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献检索》课程融合思政元素的教学探索
2021-04-14姜婷
姜 婷
为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话精神,社会各界应紧随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脚步,坚持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书育人[1]。大学课堂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课堂教学平台是高校重要的教育渠道。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平台将高校的所有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同时又要结合其他所有课程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作用,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思政教育融合的“立德树人”教学活动目标。
一、《文献检索》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意义
21 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发展社会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呈“井喷式”增长,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与此同时信息数量的加剧,信息种类的纷繁复杂,人们为推动信息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要求自觉提高自我的信息处理水平。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的重要人才,也应该跟随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潮流,主动提升自我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搜索意识,使自我具备较强较高的应用、发展、创新信息的能力。
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是随着当今信息化的发展应运而生,其教学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被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认定为21世纪的能力素质之一。信息素养包含了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2]。
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主要反映的是具备自觉对信息问题的处理能力,是否具备信息搜索能力和判断能力,是否具备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是否具备利用信息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并最终达到升华和创新信息的能力。但随着信息社会化的发展,信息数量急剧增加,信息化的负面效应层出不穷,例如,第一,信息污染现象:以谣言形式出现的虚假信息,部分低级淫秽信息、反民族、威胁国家安全有害信息等;第二,信息犯罪现象:非法获取和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知识产权侵权(学术不端)、网络盗取商业机密、网络黑客等。面对净化信息环境,国内外专家可以借助更高超的信息技术手段保障信息安全,达到净化信息环境的目的;同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可以利用社会治理手段、制定法律法规来约束、控制和管理社会信息化而产生的相关负面问题,缓解并消除由于信息环境发展而产生的各种矛盾。虽然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可以极大程度消除信息化的负面效应,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时间都是在信息化负面效益形成甚至初具一定规模和危害之后,有一定的滞后性。
如果需要彻底净化信息化社会环境,第一时间降低其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该加强信息道德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并宣传人们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价值观。信息化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已经离不开网络,在为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夹杂着各种网络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有义务承担信息素养教育的工作任务,借助融合思政元素的《文献检索》课堂教育,加大宣传网络普法知识,督促大学生树立信息安全法律意识,引导高校大学生通过合法以及官方权威的渠道查询信息,有责任保护个人信息,防止信息被盗取,可以通过举例向学生诠释个人信息泄露所带来的危害和影响,例如,2016年徐玉玉被盗取个人信息遭遇诈骗不幸丧命的案例;指导高校大学生利用网络传播例如爱国主义精神的信息,主动拒绝和回避例如黄、赌、毒、反动等有害信息以及例如谣言等虚假信息。
同时,《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是使高校大学生具备文献选题、检索、筛选、阅读等科研能力,帮助其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但是身处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大学生也存在许多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的现象,如抄袭论文、捏造论证数据等,这些现象已经违背《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意义。因此,通过课堂教育宣传求实、创新、诚信的科学精神刻不容缓。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学术不端的危害,例如,娱乐圈明星翟天临学术造假被取消博士学位的案例等。力求帮助高校大学生通过融合思政元素的《文献检索》课程具备一定的信息搜索意识、信息检索技巧,提升信息处理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且树立高尚的信息道德价值观,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化所引发的负面效应。
二、融合“思政”元素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调研,笔者在2021年9月利用“文献检索”、“思政教育”两个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发现相关文献数量较少,仅仅围绕“文献检索”展开的课程思政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目前,结合“文献检索”和“思政教育”展开相关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结合不同专业融合教学研究
黄燕山、韩生、李原婷[3]提倡高校教师根据相关专业知识特征和学生专业背景,并始终以“立德树人”、知识灌溉、能力提升为主要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全方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周丹、谢宇等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分类垃圾、如何分类化学材料废物,并学会废物回收循环利用,加强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保理念[4]。
(二)融入相关案例传统教学模式
高校教师们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榜样,自觉关注社会热点,适当切入思政教育教学点,引入专业相关案例,力争做到自然融入思想政治知识点,不强行灌输思政教育。蒋海萍、阳春、覃惠迪以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突发公共事件、屠呦呦为首科研团队研发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等案例,使学生在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上形成共鸣[5]。
