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花瑶挑花艺术基因谱系构建及设计应用
2021-04-14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 418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来多次提出要建立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发扬工匠精神,从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体系出发,建立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体系。而中国的民俗符号产生于社会生活,遵循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哲学逻辑,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形成的。2006年花瑶挑花传统民族工艺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山背花瑶挑花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称花瑶挑花为“世界第一流挑花”,著名的国画家陈白一先生则评价花瑶挑花是“具有国际水平的艺术”,精美的花瑶挑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花瑶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千百年来花瑶人民的智慧结晶[17]。本文将借助生物学的基因概念,梳理花瑶挑花艺术在历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识别、提取、编码、利用挑花艺术基因,从内在的民族特征出发,建立花瑶挑花设计构成体系。为实现湘西地区非遗织锦艺术的活态传承、创新发展最佳支撑条件。
1 湘西花瑶挑花艺术概述
1.1 湘西花瑶挑花艺术现状
花瑶挑花作为湘西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体现了湘西特色的地域民族风情[17]。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大力推广,对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断的拉动当地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建设。花瑶族,从“走出去”变为“引进来”,有效劳动力从出去做工,变为在家门口创业。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花瑶挑花等越来越多的手工艺产品流行于市场,给予花瑶挑花织锦艺术市场机遇。从传承与保护的角度,花瑶挑花产品面临缺乏系统的文献指导,工艺、样式参差不齐,人力资源不足,对挑花艺术中传统文化精髓的含量少的现状。从设计应用的角度,花瑶挑花面临缺乏具有地域特色的系统、全面、独特的设计元素,挑花艺术与现代事物的融合不平衡的困境。从产业发展的角度,面临产品功能单一、市场占有率低等多方面挑战。根据以上现状,急需对湘西花瑶挑花艺术进行系统的谱系梳理,调整设计应用的方式方法,进而理性指导产品开发[13]。
1.2 湘西花瑶挑花艺术技艺
花瑶挑花起源于汉代,流行于明清时期。20世纪50年代,花瑶族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挑花手艺是每个花瑶女性必备的生存技能,从婚丧嫁娶到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对女性挑花技术的要求。花瑶挑花技艺采用“口传身授”的方式,在工艺上不进行描绘、打稿、设计,不需要专门用于刺绣的模具、绣架,由花瑶族的挑花女用灵巧的双手和娴熟的技巧,加入对美的独特理解,在自己心中的构图,并循土布的经纬线进行徒手操作。挑花工艺占据服饰制作的80%以上的时间。土布的染色工艺也是花瑶挑花艺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用本地产棉花纺织成原始的土布,采集植物染料对其进行浆染,一般多为靛蓝色,挑花艺术则在靛蓝色的土布上进行配色挑花。花瑶挑花技艺以十字交叉的针法和数纱的方法进行挑绣,45°角插针成"×"形,通称"十字花",或作"一"字形。双根平行长线之间加横线而成若干方格的,折作"U"形、单线或双线菱形、大方格套小方格而呈"回"字形、多根直线交叉成网状的,各种形式中间如有较大空隙时,即挑小花填满。小花常见的有:×、#、十、口、回、V、和小圆点、旋涡等[5]。花瑶挑花简单的服饰组成技艺包含头饰、上衫、腰带、挑花裙、绑腿。其中头饰是最为重要、独特的部分。头饰中头巾的制作,最能体现挑花艺术的精髓。上杉主要以对襟形式为主,分为春夏与秋冬两类。两类上杉均无衣领结构,春夏多为短衫,采用挂扣,袖口处有两寸宽几何挑花纹样。秋冬多为长衫,采用盘扣,镶红边,两侧腰部开叉。腰带以宽窄区分,夏季腰带宽6—7 cm,冬季腰带宽10 cm以上,腰带以花布拼接。挑花裙采用宽大裙摆式样,根据裙摆的样式加入各种类型的挑花花纹用以突出裙摆。绑腿作为特色化的服装配饰,加入简单的挑花花纹和常用的瑶族特色配色,交织绑在腿部,既有实用性,又具有民族特色审美。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头饰慢慢向花斗笠的制式转换,腰带从绕圈捆绑的方式逐渐转变为合身的划扣式,复杂的绑腿布变为套腿,这种转变不但继承了挑花服饰的重要特征,而且赋予传统的挑花艺术现代的简约美感。
2 文化基因图谱构建的概况
2.1 文化基因的内涵
