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语篇的连贯性分析
2021-04-14曾冬青
曾冬青
【摘要】近年来,各类语篇的连贯性研究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而对语篇连贯性的认知机制的研究更是一个热点。本文以政治演讲类语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其语篇连贯性的表层和深层实现手段加以探讨,以期拓展对语篇连贯性认识的维度。
【关键词】演讲 连贯 衔接 《一个更完善的联邦》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6-0103-03
一、绪论
自韩礼德和哈桑于《英语的衔接》一书中开始对衔接与连贯研究以来,这两个概念逐步成为语篇研究的热点之一。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也是语篇研究能否站得住脚的关键。[1]任何语篇均非一连串句子的随意组合,而应该是语义连贯的一个整体,所以衔接和连贯是衡量语篇好坏的重要标准。Mona Baker指出,衔接体现在语篇内各部分间的词汇关系、语法关系或其它的表层关系,而连贯指的是这些显性关系所体现的隐性、深层次的概念间的联系。[2]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如果不能体现深层认知的连贯则无法使其成为一个好的语篇。衔接手段对语篇的连贯并非不可或缺,但恰当的表层衔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作者和读者在连贯的建构和识解中起到促进的作用,连贯性是一个好的语篇的内在要求。
政治演讲是一类目的性很强的语篇,演讲者借此来表达他的立场、观点,以此来激起听众的同理心和共鸣,继而得到他们的支持,赢得他们的选票。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演讲语篇的构建就要做到前后一致,环环相扣,诉诸情理,让听众信服。因此,演讲者常常借助一些表层的衔接手段如同义表达、逻辑关联词以及结构衔接等来建立起语篇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隐性的其它认知连贯手段也在演讲中大量使用,如借助大家共享的隐喻思维方式以及相通的背景知识能够提高演讲者和受众之间在语篇信息交流方面的经济性,有助于提升双方对语篇连贯性的理解。
《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是奥巴马于2008年在美国费城国家宪法中心所发表的一次竞选演说,其直接起因是其牧师赖特有关种族问题的不当言论而引起的信任危机。为了扭转局面,奥巴马在这篇演讲中详细地梳理了种族问题的由来、历史和现状,他真诚地表达了对黑人困境和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的同情,另一方面,他也表达了对其他族裔的美国民众的关切和诉求的关注,并呼吁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弥合差异,把目光投向大家共同面对的经济、教育、就业、医保、环境等重大问题。该演讲取得巨大的成功,对他当选起到助推的作用。因此下文将对奥巴马该演讲的语篇显性衔接和隐性连贯手段两方面加以分析,以加深对语篇连贯性的理解。
二、表层衔接手段
从认知的角度看,连贯指的是句与句间、段与段间以及篇章整体上的流畅通达。连贯虽要从深层的认知去把握,但也离不开表层的衔接。语篇的衔接一方面表现为语篇中句子、段落在结构上的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语篇中各类语法词汇成分在语义上的联系。[3]奥巴马在《一个更完善的联邦》中使用了大量的衔接手段,使得整篇演说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义替代
在该演讲中,奥巴马多次使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样的所指,既保证文章的衔接,又避免用词的单一,显示出其高超的语言技能。如在演讲开始的几段中多次提到“宪法”这一概念时,他用了“The document”“constitution”“words on a parchment”以及“it”来指代,形成同指。
为了呼吁民众团结起来,赢得更多选民的支持,他在指称“美国民众”这一概念时,多次使用不同的表达,如在第16段谈到美国面临的种种问题时,他说“problems that are neither black or white or Latino or Asian, but rather problems that confront us all”, 让不同族裔、肤色的听众感受到自己的群体没有被无视。同样效果的表达还有在第14段他承认有时对其牧师赖特的一些言论持不同意见时指出,“just as I am sure many of you have heard remarks from your pastors, priests, or rabbis with which you strongly disagreed”, 这里他用“priests”“pastors”“rabbis”三個不同的词语来指代不同教派中的牧师,表明他顾及各种信仰人群的感受、并不厚此薄彼。此外,在第47段,他呼吁民众团结起来提高学校的教育,因为当时状况的学校“stealing the future of black children and white children and Asian children and Hispanic children and Native American children”, 这些词语表达了作为总统候选人,他重视这个国家不同群体的未来和诉求。这几个例子用词互相呼应,形成很好的衔接,表达了奥巴马前后一贯的立场,有助于唤起所有选民的情感共鸣,以赢得更多的选票。
(二)关系衔接
关系衔接指通过连词、副词或是其它连接性词语使得文本的各部分之间逻辑连贯、过渡自然。如第4~6段段首分别使用副词短语、连词和代词“of course”“and yet” “this”来自然衔接,借助于“of course”强调宪法的核心理念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and yet”引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因此,“this”一词指出他竞选之初为自己设定的任务,即继续前辈们未完的征程。又如,从第31~36段中,先后用“this”“but”“And”“In fact, a similar anger”“like the anger”“just as…so…”等词语或短语顺畅连贯地表达了奥巴马理解黑人的怨恨和诉求,但也同时指出这种不满情绪并不能带来积极效果,反而会使种族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而同样他也指出,白人也有白人的愤怒和困境,而把这些问题归咎于错误的原因也同样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他呼吁各个群体放下包袱,团结起来,一致前行。该演讲中类似的逻辑衔接表达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三)结构衔接
除了同义替代、逻辑衔接外,演讲中还有不少相同或相似结构的使用,使得文本的连贯性进一步得到加强。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如在第14段中,奥巴马连续使用了三个以“Did I”开始的排比问句来表达其对牧师赖特的了解以及他对赖特某些观点的不认同,而三个同义的肯定回答“Of course” “Yes” “Absolutely”一气呵成,充分表达了其对牧师不当言论的明确批评。又如,从第47~50段,作者连续使用五个“This time we want to”的句式,号召民众团结一致,一起面对共同面临的教育、医保、就业、战争等挑战。这些排比句式的使用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到增强语气的作用,使得整个演讲的连贯性进一步得到彰显。
