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及对策分析
2021-04-14韩中
韩 中
(潍坊科技学院,山东 潍坊 262700)
高等院校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院校发展存在偏差,教育投资与师资力量更偏向于大城市,而县域地方高校发展受到忽视,在发展理念、办学资源、人才培养与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与现代高校发展要求不符,亟需结合时代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由此提高办学层次与质量,达到理想的发展目标。
1 地方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院校作为高等学校主体拥有较高地位,对教育改革发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下,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与要求随之改变,经济结构对人才的依赖逐渐提升,各行各业对人力资源都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在地方经济建设与科研方面,更是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地方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牢牢抓住这次新的机遇,充分结合时代特点与市场需求,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此举不但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院校自身转型发展。从整体来看,地方院校发展可将自身与当地政府统筹起来,有助于双方共同探寻治理与发展之路,持续推进产学研结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引导地方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对于院校来说,有助于落实办学自主权,创建现代化大学制度,形成自身特色,真正适应经济社会转型需求,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1]。
2 地方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理念需要更新
当前地方院校在发展理念上普遍好高骛远,虽然树立远大目标无可厚非,但一定要结合客观实际,能够正视现实情况,脚踏实地地做事。部分地方院校要求科目齐全,但盲目攀比,做一些超出自身能力界限的事情,由此走上错误路线。例如,刚刚提升为本科后立即要建综合大学,刚刚申请下来硕士点立即申请博士点;还有些院校片面认为建校规模越大说明办学水平越高,这些都是盲目求进的做法。对此,地方院校应深刻意识到办校成功与否不在于规模层次、专业齐全,而在于发展理念是否明确、客观,能否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否则地基不稳,教育大楼势必会坍塌。
2.2 地方办学资源不足
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因上述工作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实践来完成,对经费与资源的需求更大。国有院校有国家拨款支持,但地方院校常常面临着经费不足的困境,主要依靠当地政府支持,受院校扩招政策影响,办学经费更加捉襟见肘,投入到科研与办学上的资金日渐紧缩。因地方院校师资流动较大,院校还要反复开展团队建设,影响教学效率提升,同时科研进展缓慢,无法更好的服务社会,与企业之间也很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进而影响经济效益,在资金问题上形成恶性循环[2]。
2.3 高级创新人才短缺
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放在院校发展中也同样适用,只有获得社会认可,自身便该达到一定水平,否则便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经不起推敲和考验。高校的教育实力通过人才培养成果体现出来,地方院校因师资力量单薄,所培养的高级创新人才短缺,无法与重点大学抗衡。尽管近年来各大院校给予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也陆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但大部分院校尚未创建完善的配套机制,整体科研水平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影响最终教学效果。此外,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升。教师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师资力量对办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当前,地方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普遍需要提升,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不足,许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地方院校的教师数量、质量都十分短缺,无法与“211”“985”院校相比,且师资力量还面临着断流的威胁,骨干教师严重短缺,学科带头人队伍难以壮大。
3 推动地方院校发展的有效措施
3.1 结合时代特点,树立科学办学理念
针对个别地方院校发展理念不明确、好高骛远的情况,在后续发展中应先从思想意识层面着手,积极纠正领导层的办学思想,使其深刻意识到不同院校的建设背景、侧重点不同,在办学理念上应结合时代与区域特点,在长期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由此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一方面,坚持人本化原则,注重办学质量。地方院校发展对促进高校教育普及、提高全族人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只有注重质量才能够拥有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院校应改变以往盲目冒进的思想,将发展目标从片面扩大院校规模转移到提高办学质量上来,并在育人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深刻意识到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管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充分调动师生能动性,在新办学理念引导下获得更大发展。另一方面,树立国际化合作办学理念。教育家黄腾先生曾提出“育无国界”的办学理念。据调查,当前国内与外国教育机构合作的院校超过60所,国际化合作办学现已成为一种潮流,在地方院校中广为流行。这一理念不但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还可借鉴先进的教育模式,为我国教育提供参考与服务[3]。