“谱系学”最早由尼采提出,法国哲学家福柯追寻尼采的思想,进一步诠释了谱系的概念,认为谱系学应该关注起源,注重内部之间的联系。基因的概念来自于遗传医学,记载着生命体的血型、族群、特征等信息。文化基因最早出现在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所著《自私的基因》中,他认为生物学中基因的概念与文化基因相似。美国人类学家Alfred L.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最早提出“文化基因”,王东则将文化基因定义为能够对文化特征传承、发展或者改变等起到决定作用的基本要素[13]。采用生物学基因的概念从色彩、形式、纹样、语境四个方面进行梳理,构成湘西花瑶挑花艺术的文化基因。
2.2 文化基因图谱的构建
文化基因图谱的构建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选取实物、图像和纹样结合文字史料对其具体内在含义进行了解,在确定属性类别的基础上分类,通过学科中对基因图谱分类的方法筛选、校正、汇编为系统开展湘西花瑶挑花艺术基因及其图谱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从文字信息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基因进行调研分析,确定特色文化的来源、提炼与表达,对语境与工艺的详细流程和细节营造的关系,挑花的比例和结构之间的关系。第三,纹样符号化。采用符号学原理提取特色符号元素,确定从属关系,最后总结归类具有辅助设计功能的元素库,不同元素根据传统搭配方式和现代设计方式相互组合为创新设计提供素材[13]。
图1 文化基因图谱构成流程
3 湘西花瑶挑花艺术基因谱系的构建
湘西花瑶挑花艺术涵盖了色彩、形式、纹样、语境等多方面要素。运用文化基因谱系概念,将湘西花瑶挑花基因谱系分为由色彩、形式、纹样等基因组成的视觉识别基因谱系和情感语境、生态环境、传承人培养等基因组成的文化识别基因谱系如图2、图3[13]。
3.1 湘西花瑶挑花艺术视觉识别基因谱系
湘西花瑶挑花艺术视觉识别基因谱系包含色彩、形式、纹样三个部分,是挑花艺术中最能体现民族地域特色的部分。传统花瑶挑花沿袭瑶族五色文化好着色彩艳丽的五色衣。色彩运用上采用我国传统的红、黄、绿、白、黑五色,经过染色技术的提升,红、橙、黄、绿等鲜艳的颜色慢慢被用作挑花配色,上衣下裙、腰带捆足、头饰搭配都采用艳丽的丝线挑花相配[15]。花瑶挑花采取的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对称和平衡的方式,运用十字形、一字型、口字型、回字型元素单独表达或以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形式组合,形成富有节奏的规律,把变化和统一完美结合起来。花瑶民族将龙作为图腾崇拜,其形具有程式化特征,表现对龙的敬畏。而蛇的形象灵活多变,代表对生殖的崇拜。艳丽的色彩、富有韵律的形式、特殊的挑花纹样体现了花瑶民族文化的历史情感、文化理念和存在价值。
3.2 湘西花瑶挑花艺术文化识别基因谱系
湘西花瑶挑花艺术基因谱系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基因,显性基因集中表达视觉识别系统,隐性基因则内化于心,在文化识别系统中体现。湘西花瑶民族历史上战乱多发、迁徙频繁,后定居于雪峰山北麓高寒山区。在瑶族乡奉才保老人收藏的《雪峰山瑶族诏文》记载,花瑶族群为了躲避战乱,经广西桂林辗转洪江、溆浦等地迁徙而至雪峰山的崇山峻岭中,自明朝末年开始在虎形山一带安居乐业。花瑶原生存地气候温暖,女性以着裙装为传统,后迁徙至雪峰山高寒区,则以挑花增加服饰的厚度提高保暖[14]。战乱的历史和与世隔绝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独特的文化识别系统。故事传说表达的是花瑶历史人物、事件和传说,如为保护民族而战的朗丘御敌图,表达花瑶人民对民族英雄的纪念和对历史的铭记。图腾崇拜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起源的信仰。祭祀节日是表达花瑶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在生态环境方面,花瑶挑花艺术在民族风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内涵。传承人的培养就是保护花瑶文化重要的环节,可从三个部分促进。第一,提高传承人挑花艺术生产的经济收入,使其保持挑花服饰的制作,避免传承人为经济收入而放弃挑花工艺制作。第二,对挑花艺术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培养的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使其能通过学习挑花艺术保障自身的生活,加大社会对传承人价值的认可。第三,需要个方面政策的规划和支持,对挑花艺术等级鉴定、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指导建立完整的产业链等。
3.3 湘西花瑶挑花艺术基因提取方式
借助生物学的基因概念,将其转换至花瑶挑花艺术的研究范畴,从色彩、形式、纹样、语境四个方面识别、提取四个方面的基因,再进行编码、利用。
图2 视觉识别系统基因谱系
图3 文化识别系统基因谱系
第一,几何法,即保留具象、复杂的单个图形中主要轮廓和特殊点,采用点、线、面简单的几何方式,省略其他部分,使之符号化。
第二,抽象法,对具象、复杂的图形中具典型部分进行提取、再次凝练,保存含有语境的部分,采用不同的方式重新组合,使造型更为夸张抽象。
第三,解构法,对原有形式规律进行分解,根据语境的需要和现代审美的趋势,把解构的细节简化、重叠、调整比例、变换位置等方式形成新的单个图案,运用不同的形式重新组合,采用花瑶特殊的配色方式,得到新图形。
4 湘西花瑶挑花的设计应用
4.1 设计应用面临的问题
