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赋能理论的自我管理模式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2021-04-14涂琴琴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颅脑分量康复训练

涂琴琴

(铜陵市立医院神经外科, 安徽 铜陵244000)

颅脑损伤是一类较为常见的头部损伤, 常由 于车祸、 失足跌撞、 锐器撞击等外界损伤所引发,致残、 致死率均较高[1]。 尽管早期手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但此类患者在治疗和术后康复过程中可能会经历频繁的情绪变化及各种心理障碍, 承担较重的经济和心理压力[2]。 因此, 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康复训练阶段, 不仅需要进行疾病治疗护理的干预, 还应重视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护理, 帮助患者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从而促进其更快康复[3]。 赋能在护理界被定义为是一种社会性的过程, 是识别、 促进、 提高人动员所需资源解决其本身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满足自我需要、 实现自我控制的过程[4]。 基于赋能理论的自我管理模式采取了一种互相支持、 尊重的形式,并以患者自身健康问题为中心展开赋能过程, 其应用于糖尿病患者长期的疾病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 本研究观察了基于赋能理论的自我管理模式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12 月本院收治的72 例颅脑损伤术后康复训练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6 例。 纳入标准: (1) 均经头颅CT、 MRI 影像学检查, 证实为颅内血肿、 脑挫裂伤、 脑干损伤;(2) 年龄18~80 岁; (3) 均成功接受开颅手术治疗, 处于术后恢复期; (4) 预计生存期大于6 个月; (5) 依从性好, 自愿配合本研究。 排除标准:(1) 伴脑肿瘤者; (2) 心功能不全者; (3) 原患有精神障碍疾病者; (4) 伴严重肌肉骨骼疾病或神经性疾病者; (5) 伴认知障碍、 意识障碍或失语等无法配合量表评分者。

对照组中男20 例, 女16 例; 年龄24 ~75 岁,平均(53.62±10.14) 岁; 颅脑损伤类型: 颅内血肿8 例, 脑挫裂伤13 例, 脑干损伤15 例; 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17 例, 高中及以上19 例。 观察组中男21 例, 女15 例; 年龄22 ~73 岁, 平均(52.94±10.06) 岁; 颅脑损伤类型: 颅内血肿7例, 脑挫裂伤12 例, 脑干损伤17 例;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9 例, 高中及以上17 例。 2 组患者在性别、 年龄、 颅脑损伤类型、 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健康宣教、 用药指导、 饮食指导、 康复训练运动指导、心理疏导等, 每2 周进行一次常规随访, 形式为微信、 电话、 门诊及返院治疗, 随访内容包括患者饮食情况、 病情变化、 心理状态、 康复训练等情况。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基于赋能理论的自我管理模式, 主要包括: (1) 确立问题:护理人员以开放的形式与颅脑损伤患者共同探讨术后感受, 引发患者自己来总结、 评估身体机能情况及心理健康状况, 以此来增强患者的评判性思维, 掌握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挖掘患者的健康需求。 主要内容包括对颅脑损伤术后并发症的恐惧、 对颅脑损伤后遗症的担忧、 对术后康复训练要点的疑问、 对躯体形象改变负面影响的害怕等。 (2) 表达情感: 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伙伴协同关系, 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 想法, 积极倾听, 分析影响患者情绪的因素, 肯定患者正性情绪的表达并协助其合理宣泄负面情绪, 增强患者自我健康促进的意识。 (3) 设立目标: 针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 由护理人员引导患者自主设定目标, 期间可以给患者提供较为专业的建议, 但需避免强制给出疾病过程的目标, 以培养患者自主管理自身问题的责任感。 目标包括减少心理恐惧感、 理性应对术后康复训练、 掌握术后康复训练的运动要点、 寻求社会支持等。 (4) 制订计划: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 护患双方共同商讨科学、可行的术后康复过程的计划, 计划实施过程中有困难时, 护理人员可从专业的角度上提出适宜的决策建议供患者参考, 促使患者能积极参与到疾病决策及术后康复的计划中。 计划包括学会应用音乐法及自我暗示法等方式来缓解负面情绪、 按时完成专业训练医师指导下的康复训练、 学习了解运动中对关节与肢体的保护方法等。 (5) 效果评估: 以开放提问的方式询问患者应对状态以及计划的实施效果, 正向引导并鼓励患者所取得的成就, 探讨分析未达成的目标, 总结过程中的经验并继续下一次赋能相关计划的制订。

2 组患者均连续干预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 自我效能感: 于干预前后,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Self-efficacy Evalua⁃tion, GSES)[6]评估2 组患者自我效能状况, 共10项, 满分40 分, 分值越高提示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强。 (2) 焦虑、 抑郁情况: 于干预前后,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7]评价患者的焦虑、 抑郁程度; 7 ~13 分为可能存在焦虑, 14~20 分为肯定存在焦虑,21~28 分为肯定存在明显焦虑, 29 分及以上为严重焦虑; 7~16 分为轻度抑郁, 17 ~24 分为中度抑郁, 24 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 (3) 疾病应对方式: 于干预前后, 采用医学应对问卷 (Medical Coping Method Questionnaire, MCMQ) 中文版[8]评估2 组患者疾病应对方式, 该量表包括面对(8 个条目)、 回避(7 个条目)、 屈服(5 个条目) 3 个分量表, 分量表得分越高提示患者越倾向采取此种方式应对疾病。 (4) 生活质量: 于干预前后,采用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after traumatic injury, QOLIBRI) 中文版[9]评估2组患者生活质量, 该量表包括患者对身体各个方面满意度(总体感觉、 人际关系、 思考能力、 独立性、 情绪自评共35 个条目) 及患者是否受到困扰(消极感觉、 身体状况和总体困扰共14 个条目) 2 个分量表, 前者分值越高提示生活状态越好, 后者分值越高提示问题越严重, 生活状态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比较2 组间差异性, 采用配对t 检验比较组内两时间点差异; 计数资料以[n (%)]表示, 分类资料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干预前后GSES 评分比较 干预前, 2 组GSE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干预后, 2 组的GSES 评分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 见表1。

