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搞“副业”的医生
2021-04-14顾静怡
●顾静怡
他是一名医生,留有不少传世医学专著。对《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经》及历代诸家之作,也有许多独特之见,尤其对伤寒温病之辩颇有研究。然而,尽管主业成绩卓然,但他却喜欢搞“副业”。他创作的《华山图册》、游记和诗词,不仅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收藏,还让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王履。
王履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由于从小受家庭影响,牙牙学语时,他听的最多的是药名;笔走龙蛇时,他写的最多的也是药名;蹒跚学步时,各种草药更成了他认知的对象。他闻着草药味儿、听着草药名儿长大,理所当然也就爱上了中医。他钻研中医理论,强调医理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著有《医经溯洄集》《百病钩玄》《医韵统》等,《医经溯洄集》更是作为其代表作流传至今。
不过,别看王履精通医术,但他的爱好却并不止于医学。他能诗善画,尤其擅长山水画。只要有时间,他就展纸泼墨临摹写生,忙得不亦乐乎。他喜欢自然,喜欢从真山实水中汲取素材,最心怡的就是在旅游中写生和写绘画心得。一次偶然,一位爱旅游的朋友向他讲述了在华山上看到的种种奇观,王履听得着了迷,从此心心念念想一睹华山风采。
1383年初秋的一天,52岁的王履终于如愿游华山。站在华山脚下,望着云烟隐没、峰尖直插天外的华山,王履夸下了“不见神奇不罢休”的豪言。行走在被败叶覆盖,仅容一人的狭窄山径上,冒着稍不留神就有踩空的危险,一行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环顾四周,山峰岩壁光滑,墨、黄、白三色相间,垂下的铁锁,仿佛是对勇敢者的召唤。他们硬着头皮向上攀援。当爬上平地的那一刻,所有的恐惧、疲惫,以及俗世的杂念,瞬间烟消云散。真是走到脚软,却又如入仙境。偃坐于山巅的平地,酷爱画画的王履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忙不迭地仔细描画,他想用手中的笔留住这静美的时刻。
入夜,累了一天的其他人都早早地休息了,而王履还意犹未尽。他点上油灯,脑子里回放着白天爬山看到的一幕幕。灌木丛中露出的殿角、从山顶垂下的铁锁、仅容脚尖的小坎、摇摇晃晃的空中栈道、岩壁缝隙处的西玄门……王履手中的笔不停地游走。
经过一晚的休息,第二天一早,旭阳初升,神清气爽的一行人又开始在松林和山石之间穿行。山腰下,草木杂生,唯独少松。而山腰上,尽管地势更险,却有松树屹立,茂盛处盘根错节、遮天蔽日,更有的奇形怪状,绝非平日里所能见到。山路越走越险,大约走了两三里路,一块巨大的岩石出现在眼前,从岩底向上望去,斑驳的岩壁布满坑坑洼洼的蜂窝,犹如一块巨大的太湖石。看见如此奇观,王履忍不住停下脚步拿出笔,坐在岩石下仔细描画。有趣的是,当他们经过一处著名的“仙人掌”景点时,听说只要抱着那棵名为“舍身树”的巨松转上几圈就能得福,白发王履童心大发,竟也抱着树转起圈来。此景也成了他日后40幅的《华山图册》中第38幅《仙人掌》的创作来源。
一次寻常的旅行,圆了王履心心念念的华山梦,也成就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华山归来,他创作了《华山图册》40幅、游记4篇、序2篇、诗110首,合成一册,共65帧。爱画、学画30余年,见过了华山的悬崖绝壁、铁锁横梯,俯瞰过奇松怪石、山泉瀑布之后,王履终找到了绘画的真谛。而《华山图册》也成了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的藏品。
“一生伴着浮云游,不见神奇不罢休。”从医生到画家,王履成就了自己的转折;从“主业”到“副业”,他坚持了自己的爱好。然而,不管是“主业”还是“副业”,王履都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