三、深层连贯手段
(一)隐喻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隐喻已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法,更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隐喻基于相似性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联系,通过映射,帮助人们通过简单、熟悉或具体的事物来认识复杂、陌生或抽象的事物,体现了认知的经济性和高效性。任绍曾指出,语篇是围绕隐喻化展开的,隐喻实际上是组篇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因此它也具有语篇功能。[4]语篇的连贯除了借助于表层的衔接,更要依赖深层的认知去把握,而隐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在语篇连贯的生成和理解中无疑起到重要的作用。奥巴马的这篇竞选演说中就使用了不少隐喻的表达来实现其语篇的连贯性,其中最显著的概念隐喻为“国家的发展是一个旅程”,这一隐喻贯穿全文,在文中多处语句均匀体现,如:
…to continue the long march of those who came before us, a march for a more just, more equal, more free, more caring and more prosperous America…
第6段的这句构建起统领下文的概念隐喻,即“To build a country is a long march”, 在建设国家的征程中,各族人民需要团结一心,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征途中的旅伴,只有大家目标一致,才能克服困难,到达旅途的终点。但现实与理想并不一致,由于种族问题,这个征程陷入了困境,因此在第27段的首句“Understanding this reality requires a reminder of how we arrived at this point”, 他指出要想了解現状就必须回顾一下种族关系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第37段提到“This is where we are right now. Its a stalemate weve been stuck in for years…”,在这句话中,通过“where”, 他指出美国目前的处境,而“stalemate”与“stuck”两词又强调目前种族关系的僵局已经把这个国家困住多年,使其不能继续前行。因此,在39和42两段中,他分别两次用“path”一词指出,为了摆脱目前的困境,美国非洲裔和白人分别应该选择正确的“路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发展为征程”的这一概念隐喻就像一根线一样贯穿全文,很好地实现了其语篇连贯效用。
(二)典故
引经据典是演讲中常用的技巧,引用权威人士的话语或经典的作品能增强演讲内容的可信度,提升感染力,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受众的共鸣,得到他们的支持。此外,引用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或典故无须过多的阐释,因为这些早已成为受众认知的一部分,对提高认知的经济性和话语的连贯性亦有帮助。
在这篇演讲的第一段,奥巴马就引用宪法的序言部分中的一句话“We the people, in order to form a more perfect union”,宪法序言体现了宪法的精神和建国理念,以此作为开篇之句既授予自己的话语以权威性,又令受众倍感亲切,极易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第2段由以上的宪法序言自然而然地引入宪法诞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意义,在最后演讲结束之时,他再次提及宪法,呼吁民众同心协力、不忘初心,首尾呼应,紧扣主题,形成紧密的关联。此外,在文中的第19段,奥巴马引用自己《来自父辈的梦想》一书中有关他上教堂的体验,其中提到了圣经故事,如“David and Goliath” “Moses and Pharaoh”“the Christian in the lions den” 等,这些美国民众耳熟能详的为了生存、自由和希望而抗争的故事,有效地激起民众的共鸣。又如,第9段“…out of many, we are truly one…”也是引用,它来自美国国家格言“合众为一”,借此格言,奥巴马传达出明确的信息,即他希望民众跨越肤色、种族、年龄、信仰等的差异,找到民族的认同感。由上可见,通过引用宪法、圣经及国家格言等权威话语,他连贯地表达了呼吁团结的主题。
(三)故事
演讲者要能引起受众的共鸣,除了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奥巴马无疑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在演讲中他利用故事打动听众的情感,让他们觉得他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一个接地气、鲜活的个体。在第8段他与听众分享了他的个人故事、家庭背景。他提及他的白人母亲、黑人父亲,此外,他还谈及自己的生活、教育经历以及与他有着同样混血背景的妻子,他的亲属各种肤色,遍及三大洲。借此他强调他的人生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他的小家就是这个大国的缩影。他无形中传达了希望民众团结的信息,无疑能极大地赢得各种背景美国民众的认同。异曲同工之处还有白人女孩阿什利的故事,她加入奥巴马的助选团,因为她支持奥巴马的医改主张,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给千千万万需要医保的弱势群体带来希望,而在场的一位年长黑人男性表示他为奥巴马助力是为了支持阿什利。通过这样一个白人与黑人互相认同的故事,演讲的主题再次得到凸显,有效地增强了其情感效果。
四、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奥巴马的竞选演讲《一个更完善的联邦》的语篇连贯性加以探讨,分析表明该演讲通过表层衔接方式和深层的连贯手段共同作用来实现语篇的连贯效果。无论是显性的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衔接,还是隐性的隐喻、典故等的应用,都有效地构建起其语篇在认知层面的连贯性,促进演说者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其演讲目的得到更大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Mona Baker.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任绍曾. 概念隐喻和语篇连贯[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06(2): 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