(三)构建实践评价融合教学模式
霍丽萍、张宇等制定新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目标,尝试并实践新的教学方式,保留原有传统的考试方式外,还增加学生围绕自身专业定制的检索任务,例如可以自拟题目或者专题训练,并以书面报告、成果展示的形式进行自我测评、自我评价学习的效果[6]。
涂小琴主张在课程效果评价体系中增添思政教育的选项,把教师是否在课堂上以何种方式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教育元素相互融合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的考评标准之一[7]。
三、高校《文献检索》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设计
(一)高校《文献检索》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1.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阻碍有效融合。高校《文献检索》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网络等检索工具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的目标和本质已经决定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这就导致课程设置上,教师更注重实践操作,容易忽略理论。然而思政教育融合主要是通过理论传播来完成教学目标。高校《文献检索》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侧重点不同,一定程度也会阻碍两者的有效融合。
2.缺乏系统有效的教师思想教育融合培训。为响应十九大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话精神,全国各层次的学校开始广泛采用思政融合课堂教育的模式。课堂模式的深入需要时间和经验,虽然我们从小就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与其他课程分开相互独立存在的。非思政专业的教师政治素养普遍不高,加上大部分教师第一次接触这种教育模式,难免生疏,甚至举足无措。而对于每个专业教研组而言,缺乏经验也在所难免,进而导致教师们一定程度上无法接受到相关方面系统有效的培训。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生搬硬套,强行灌输的行为,为了思政教育而“思政”,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反而降低思政融合教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3.缺乏以思政融合为主体的教学机制。高校在督促老师完成思政教育融合任务的时候,前期都抓得非常严,集中听课培训,课后写感想等各种形式鼓励教师重视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但是很多高校并未建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来检验教师的该项教学任务,同时也没有相关的教学激励机制来鼓励教师有效完成该项任务。最后很多高校的思政融合教育都付诸东流。
(二)高校《文献检索》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提出的有关高校《文献检索》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存在的三个问题,相对应得提出以下三点解决对策,这对策不仅是只适用高校《文献检索》课程,同样也可以作为其他课程的参考策略。
1.合理的教学手段缓解融合受阻现象。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与理论性较强的思政教育课程结合确实会存在一定的受阻现象。高校《文献检索》课程需要结合大量案例教学,高校教师完全可以修改以往的教学案例,采用融合思政教育的知识点和热点的教学案例。例如,《文献检索》课程的“情报”一词的概念,因为与信息有关的相关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很难完全用文字描述准确。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疫情的医学情报推送,关注自己所在地每天疫情的病例传播数量、趋势、全国以及全球防控动态,可以生动形象得阐述“情报”这个概念的时效性、使用价值性、信息属性等。
高校教师也可以结合“翻转”课堂形式授课,让学生成为课堂讲解的主体,学生自拟检索题目并完成检索任务,自拟题目要求需融合思政教育的知识点,然后用PPT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派出小组代表进行成果汇报和展示。例如,鼓励学生学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青蒿素”发现者屠呦呦等享誉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不畏艰辛、埋头苦干的创新精神,通过检索去了解这些科研工作者是如何通过文献调研、反复实验等过程完成科研工作,取得卓越的科研成果,造福全人类。
2.建立定期培训机制。高校教务部门、思政教学部门以及文献检索课程教研小组应该定期开展思政教育融合培训的研学会议。因为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的信息搜索知识,还需引导学生采用官方、权威、健康的信息源,回避甚至举报那些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信息;所以高校所有部门应该协同合作努力提高全校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养。
首先,全高校可以组织教师线上学习全国优秀课程思政教师的教学经验视频,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感想;其次,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的研学会议,交流讨论各自上课的经验,交流教学方法;第三,以教学小组的形式定期共同备课,并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选取社会时事热点、先进个人事件为案例,建立思政融合教学案例库或者共同汇编融合“思政教育”的文献检索课程教材,以供老师们课堂使用。最后,教师也可以在业余时间利用各种渠道自我提升思政融合教育的学习。例如,学校可规定教师在“学习强国”APP 上进行打卡、学习、比赛。通过以上定期培训机制,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教师一定程度上可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
3.完善评价体系和竞争体系。完善评价和竞争体系的目的主要是在于反馈思政教育融合的培训机制作用,教师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并且激发教师们思政教育融合的热情,提升能力。
首先,以教研小组为单位,小组内部定期互评听课,不仅可以相互借鉴各自教学经验,同时也可以互相点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高校督导可以在听课打分项目中加入“思政教学元素”的评价选项,检查教师的教学资料例如PPT 和教案是否添加爱国主义教育、信息法律意识、信息道德素养等“思政教学元素”,如未添加的教师,其评分会受到影响。
第二,课堂练习是提升学习能力的最佳方式。《文献检索》课程的课堂练习题目不可千篇一律,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题目内容。例如,教师们为汽车专业的学生授课,可引导学生以“新能源汽车”、5G时代无人驾驶技术等主题词搜索期刊等文献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进程,意识到国家经济已经腾飞,从而树立学生的爱国之心。每学期末考试测评试卷也需设置围绕“思政融合”知识点的考试题目,一般以论述型的开放题为主。例如,公共危机下如何保证传播真实有效的信息;如何识别和抵制谣言等虚假信息。
第三,每学期可以定期举行围绕思政教育融合为主题的教师讲课大赛。《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求具备精湛的检索技术、丰富扎实的检索知识、有趣生动多样化的讲课方式,参赛的课程内容必须融合“思政教育”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