3.2 优化办学资源,注重内涵建设
高校的主要工作包括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二者具有相互促进关系。地方政府应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为地方院校内涵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供应;院校也应注重内涵建设,根据自身科研实力,开展与之相符的科研工作,此举不但可推动地方经理发展,还可带动教学工作进步,达到科研促进办学、校企合作办学的目标。
1)科研促进办学。以潍坊科技学院为例,先后创建环境科学院士专家工作站、青岛国家海洋科研中心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在学院内还创建了15个科研机构用于研究蔬菜花卉;创建山东蓝色经济科技创新平台,占地5000平方米,引入总价值约4000万元的设备。近年来,院校还承担了教育部、文化厅、环保厅等162项科研项目,获得217项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发表2600多篇论文,上述科研成果不但有助于国内科研事业发展,还可大力推动教学工作进步。
2)校企合作办学。教学与生产实践不可分离,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可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应用经验,巩固教学成果,这也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该校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将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山东环球软件、苏州嘉钇、普天和平科技等企业陆续入驻寿光市软件园,使软件园的产业品牌进一步扩大,涉及动漫、文创、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有4700多名学生到软件园中实训,极大提高了自身的技能水平。
3)与政府协调发展。当地院校与政府间可通过协调合作,共同发展。潍坊科技学院作为寿光市唯一高校,政府在院校发展方面给予诸多经济与政策方面的支持。该院校占比面积2000亩,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如若失去政府帮助,在用地紧张的形势下很难实现此种办学规模。当地政府每年都会为该校提供一定资金,为院校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同时,还在人才引进方面给予诸多政策支持,聘请工程工程院院士前来授课,并在学生实习与创业基地方面给予充分支持。此外,院校也为当地政府工作给予配合与支持,例如,为机关人才提供培训服务,帮助提高其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等等,还选派教师到政府挂职,辅助政府社会服务水平提升等等,通过二者协调合作,实现互利共赢[4]。
3.3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师队伍
一方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应事前制定相关方案,为实际工作落实提供指导作用,同时也是培养质量提升、办学定位体现的重要保障。在培养过程中,应以方案修订为切入点,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强化院校内涵建设,实现办学目标。培养原则:方案制定应遵循整体优化、以生为本、开放办学的原则。培养措施:为满足新农村经济建设需求,地方院校应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潍坊科技学院为例,该院校在确立培养目标后,根据专业不同制定一系列相关要求。一是开设短训班,时间不超过3个月,以现场教学为主,如养鸡场学习养鸡、园艺场学习林果知识、到饭店学习烹饪、到建筑工地学习施工技术、驾驶技术等等,掌握相关行业基本知识;二是开设长训班,时间从半年到2年。以驾驶员培训班为例,学期为半年,前2个月学习汽车构造与基础知识,后4个月均在车上实习操作,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驾驶技能;再如建筑干部专修班,要求学生不但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强化实践能力,能够熟练应用新知识、新工艺,由原本的书生型变为应用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效果评价:总学时为理工类2600学时,文科2500学时;总学分,考虑不同专业特点,文科学分190分,理科200分,学生在修满学分后方可毕业。
另一方面,优化教师队伍。办学质量的提升不但需要院领导的正确引导与决策,还离不开师资力量的支持。针对当前师资建设水平低、骨干教师缺失等问题,可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优化教师队伍,完善学科建设。“引进来”是以优厚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晋升空间等吸引高水平教师,由此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师资团队整体层次与水平。“走出去”是指加强现有教师队伍培养,促进其业务水平提升,使其早日成为骨干人才。学校还可创建教师发展中心,健全培养培训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制度等等,使现有教师的业务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4 结论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拥有服务地方经济、提高办学质量的双重作用,其办学成果对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人才培养具有较大影响。对此,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应深刻意识到高校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树立科学办学理念、优化办学资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壮大教师队伍等方式,使发展理念、办学资源、人才培养与师资建设等方面的缺陷得以弥补,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