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第二学段学生古诗文学习成效调查研究
2021-04-14苗文怡张晓莉
苗文怡 张晓莉
【摘要】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能回避的一部分,但是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较为困难的环节。通过对小学古诗文教学成效进行调查,探究学生的个人兴趣、言语信息、认知策略、迁移能力对其学习成效的影响。
【关键词】古诗文 学习成效 问卷调查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吉林省高师院校U-S合作长效机制构建”(ZD16063)。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9-0164-03
古诗文作为中华的语言宝库,其中蕴含着高尚的民族精神,储存着丰富的艺术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小学第二学段儿童语言能力和概括能力发展迅速,这一时期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关键时期,本研究通过学生学习成效进一步探究古诗文教学现状。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教材中古诗文占比较高,三四年级学生语言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古诗文以文字为载体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因此小学阶段学习古诗文十分重要。教学环节包含着“教”和“学”两部分,二者缺一不可,有学者提出学制约着教,教为学服务。综上所述,古诗文教学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的研究,应加强对学习方法、学习成效等内容的研究。本文对第二学段学生古诗文学习成效进行研究,探究当前第二学段学生古诗文学习的情况,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学习成效的概念阐释
有效学习是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习有效性的确定应有一定的标准,本研究的评价标准为学生的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迁移技能是否形成。如果学生学习达到预期目标则表示学生的学习有效性较高,反之则代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较低。
本研究综合研究目的、已有研究结果,采取加涅所提出的学习结果分类对古诗文学习成效进行定义:古诗文学习成效即学生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形成较好的言语信息能力、认知策略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二、研究设计与结果
(一)理论基础
学习成效分类方式为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论,该理论从知、情、意三方面出发,将学习结果分为三大领域:认知策略领域、言语信息领域、智慧技能领域。本研究根据研究问题进行实际考量,将智慧技能调整为迁移能力,同时增添个人兴趣领域。
加涅根据习得每类学习结果所需要的先决条件不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学习层次论。智慧技能是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灵活运用的能力,古诗文之间有很强的共性,对于智慧技能的需求非常高,在古诗文学习成效中最为主要的是进行知识迁移,即高级规则的使用。本研究为便于理解而将智慧技能修改为迁移能力再进行解释、使用更为易懂。认知策略是学生用来指导自己学习工作的一种综合能力,在古诗文的学习中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够对古诗文文体的分类,古诗文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内容等。通过对学习结果分类论的研究进行学习成效问卷的维度划分,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所得结果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同时表述方式对于基层教师而言通俗易懂。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进行学生学习成效的调查,问卷设计以加涅提出的习得能力类型为理论基础进行维度划分,在言语信息、认知策略、迁移能力的基础上增添个人兴趣维度,最终问卷包括四个不同维度进行学生学习成效的测量。结合小学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的阶段性特征,编制问卷《古诗文学习成效调查问卷》。问卷共设计9道封闭式题目,将答案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由高到低进行赋分:完全可以(5分)、基本可以(4分)、说不清(3分)、不太可以(2分)、不可以(1分)。
(三)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数量的选取采用回归分析中最小样本进行研究。问卷共包含四个解释变量想要具有高的稳定性和较低的相对误差,区间概率约为0.990,当显著性较高时,有效样本数需要达到64,本研究最终发放问卷数为73份,有效问卷为70份。回收70份有效问卷中,男性同学为36人,占比51.4%,女性同学34人,占比48.6%。
(四)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工作。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分析得到整体信度为0.784,不同解释变量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认知策略为0.742,言语信息为0.757,迁移能力为0.733,所有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0.7,表示该自编式问卷的信度较为理想。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小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古诗文学习
基于对回收的70份有效问卷的高低分组分析,学习成效的高低临界值为21分和31分,最终结果为学习成效高水平有21人,占比28.6%,学习成效中水平有29人,占比41.4%,学习成效低水平有20人,占比30%,因此共70%的学生学習成效达到中高水平。可以看出小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在文化传承中能起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学习兴趣差异性分析
小学生个人兴趣在言语信息、认知策略、迁移能力三个维度均表现出显著差异性。
