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分析

2021-04-14陈健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2期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陈健

【摘要】新课改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格外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技能生成。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全新的教育目标指引下,阅读教学实践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以及内涵,需要从创新角度出发,对具体的改革策略和实践过程展开新一轮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2-0082-0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形式以及载体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初中教育工作者要在重视阅读教学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的前提条件下,优化阅读教学,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技能。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现状分析

(一)作用和功能阐释

1.提高广大初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初中阶段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各式语文阅读材料不仅具备较高的欣赏性,而且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初中生虽然在思想阅历方面较之小学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整体来说,仍然存在心性不够成熟之处,但是通过主导阅读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不断提高其人文素养,构筑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

2.不断增强广大初中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

阅读教学既然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其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应试成绩必然会产生颇为直接的影响。所以说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以及阅读能力,对于其实现快速阅读、精准把握文章脉络、了解不同种类文章的表达技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最终将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应试成绩增强其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3.不断提高初中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目前,随着国际交往的日渐增多、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种种新思潮、新观念充斥于网络、存在于社会,不经意间就会影响广大初中生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所以在全新的社会形势下,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學生吸收更多的知识,更可以丰富其审美素养,引导其生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的价值观。

(二)问题与不足总结

1.不注重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

在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阅读过程中,所谓的阅读,仅仅是“发出声音的朗读”,而阅读之后的教学方式套路化、模式化,常常让学生有“开局便知终点”的错觉。此时学生对于阅读材料是没有感情可言的,因为其在所谓的阅读过程中看到的仅仅是文字,感知不到作者渗透于文字当中的情感与内涵,也降低了阅读的乐趣。以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为例,很多教师直接引用教辅材料,通过归纳文章的段落大意、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了解作者的背景及相关文学常识——这样套路式的教学步骤,会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不到“新意”,汲取不到新的、有价值的内容。他们被动地聆听、被动地学习,看不到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之下,人们丑陋嘴脸背后的原因,也没有深入探讨作者对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究竟抱着怎样的态度,是否对作者后续的创作产生了影响等。

2.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也没有为其创造有益于兴趣提升的条件和环境,最终会影响到阅读教学的效果及功能的实现[1]。而且为传统应试教育观念所影响,部分家长和教师并不建议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认为其会分散学生的精力,而且认为这个所谓的阅读举动,并不会给学生“加分”。

3.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在于确实培养出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这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最大特点在于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感受不到阅读的魅力,学而无法加以致用。而很多教师对应试成绩的过度关注以及为升学率所影响,会竭尽办法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从得满分、得高分的角度普及阅读的技巧(一些试卷将阅读类的题目设置成选择题,学生甚至不需要阅读全文就能达到解题的目的),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的阅读习惯、方法被模式化,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实并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4.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重视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往往扮演了非常直接的“教”与“被教”的角色,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意识到学生除了教材内容之外的诉求,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主动性必然会在这样一种关系中受到影响。

二、新课改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思路

(一)坚持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如今的初中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在于阅读量明显不足,虽然初中语文课本在阅读材料的选择方面已经足够宽广,但是宏观来看,其仍然不足以概括博大精深的语文世界。基于此,在引导初中生提高语文阅读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秉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原则,实现阅读“量”的提升。

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可以结合阅读材料进行教学引申和辅助讲解之外,也可以将课外阅读以“任务”的形式下发,结合学生的特点、喜好以及周期内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定制阅读计划。在条件和资源都允许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涉及更多的阅读材料,不断累积文学常识和语文素材。

(二)坚持直接阅读和间接阅读结合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自然需要教师在此过程中创造一定的条件,营造一定的氛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在引导学生阅读实践的过程中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比如围绕阅读内容本身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更具感情、更立体化的呈现;围绕阅读内容编排情景剧,展示故事、呈现人物,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根据已有的阅读内容,通过改写、续写、传记等创作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阅读内容的理解[2]。最终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阅读内容,更会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也会让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有所提升。

(三)堅持兴趣和习惯相结合

就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学习特点而言,教师还需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贯彻兴趣和习惯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恰恰处在青春洋溢的人生阶段,“两极分化”是其学习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即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就会多看、多听、多想,如果遇到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会产生由内而外的抵触情绪,甚至伴随其他同学或者老师、家长的一次次推荐,产生更为严重的逆反心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出发,利用兴趣激发阅读潜能并将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习惯。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每一单元教学开始之前,邀请学生自行拟定书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见闻以及兴趣爱好组合书单,并且分享给其他的同学。此时教师则可以对学生的书单进行点评,也可以邀请其分享阅读的感受[3]。再比如在正式上课之前,让同学们分享自己最近阅读的书籍,甚至可以分享书籍的衍生作品,如影视作品、音乐等——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视野的拓展,培养其阅读思维和信息整合的能力。任何兴趣的萌发如果只是存在于一时,并不能让学生将兴趣真正意义上转化为习惯,所以保持阅读习惯、阅读频率和足够的阅读素材摄取量也十分关键。举例来说,初中三年级教材当中产生了大量的古典名著段落,而有的同学在进行图书推荐和分享时,分享了一些学者所著的评论性文章,此时教师就可以围绕这些内容借题发挥,比如分享张爱玲、胡适、周汝昌等不同的红学专家(或爱好者)观点,也吸引学生阅读这些关联性的内容,不仅形成阅读的延续性,也使学生对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深挖和深究。

(四)统一与个性相结合

阅读教学具体所采取的方法不同,很大程度上对初中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此时教师可以采取统一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原则,强调集体授课时对基础教学内容的输出,也鼓励学生在自我阅读过程中释放天马行空的想象,表达自己的观点、输出自己的思想。比如在学习到《诗经》当中的篇目时,可以以“寻找《诗经》中的情感世界”为主题,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诗经》以及衍生类作品的阅读,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古老的文字当中,感受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受不同情感的曼妙折射。但是因为不同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同、爱好不同,阅读和接受能力也不同,如此开放性的阅读任务对于其发展个性而言是十分有益的。比如有的同学仅仅是从大家所熟知的亲情、爱情、友情角度对《诗经》作品中的大范围、大方向进行概括;但是有的同学则在参考资料的引导下对阅读内容进行解构,比如同样是爱情,有的是遗憾之殇、有的是邂逅之感、有的是婚姻之意、有的则是相思之苦。究竟能够品鉴多少、感知多少,完全跟学生的个性化因素有关,而针对那些语言学习能力强、对古代文学又非常感兴趣的同学,教师完全可以以“相思”等某一种更为具象的情感为线索,让学生引经据典,多重收集和阅读资料。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落地和日渐推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必要在全新的教学知识和教育引导之下,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重要目标,丰富阅读实践、创新阅读教学,进而给广大初中生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值得说的是,初中生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时引导其在阅读习惯养成和阅读选择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样十分关键。

参考文献:

[1]贾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实践探析[J].学周刊,2021(27):134.

[2]张天祥.试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21(36):117.

[3]邢丽颖.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上),2021(22):118-119.

猜你喜欢

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