一是,保护与创新的失衡。丁智才(2013)在《民族文化产业视域下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生产性保护——以壮族织锦技艺为例》中指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具有内生互动性。手工技艺类非遗因其生产性保护的开展更容易市场化、产业化。但在实践中,"保护"与"开发"仍是个不易协调的难题。现代民族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中,保护与创新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王云庆(2017)《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立档保护研究》中认为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应立足区域地缘优势,结合区域性本土文化特点。张毅教授提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使命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上述理论得知,对非遗手工艺产业的创新必须要保证其具有长期延续的特性,这种特性根来源于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3]。目前市场中充斥着粗制滥造、忽视历史遗产价值,过渡追求市场化、销售量的创新设计。让原本的传统手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原本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同质化严重,对这些手工艺并没有保护传承的作用反而因此使其减少存活的空间。因此在湘西花瑶挑花艺术创作中,在保存文化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二是,现代和传统技艺发展的冲突。先进的科学技术、理念促进艺术的发展,但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中则需要严谨的选择才能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闭塞的湘西花瑶在挑花艺术中采用十字交叉的针法和数纱的方法进行挑绣,常用填充、嫁接、变形等表现手法。20世纪90年代后期,花瑶民族进入现代生活节奏,由于传统的民族习俗与文化慢慢消失,挑花艺术风格也发生巨大改变。这一时期挑花变为线条简单的现代简笔画,用粉笔在经纬稀疏的粗纱呢龙上描绘图形,挑绣时不需要“数纱”,只需用白色毛线平铺直绣,注意将描线部分留出,技艺变得简单、快速,且内容直接选取现代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不需要通过思考模仿创作[14]。或者完全采用机器制作,手工挑花的步骤也可完全省略。使得传统挑花的制作工艺、创作思维、构成形式与文化内涵慢慢消失,挑花服饰的特色和品质大打折扣[14]。从1994年出版的《湖南民间美术全集·民间刺绣挑花》一书中可以看出,,早期的花瑶挑花做工细致、针脚整齐、造型讲究、布局合理。
三是,挑花艺术传导方式单一。花瑶挑花服饰作为传统主要承载挑花艺术的重要载体,一直延续至今。挑花艺术经济来源基本从挑花服饰中得来。虽然年长的花瑶人民保留这种特殊的着装方式,但是在年轻人中几乎穿现代服装。这使得大家对挑花艺术了解具有局限性,并不能将花瑶族特殊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传播出去,大众无法从中获得情感的认同和文化的相互体验、交流。忽视了新时代下的审美情趣、使用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而无法对消费者构成强烈的吸引力。
4.2 挑花艺术的设计应用
第一,原生态交互设计,以数字化设计为主要的模式。注重挑花艺术的体验感和互动。利用文化识别基因图谱中的基因,将原生态的花瑶族的自然环境、民情风俗等文化基因加入设计中,采用立体式感观体验使得消费者深入体验和了解花瑶挑花艺术的精神内涵。通过数字化的体验挑花操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基因图案和构成形式,让参与者进一步对挑花技艺和挑花过程了解,激发参与者兴趣,从而为以挑花为载体的花瑶文化找到有效的传播途径。
第二,平面化设计,以图形设计为主要模式。将视觉识别基因图谱中具象的图案和形状通过几何法、抽象法、解构法等基因提取方法,提取出适用的图形,运用到服饰、装饰物、包装等物品上,作为民族特色产品传播,同时也满足产品本身所具备的优良特质。
第三,产业设计,以挑花全过程为产业发展的基础。挑花艺术往往被认为是挑秀的整个过程,忽略了前期对土布、染色、丝线等前期的要求,而前期的准备是挑花品质的重要保证。因此,从前期需求开始分解各个环节,土布的织造和染色,丝线的织造和染色,染色需要天然染料的种植等等,再到挑花产业的发展和销售,花瑶山寨特色产业链的建立,形成一个良好的可循环的产业链,即保证挑花艺术的品质,又能延续传统特色的生活方式,更能给花瑶人民带来更多的财富。
5 结语
吕胜中教授在《再见传统》中提出传统文化的断层与非遗的困境是目前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传统文化逐渐回归大众视野是面临的机遇。湘西花瑶挑花艺术是否能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还要依赖于创新设计过程中对挑花艺术原本所具有的“美、灵、巧”的保存,本文对挑花艺术基因图谱的建立,就是要系统的梳理和保存这种特征,以此为切入点探索设计灵感。以创造经济效益的方式融入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