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合并急性脑梗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2021-04-14董建彬刘霞薛瑶柴玉梅乔晶晶通讯作者
董建彬 刘霞 薛瑶 柴玉梅 乔晶晶通讯作者
摘要:目的:分析将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运用在合并急性脑梗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合并急性脑梗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对其施以人工股骨頭置换治疗,以其术后Harris评分及X线结果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经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后,对患者随访半年,根据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显示:优44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94.00%。并且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假体松动、脱位等状况。结论:对合并急性脑梗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安全有效,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急性脑梗死;高龄股骨颈骨折;安全性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急性脑梗死可以作为发生股骨颈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在高龄群体中,由于老年人多存在骨质疏松、髋周机群退变等问题,若发生跌倒极容易加大股骨颈骨折的发生风险[1]。在骨科中,多以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为主,以尽可能恢复患者肢体功能,避免久卧在床,进而有效提高生活质量。但老年人群常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相关基础疾病,这些因素也是引发急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因此,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分析以我院收治的50例合并急性脑梗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探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50例合并急性脑梗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分布在69-92岁,平均年龄为(80.50±2.50)岁。按骨折Garden分型:ⅡI型12例,IⅢI型22例,Ⅳ型 16例。合并有既往高血压30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10例,受伤至入院就诊时间为1~7 d。
1.2方法
术前准备:对所有患者例行常规检查,并予以抗血小板、降血脂等常规干预,改善循环治疗2~6 周后复查头颅MRI,明确患者梗塞范围有无缩小或扩大等,再择期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取其侧卧位。予以常规消毒,择其髋关节前外侧切口,就此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层,再切断部分臀中肌附着点并切开关节囊。若下肢肌力正常者,则予以切除部分关节囊,下肢肌力下降者,则予以保留关节囊。待假体置入后,再予以缝合关节囊以避免脱位可能。并注意保留骨距1.5cm,摆锯截骨取出股骨头,逐步扩髓适宜后,基于患者骨质情况全面考虑后选用骨水泥型或生物型人工假体柄,进行假体及球头安装。复位,检查,做好创面清洁,止血彻底后,留置引流管并修复臀中肌止点,再逐层缝合包扎结束治疗。
2结果
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发生假体错位、松动等不良事件,50例患者术后半年的疗效按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显示:优44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94.00%。
3讨论
高龄人群由于自身机体功能退化,发生跌倒损伤的可能性较大。轻者可能导致软组织损伤,重者则即可能出现骨折甚者是重要脏器损伤。有相关临床报告[2]显示,在高龄群体中,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跌倒的概率为3.8%~22.0%,并且其中约有一半的患者会发生骨折,其中 0.6%~8.5%的患者会发生骨折,股骨颈骨折即为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若未及时加以治疗干预,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会造成严重干预,因此,对合并急性脑梗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及时诊断、预防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针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较为常用的方式之一,具有所需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等优点。此外,还可有效提高治疗安全性,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对于因脑梗死导致患侧下肢肌力下降的患者,其患髋肌力更易下降,且具有软组织松弛等,在行关节置换术后极其关节错位、脱落等。因此,在本次的方法中选择在术中保留关节囊,既有效抑制了对动静脉系统的血栓,也可有效预防围术期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还可有效预防脑梗死的进一步加重。此外,对存在急性脑梗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予以积极措施,在术前做好相应的常规基础检查以便后将其对症治疗,并且需要注意维持患者体液量,血压、血糖等稳定。相较于其他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手术选择。
综上所述,对合并急性脑梗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中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可有效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许峰,张中兴,陈焕诗.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合并急性脑梗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 31(4):225-226.
[2]程海松.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J].当代医药论丛,2018, 10(004):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