破损的文献以便后续修复与维护。摸清家底,是维护文献的前提保障。清点分为前期准备,初查,复查,抽查及最后数据统计。

1.1.1 前期准备

在电脑普及之前的所有文献目录都是人工手写录入,若每次清点都使用原本,不仅容易造成原本的损坏,使原目录卷面损毁,还不方便查看每次清点的更新情况。为此,纸质目录需电子化。由于每个录入老师用的字体及笔的粗细不同,纸质目录也无法直接用机器电子化,所以需要人工录入。遇到的问题如下:1)手抄目录格子小字体粗,字迹潦草造成看不清字。2)电脑字体库的局限导致有些古体字无法电子化。3)有些古体字能电子化,但打印出来会显示为“**”。4)录入目录未提前统一,导致繁体字和简体字混用。由于有些字的简体繁体意义不同,若直接机转,如乾隆十六年直接全部一键繁体字转简体字,易变成干隆十六年,会发生严重错误。所以录入的过程中需人工分辨简繁体字。5)少字或多字。6)形近字或音近字易在连打的时候出错,如《群臣上醻刻石》被录入为《群臣上疇刻石》。

1.1.2 初查

馆员需穿上防尘大褂,穿戴手套、头罩及口罩,把文献从书架上取下,根据打印出来的电子目录,对文献的号码、名称及册数等信息进行核对,并根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WH/T22-2006)进行破损鉴定。清点完毕,把文献原位上架。操作小心谨慎,轻拿轻放。目前我馆已完成对普通古籍书库和家谱库的清点,碑帖库的清点也在井然有序的进行。目前发现的问题有:1)目录与实际书架上的文献有出入,其中包含:书名不符,册数张数不符,目录信息录入不全,有目无书,有书无目。2)文献上字迹难辨,无法确定目录的正确性。3)文献破损粘连严重,为了防止二次伤害而无法清点。4)遇到酸化老化的文献,在拿取过程中,散落断开的文献纸片易飞出。为避免后续修复时,发生文献内容不全的情况,清点人员需保证所有文献的内容和纸张缺一不可。5)数量的量词,如“册本张页开份卷捆拓條”,多变,无法做到完全统一。6)书架上的文献大小不一,若完全根据顺序号码来紧凑放置,易造成破损或严重折痕,为了避免此情况,在相邻的位置,可适当调架,并使用代书卡在原位指明文献实际位置。7)借阅或抽取的过程中,造成文献的标签遗失、夹错或信息不全,需及时补全。8)每个书库的书架各不相同,遇到密集型书架或外开型书架时,拿取极不方便,清点人员需互相帮助,利用书车及传递等方式取出文献并及时还原,并进行适当统架,优化文献位置及馆藏状态。

1.1.3 复查及抽查

为了保证读者的借阅不受影响,在流通的情况下进行清点,所以实际文献的缺失情况并不完全正确,需不定期复查。并需在整个书库完成清点后,再统一抽查一遍有问题的文献。对于书架上的文献,基本操作流程和初查一致,但需把重点放在翻阅文献借阅出入库记录及修复出入库记录上。

1.1.4 数据统计

在保证清点无误的情况下,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总,在电子目录上修改并备注,制定成表格,方便筛选出需要查看的问题。在整个书库全部清点完毕后,完成清点调查报告,统计并告知目前书库的馆藏数量,缺失数量,破损及书目不符等问题。上交数据统计表给清点系统编目人员,完善文献目录,更新文献状态,以便未来清点时若发生问题,有迹可循。

1.2 保存与保护:古籍书库的日常

为了延长文献的使用寿命和保存期限,文献的保存与保护至关重要。

1.2.1 文献入库流程及操作

入库前,首先把装箱的文献整体运往专业的消杀工作室。其次拆箱,进行初次的盘点,确保文献数量与清单数量一致。再次进行初步的灭虫杀菌除尘的操作,静置一段时间确保灭虫杀菌有效果后,最后进行编目的工作。待编目结束,文献入库,工作人员需穿好书库工作大褂,戴好口罩和手套,根据文献的编目顺序,把文献有序上架到事先准备好的干净书架上,操作过程中,小心谨慎,拿取轻稳;上架完毕后,把空置的箱子拿出书库,并每日记录及观察书库内的温湿度。

