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接棒人 走好振兴路
——记全国人大代表杨恒俊
2021-04-14赵杨洋
☉本刊记者 赵杨洋
靖江市的紫金大戏院里,由靖江市锡剧团带来的新编现代戏《召唤》正在上演……结尾处,村民问主人公李大江:“你为什么选择回村当书记?”李大江毅然唱道:“不为钱财不为名,不为光宗与耀祖,为的是大家的后代与子孙,为的是父老乡亲能过上好日子,为的是‘良心’二字得安生。”到这,全场观众为之动容,掌声一片。而这部剧正是以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靖江市新桥镇德胜中心村党委书记杨恒俊为原型,没有过多的渲染,该剧真实讲述了他带领全村百姓一起致富的故事。
从沿江公路一路向西,行至泰兴交界处,便来到了新桥镇德胜村。走进村里,两旁栽种的桂花、黄杨、柳树等形成了一条生态长廊,仿佛一幅水墨长卷在向人们徐徐展开。眼前的这番景象,很难让人们想到十年前杨恒俊刚到村里工作时,德胜村竟是全镇最落后的村。
十多年间,“脱胎换骨”的德胜村吸引着全城人的目光。而这背后承载着杨恒俊怀揣为乡亲做实事的初心,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的勇气和担当。“我的任务就是让乡亲们都富起来,让农村发展强起来,让乡村生活美起来。”
任职10年“尾巴村”成了“示范村”
回村之前,杨恒俊在工厂打过工,管过财务,闯过市场,经过多年的努力,在靖江当地的商界闯出了一片天。2009 年,不顾家人反对,他选择放弃生意,临危受命,毅然决然担负起强村富民的重任,走上了一条“村官路”,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回到村里,背后是那份想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期盼。
纵观这些年杨恒俊提出的建议,均与乡村振兴有关。这些建议即是他在前期调研走访中的所听所感,更是在多年农村基层工作中的所思所悟。“让百姓生活更富足、更幸福,是德胜村发展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杨恒俊看来,“身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如果能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好,便可起到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无论是作为代表,还是村书记,我都希望把手头的事做好,为大家提供帮助和示范。”
十余年前,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社会矛盾复杂、村领导班子软弱涣散。2008年村集体收入仅2.3万元,多年累积村级债务近50 万元,办公楼破旧、道路泥泞不堪……成为当时德胜村最真实的写照。看着村里落后破败的景象,杨恒俊心里很不是滋味。
怎么办?成为“当家人”后,杨恒俊认为要想改变德胜村的落后面貌,就要先将全村干部和群众的精气神给提振起来,凝心聚力谋发展。于是,在他的组建下,一支由工人、教师、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和企业老板组成的领导班子很快便诞生了。
“班子建起来了,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开始建设班子。”杨恒俊尝试将企业管理的模式引入村干部管理,坚持每天晨会、周例会、出行登记、定岗定责、财务公开等制度。“10 年来,我们每天晨会上利用上午半小时的会议回顾前天的工作内容,总结经验并梳理今天的工作;每周的例会在周六上午举行,村干部们在会上依次报告上周的工作内容并汇报下周的工作,确保自己个人业务水平和办事能力的成长……就这样,通过严格的制度约束,我们打造了一支‘讲政治、守规矩、能干事’的村干部队伍。”
在村大楼门口,放置着一张办公桌,杨恒俊与村主任每天都会在门口轮流值班,接待来访的村民,听取他们的诉求,调解他们的矛盾,解决他们的困难。“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不仅要做到与百姓‘零距离’,更要做到与百姓‘心贴心’。这张小小的办公桌是我们和老百姓相互沟通的平台,让各项制度落实有了一个监督窗口。”在杨恒俊的带领下,德胜村首创村民“民生档案”,提高“尊老金”标准,资助贫困家庭,改善低保户生活,实现村民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20 多项荣誉称号。
这些年的工作,让杨恒俊深知,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必须激发基层干部扎根一线、想事干事的热情。”通过对靖江全市村干部进行调研,杨恒俊发现,村干部平均年龄达50 岁,且女多男少,面临干部结构年龄偏大、留不住人、后继无人的尴尬。2019年,他特别拟了一份建议带上了全国两会,希望能通过加大人才引进,让坚守基层的干部“有劲头”,充实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切实保障待遇,让坚守基层的干部“有甜头”,愿意留在基层工作;完善用人机制,让坚守基层的干部“有奔头”,在基层扑下身子干事创业;重视干部教育,让坚守基层的干部“有念头”,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几年时间,“尾巴村”变成了“排头兵”。杨恒俊的家人劝他卸掉重担歇一歇,但他却总是说,“只想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为乡亲们多做些什么。”
探索“金点子” 贫困村结出了“致富果”
怎样快速探索致富渠道,成了杨恒俊上任后考虑最多的问题。于是,任职没多久,他便带领村干部四处学经验,找路子。在考察中,杨恒俊发现,高邮市横泾镇咸鸭蛋滞销,经商多年的他敏锐察觉到了商机,“江浙沪地区对高邮咸鸭蛋需求大、口碑好。如果对其进行品牌包装,没准能借‘鸭’生出金蛋来。”于是,他自掏40 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注册“德胜村”牌商标做咸鸭蛋生意,借助经营创新,依靠农超对接、农企对接远销江浙沪等地,最终创造多赢的结果,当年为村集体创造40万元收入。
