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例男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分析
2021-04-14李利亚万冬桂
张 英,刘 青,周 馨,杨 猛,李利亚,万冬桂★
(1.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29;2.中日友好医院 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北京 100029;3.中日友好医院 乳甲外科,北京 100029)
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发病罕见,在全部乳腺癌及所有男性癌症患者中占比均不足1%[1,2]。近年来,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提高,MBC 也呈上升趋势,2020年美国预计新发2620例,520 例将死于MBC[3]。目前国内尚无针对MBC的管理指南,其诊疗多借鉴女性乳腺癌(female breast cancer,FBC),但两者在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上皆存在一定差异[4]。本研究回顾分析了中日友好医院单中心25 例MBC 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其临床特征及其生存预后情况,为MBC 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的MBC 患者。纳入标准:①病理证实为原发乳腺恶性肿瘤;②性别为男性;③病理资料完整、术后治疗手段可追溯并接受随访。
1.2 研究方法
通过中日友好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治疗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发病年龄、家族史、临床表现、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状态(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及Ki-67 表达等;根据AJCC 癌症分期指南第8 版进行TNM 分期,据St. Gallen 共识(2011年版)进行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分类。治疗信息包括手术方式、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
1.3 生存随访
通过门诊或电话对患者进行随访,最后随访日期2020年1月1日。计算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 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 法,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 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病理特征
纳入25 例MBC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3.7±14.7 岁(34~89 岁),其中≥60 岁者占60.0%。首诊症状: 乳腺肿物19 例 (76.0%)、 乳头溢液3 例(12.0%)、乳腺皮肤破溃2 例(8.0%)、乳腺发育1例(4.0%)。1 例(4.0%)有乳腺癌家族史。均单侧发病,左侧乳腺肿瘤患者16 例(64.0%),右侧9 例(36.0%)。浸润性导管癌是主要的病理类型,占88.0%,另外黏液癌2 例(8.0%),化生性癌1 例(4.0%);组织学分级:G1 4 例(17.4%)、G2 10 例(43.5%)、G3 9 例(39.1%),2 例未知。肿块直径≤2cm 者11 例 (44.0%),直 径>2cm 者14 例(56.0%);腋窝淋巴结阴性16 例(64.0%),阳性9例(36.0%);MBC 临床分期:I 期8 例(32.0%),Ⅱ~Ⅳ期17 例 (68.0%);ER/PR 表 达 阳 性23 例(92.0%),HER-2 表达阳性者5 例,在已知HER-2 表达状态中占比26.3%;Ki-67 最高表达为60%,平均表达26%,分子分型以luminal B 为主(64.0%)。
2.2 治疗情况
手术方式:18 例(72.0%)行改良根治术,4 例(16.0%)行乳腺单纯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1 例(4.0%)行肿物切除术,2 例(8.0%)因初诊Ⅳ期、一般状况较差未行手术。
图1 25 例MBC 患者的无病生存率
图2 25 例MBC 患者的总生存率
接受化疗者共13 例(52.0%),其中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者分别为3 例和10 例,均采用蒽环类和紫衫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术后接受放疗3例(12.0%)。5 例HER-2 表达阳性者均未接受靶向治疗。
23 例激素受体表达阳性者中19 例 (82.6%)接受了内分泌治疗:15 例用他莫昔芬,2 例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芳香化酶抑制剂 (aromatase inhibitor,AI),2 例使用GnRH+他莫昔芬。
2.3 生存情况
25 例患者随访时3~131 个月,无失访病例,中位随访时间46 个月,其中位DFS 未达到,3年无病生存率为82.41%,5年无病生存率为74.2%,见图1。25 例MBC 中位OS 为87 个月,3年累积生存率为93.8%,5年累积生存率为75.0%,10年累积生存率为48.2%,见图2。
2.4 影响MBC 患者生存的单因素分析
通过单因素分析临床病理特征、 治疗方式对MBC 患者DFS 和OS 的影响,发现年龄、发病位置、肿块大小、是否淋巴结转移、TNM 分期、HER-2、Ki-67 表达、P53、手术方式、是否化疗、放疗等因素不影响MBC 的生存(均P>0.05),而激素受体表达和是否接受内分泌治疗影响MBC 的DFS(均P<0.05)。
3 讨论
国外报道MBC 平均发病年龄在65~67 岁,我国为50~60 岁,比FBC 发病晚5~10年,且发病年龄呈单峰分布[5],本组MBC 病例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3.7 岁,处于国内外之间。
本组病例主要是浸润性导管癌,占88.0%,这一特点与FBC 相似[6],但少见浸润性小叶癌成分,分析与男性乳腺缺乏小叶结构相关。男性乳腺组织脂肪含量较少,肿瘤更易侵犯皮肤,并沿丰富淋巴管转移腋下,加之男性对MBC 的认识不足而未能及时就诊,因而确诊时肿瘤直径较FBC 患者大5mm,且更易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41.9%vs33.2%)[7]。MBC 确诊时中晚期患者较FBC 多见,国外文献报道Ⅱ~Ⅳ期患者比例MBC 多于FBC(47.0%vs36.0%)[7],国内一项研究[8]的数据为82.6%vs68.1%,本研究中Ⅱ~Ⅳ期患者比例达68.0%,这直接影响了MBC 预后,Fei 等[4]研究发现MBC 分期越晚,5年生存率越低,Ⅰ期~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87.8%、78.9%、63.3%、21.4%,本研究中不同分期的患者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28),但可见分期越高生存率越低的趋势。
从乳腺癌生物标记物角度看,MBC 更易呈现激素受体表达阳性,有报道[9]92%MBC 患者ER/PR表达阳性,本研究发现ER/PR 表达改善了MBC的DFS。一些大样本研究[9]中也看到ER 高表达较ER 低表达能延长OS 约19 个月,PR 阳性较PR阴性可延长OS 约33 个月。
MBC 更易呈现激素受体表达阳性,内分泌治疗可使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9.8%,10年生存率提高7.2%[10]。研究表明[11]接受他莫昔芬治疗能够降低死亡率 (HR=0.04,95%CI:0.1~0.99),NCCN指南(Version 1.2020)也首选推荐他莫昔芬治疗5~10年,对存在血栓风险等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GnRH 联合AI,不推荐单独使用AI,AI 在抑制MBC 体内雌二醇后反馈性引起睾酮水平的增加,反而增加死亡风险。魏洪亮等[8]认为MBC 主要从内分泌治疗中获益,从而掩盖了放化疗的积极作用,靶向治疗在MBC 的作用暂无证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