1.2.2 文献的破损及保护方式

目前发现的文献破损情况大致包括:鼠啮、虫蛀、霉蚀、酸化、撕裂、缺损、脱线等。对于以上问题,目前的保护方式有:1)对于被鼠啮、虫蛀这种不可逆性的破损文献,需要把此类文献与未被鼠啮、虫蛀的文献分开,交至修复部进行专业修复。2)防虫蛀至关重要,要注重书库的温湿度控制,并在各书库内安装温湿度记录仪。普通古籍书库的温度需控制在14℃-22℃(±2℃),湿度控制在45%-60%(±5%),预防文献表面积露,预防太阳直射文献。一旦有异常情况,第一时间联系物业及文保组的专业老师调整书库的温湿度。3)霉菌主要生长条件是水分高湿度空气或营养液,它会分解纸张材质使纸张的酸性PH值上升造成难以去除的色斑并分泌出粘液使书变书砖。预防的办法有:环境控制,建筑物防水绝潮,注意消防防火,控制的书库相对温度并通风;日常清洁维护;文献入库前确保发霉状况的检查和消毒;定期库内霉菌的检查。4)纸张酸化的主要原因有:空气中的污染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氧化反应);不良的文献装具和霉菌繁殖过程中分泌的有机酸会加速酸化。解决办法有:用石灰水水溶液的脱酸法和甲镁-甲醇这种非水溶液的脱酸法等。5)对于撕裂、缺损、脱线的文献,需交至文献修复部进行专业修复。根据文献材质的不同,修复时采用的纸张、染料、粘结剂也各不相同。

1.2.3 其他日常保存与保护文献方式

1)完善书库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定,禁止无关人员随意出入书库,对每个出入库人员进行登记,并安装摄像头,以确保文献的安全。2)有专门的文献电梯,实现文献点到点服务,以避免文献丢失。3)对已破损的文献可拒借,直至修复完毕。4)上海图书馆建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古籍书库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大多数是建筑本身造成的,所以需定期更换防蠹纸,除湿盒,老鼠药投喂器,并定期进行消杀工作。5)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对书库里发现的各种类型的虫进行相关的研究,升级防蠹纸,预防再破坏。

2 古籍文献维护的思考

文献的维护知易行难,需明确目标和注意事项。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发现做好对古籍文献的基础维护,不仅要靠个人的力量,还需靠他人的力量。除此之外还需深度加强对古籍文献的利用和推广,实现其文献价值。

2.1 加强人才的培养

文献馆藏数量大,维护文献的人才培养,需要时间与资金的投入。1)定期开展清点例会,把遇到的问题总结分享,避免团队犯同样的问题或错误。2)为了防止重复性劳动疲倦馆员的身心,而造成工作上的失误,定期对相关人员开展技能与心理的专业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及专业能力。3)文献修复人员稀缺,对于馆员可以进行进阶版修复的专业知识培训和实操,使馆员成为复合型人才。

2.2 加强馆内中心之间的合作

文献的维护,除了自己中心单独就能做到的方式,还需加强中心之间的合作,利用现在发达的信息化社会,使古籍得到更大的保护及利用。其中包括:1)古籍文献数字化项目,将改变古籍阅读形态,有利于古籍的保护;有利于促进图书馆提高文献服务能力;有利于促进古籍的修复工作。2)开展各种展览与讲座,如《观止讲堂》课程,请专业的老师免费开展对古籍文献浅显易懂的讲课;上图之夜等。3)文创。4)利用公众号积极推广,不仅能向专业人士展示我馆珍藏古籍文献的精华,使文献被看到,还能吸引非专业的读者对古籍文献产生兴趣,推广并展示我国历史文化。

2.3 加强与馆外的合作

文献的维护需要全体的努力。1)除了馆员需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对于读者,也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告知义务,使读者明白古籍文献的重要性,使他们在接触古籍文献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对文献的破坏。2)需进一步与馆外公司合作,升级电子借阅系统,使系统更加完善,根据权限的不同,使馆员每次清点复查借阅都有成果,有迹可循,便于管理,也使读者能更加迅速的找到自己所需文献,得知其状态。3)与出版社合作,再造古籍。如国家牵头,多馆,多个顶尖学者参与合作的“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也不可忽视。利用多种方式阅读,不仅能使读者更快更好地利用文献资料,还对古籍文献的维护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3 结语

古籍文献的维护容不得半点马虎,其中牵扯到基层书库人员、文献保护与维护人员、修复部人员,还有接触古籍的读者与专家。每一个人都必须有耐心细致的精神和科学保护的认知,来维护国家资产。在这样的基础上,未来对古籍文献的进一步利用和推广才能更好地有持续性地发展进行。

猜你喜欢

书库清点古籍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人梯书库”丛书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原位清点法应用于术前物品清点的效果研究*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互联网对商业银行零币清点工作的实证分析
我是古籍修复师
探析图书馆书库管理的新模式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显微镜下手术器械、敷料清点单和清点方式的改良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