表1 2 组干预前后GSES 评分比较 分)

表1 2 组干预前后GSES 评分比较 分)

注: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1)P<0.05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36 20.15±4.58 23.67±4.131)观察组 36 20.96±4.62 30.84±4.751)t 0.747 6.835 P 0.458 0.000

2.2 2 组干预前后HAMA、 HAMD 评分比较 干预前, 2 组HAMA、 HAMD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 2 组的HAMA、 HAMD 评分明显均低于本组干预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 见表2。

表2 2 组干预前后HAMA、 HAMD 评分比较 分)

表2 2 组干预前后HAMA、 HAMD 评分比较 分)

注: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1)P<0.05

HAMD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HAMA 评分组别 n对照组 36 15.28±4.41 13.28±3.951) 16.86±4.37 12.97±3.581)观察组 36 14.89±4.32 8.05±2.761) 16.32±4.43 9.05±2.511)t 0.379 6.512 0.521 5.379 P 0.706 0.000 0.604 0.000

2.3 2 组干预前后MCMQ 评分比较 干预前, 2组各分量表MCMQ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 2 组面对分量表的评分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同期, 回避、屈服2 个分量表的评分明显低于本组干预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 见表3。

表3 2 组干预前后MCMQ 评分比较分)

表3 2 组干预前后MCMQ 评分比较分)

注: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1)P<0.05

屈服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面对回避组别 n对照组 36 18.02±3.06 19.84±4.111) 15.13±2.72 13.86±2.581) 9.82±2.09 8.64±1.861)观察组 36 18.94±3.12 22.03±2.641) 14.96±2.61 10.79±2.051) 9.15±2.04 6.23±1.421)t 1.263 2.690 0.271 5.590 1.376 6.179 P 0.211 0.009 0.788 0.000 0.173 0.000

2.4 2 组干预前后QOLIBRI 评分比较 干预前,2 组各分量表QOLIBRI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 2 组在患者对身体各个方面满意度分量表的评分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同期, 在患者是否受到困扰分量表的评分明显低于本组干预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 见表4。

表4 2 组干预前后QOLIBRI 评分比较 分)

表4 2 组干预前后QOLIBRI 评分比较 分)

注: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1)P<0.05

组别 n患者是否受到困扰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患者对身体各个方面满意度对照组 36 61.11±6.08 88.79±7.631) 49.05±7.51 40.17±5.461)观察组 36 61.82±6.15 105.64±8.341) 48.31±7.32 31.76±5.141)t 0.493 8.944 0.423 6.729 P 0.624 0.000 0.673 0.000

3 讨论

颅脑损伤作为临床常见的脑外伤之一, 多采取外科手术来达到救助患者的目的[10]。 研究证明,术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11]。 因此, 如何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负面情绪及自我效能感, 提升术后康复训练中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成为当下护理研究的热点。

当下对患者的护理趋势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优质的护理服务不再仅仅只是注重对疾病的控制,而是更多地让患者参与到疾病护理中来, 提升其自我管理的责任感[12]。 赋能又名授权、 赋权, 是一个提高自我效能的过程, 其通过激发个体的自我管理责任感、 提高个体的积极性, 最终实现行为改变、 满足健康需求的目标[13]。 赋能对糖尿病等慢性病、 心血管疾病、 癌症等众多领域均有一定的研究应用[14-16], 其应用方式主要为赋能式的健康教育, 帮助患者有效利用内部及外部资源,减少治疗成本, 并在长期的疾病管理中获益。

本研究对比常规护理干预和基于赋能理论的自我管理模式干预对颅脑损伤术后康复训练患者自我效能感和负性情绪的影响, 结果显示, 观察组干预后的GSES、 HAMA、 HAMD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提示基于赋能理论的自我管理模式干预能大大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 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 缓解负面心理状态。

应对是指当个体面对应激事件压力时所做出的努力, 积极、 有效的应对方式能帮助个体处理压力相关情境, 促进其心理健康等。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MCMQ 各分量表和QOLIBRI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期, 提示基于赋能理论的自我管理模式干预有助于促进颅脑损伤患者积极面对术后康复训练, 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 在常规护理模式中, 尽管有医护人员的指导, 但患者往往缺乏主动管理疾病的能力。 在参加赋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医护人员能充分引导患者做出科学适宜的康复计划, 消除了患者因不了解所产生的顾虑并认清自我管理的本质, 同时患者可以随时将遇到任何问题直接反映给医护人员, 一起探讨,加以解决, 有目的地完成预定目标, 增强其康复意识, 最终实现个人健康行为的积极转变, 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将基于赋能理论的自我管理模式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康复训练中,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 促进其正性积极面对疾病,并能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 然而, 本研究未关注到该护理模式在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效果应用, 今后将设计相关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为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更有利的证据指导。

猜你喜欢

颅脑分量康复训练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画里有话
一斤生漆的“分量”——“漆农”刘照元的平常生活
一物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