德胜村的咸鸭蛋为其经济发展开了个好头,之后他又带领乡亲们建成了蔬菜基地、生态养殖园、有机粮食基地,打造“德胜村”系列产品及村农产品展示区、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等,让德胜村实现完美蝶变,跨入靖江强村第一梯队。如今,随着“德胜村”品牌运营的成功,德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全村超五分之四的百姓创业成功,做起了小老板。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产业兴旺了,农民才能有好的就业、高的收入,农村才有生机和活力,乡村建设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为此,杨恒俊在提出的“关于加大政策扶持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中提到,进一步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具体而言,要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同时加大优惠政策的精准性,注重从传统农民、退伍军人、高校农村毕业生中就近培育一批热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支持他们创业创新,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利用新理念新模式发展新产业新业态,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探索不同模式,带动普通农民、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杨恒俊坚信,建设特色田园乡村,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必须要有产业支撑。“下一步,德胜村还将继续探索践行大农业、大产业、大品牌的发展理念,打造集合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品牌农业的特色农业,逐步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实现集生产、仓储、物流、互联网、销售、院士工作站、食品检测为一体的目标。”谈起未来,杨恒俊满怀期待。
生态立村 圆了农民的“城市梦”
“俗话说,村容村貌脏乱差,农民幸福靠边站。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以前能随地看到堆放的杂物、柴草、垃圾,村道这两侧还存在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的问题,而且村内无公共休闲绿地,排雨、排污设施不配套,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工作与生活。”笔者随同杨恒俊来到了德胜村弯刀圩,现如今,家家户户门前的小河清水涟涟,两条弯成月牙形的标志性道路从埭头通到埭尾,道路宽阔平整,两侧绿树环绕。
近年来,杨恒俊一手抓生态,坚持不懈整治环境,改善环境,形成活水环村、清水映村的生态新格局,打造10 公里生态长廊,建成健康步道,走道两旁栽满花木,形成人在景中走、车在林中行的美丽风景线;一手抓宜居,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高标准建成近1500平方米的“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新增路灯近千盏,修建道路20 公里,新建桥梁7 座,天然气进户,污水分流,5G 网络全覆盖。此外,村里还建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内设置卫生室、活动中心、健身场所、农民舞台、音乐茶吧,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让村民在自己家门口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服务,圆了许多农民的“城市梦”。
“这几年,村里的道路建得很漂亮,四通八达,去哪儿都方便。”土生土长的德胜村村民高永泰说,“这些年我见证了德胜村的发展变化,百姓大舞台、健身广场、农民公园就在我们家门口,随时可以游玩。前不久,在深圳打工的孙子见家乡发展得如此之好,辞职回到了新桥工作,如今我们四世同堂,很开心。”
在杨恒俊看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通过前期的调研,杨恒俊发现,目前各地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视程度有强有弱,一些镇村还没有真正动起来,此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广量大,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协同作战,齐抓共管才能出效果。
为此,2020年杨恒俊提出“关于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的建议”,呼吁通过建立和完善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完善联席协调机制,细化镇村责任,坚持建管并重,形成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同时,结合农村实际、农时特点,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切实解决好农村污水、厕所、垃圾等突出问题,以镇村为单位,逐一排查问题,列出问题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逐项落实、对单销号。“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我依然想从社会治理及农村环境整治的方面入手,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思考和建议,从而提升农民幸福感,助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庄。”
德胜村村委会的墙上挂着一句标语:“德进业胜,胜地裕民。”简单的八个字却是杨恒俊带领全体村干部苦干十余年所要达到的目标。“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德胜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来越幸福……我们的目标说起来容易,但留给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或许未来依旧充满挑战,但杨恒俊却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