1.学生的个人兴趣在言语信息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0<0.05),学生对于古诗文学习兴趣越高,其言语信息形成效果越好。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表述的清晰性、准确性、可靠性等均能够在个人兴趣的支持下展现出较好的结果,并且个人兴趣对于学生构建内部言语信息的联系有促进作用。
2.学生的个人兴趣在认知策略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1<0.05),学生对古诗文学习兴趣越高,学生的认知策略越好。学生能够通过各种精加工策略进行古诗文的学习,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也更加多样,对于记忆方式、阅读习惯等均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3.学生的个人兴趣在迁移能力维度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 =0.001<0.05),学生能够对不同的古诗文进行一定的知识迁移,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新学习的知识中。
(三)小学生认知策略发展较为突出
1.对认知策略维度进行统计分析,进行高低分组(高分组≥7,低分组≤6),高分组共47人,低分组共23人,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小学生对于古诗文学习的认知策略较为突出,但是仍旧有学生在该层面表现存在缺陷,需要继续提升。
2.认知策略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显著(P =0.000<0.05),具体表现为认知策略得分越高,其学习成效越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认知策略的培养,以促进学习成效的提升。认知策略与学生的迁移能力的形成存在显著相关(P =0.004<0.005),学生认知策略越高,对所学知识的迁移效果越好。
(四)小学生学习迁移能力急需增强
1.将70名学生的迁移能力进行高中低三层次分组(高分组=15,中分组=14,低分组≤13),高分组共23人,中分组共19人,低分组共28人。通过数据占比可以看出小学生古诗文学习的迁移能力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急需提高方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
2.通过方差分析对学生迁移能力对其他维度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为迁移能力与言语信息(P =0.02<0.05)、认知策略(P =0.004<0.05)、学习成效(P =0.001<0.05)均存在显著相关,迁移能力越高的学生,在其他维度中也表现处于较高的水平。
(五)小学生言语信息能力较好
1.将言语信息维度总分分为高中低分组,经过统计高分组共30人,中分组共21人,低分组共19人。共有51人达到中高水平,可见古诗文学习中多数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所学古诗文的内容,或者换为自己理解的方式呈现信息。
2.通过对言语信息与其他维度的相关性分析,得出言语信息与学习成效(P =0.000<0.05)、认知策略(P =0.048<0.05)、迁移能力(P =0.004<0.05)均存在显著相关,表现为学生言语信息的获得会促进迁移能力的提升、认知策略的形成,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学生言语信息的获得。
四、启示与建议
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对提升学生古诗文学习成效提出如下建议:
(一)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基础,学生对古诗文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学习和拓展。学生有向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引经据典,会为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将学习动机内化,能够积极主动进行古诗文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教学过程中注意劳逸结合,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应该带领学生进行放松活动。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要做到张弛有度,切勿透支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将学生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二)建立古诗文间的连接点
学生迁移能力培养应注意引导。最为常见的引导方式为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联结点的巧妙使用能够很大程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加强正迁移的使用。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寻找古诗文间的连接点,发现不同古诗文间的相关性,建立学习之间的联结是首要任务。
在古诗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诗文中的意象进行连接点的创建,例如在讲山水类诗文时使用同一景象不同作者的不同描写进行联结点的建立。在不同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结,古诗文中较为明显的句式和语法,常见词语的解释,不同意象代表的氛围等均是建立联结的关键之处,通过联结点可以进行不同古诗文间的学习迁移。
参考文献:
[1]周全中,李天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课堂三路径[J].语文建设,2018(9):77-80.
[2]柏晉萍,吴丽.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现状
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5):21-24.
[3]马赞甫,刘妍珺.回归分析中最小样本容量的确定[J].统计与决策,2017(5):20-22.
[4]王文静.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04(2):26-29.
[5]皮连生,蔡维静.超越布卢姆——试论“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中的学习结果测量与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40-49.
作者简介:
苗文怡(1997年-),女,长春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张晓莉(1985年-),女,长春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