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差异性特征在高校语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2021-04-14刘媛媛
【摘要】高校语言类学科的教学环节,应体现教育教学工作的包容性与兼容性,重视地域文化差异性对学生的影响,以语言学科教学目标为核心,将文化、地域特征融合在教学目标中,最终完成新时期高校语言学科教学模式的构建。基于此,本文侧重地域差异性特征融合如何更好地完成语言类学习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地域差异性 高校语言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0-0117-02
语言类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文字本身的字义与发音,更是研究语言背后所展现出的文化内涵。因此具体教学环节,应以地域为视角将文化的差异性、民俗的差异性进行深度分析,以此保证语言学科的教学意义更深刻,完成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后,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探究
(一)研究背景
纵观当前高校语言学科教学工作呈现出的弊端,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被动式学习乃至低效率,在高校语言学科教学工作频频出现,为全面解决此教学弊端,应运用全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彰显高校教学、语言学科教学工作的价值。上述文字是本文研究的背景,正视地域文化、地域民俗的差异性,应该是教学环节关注的重点,正视已经出现的教学弊端,以问题出发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创新并重点完成教学设计,最终推动我国高校语言学科教学质量的强化。
(二)理论探究
高校语言学科的教学工作应重视教育学理论的应用,这是保证教学理念、教学方案、课程设计趋向于科学化的重要工作,基于此,为保证地域差异特征在未来高校语言类学科教学环节的影响更小,本段文字率先对教育学理论的应用进行总结。第一,构建主义,构建主义是教育教学过程常用的理论,提升高校语言学科教学质量,同样印证构建主义的内容。构建主义理论运用在高校语言学科教学工作,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高校语言学科教学工作忽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因此无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运用构建主义而进行的高校语言学科教学工作,完美地规避此问题。第二,学生为主体,课程深度改革。低效率高校语言学科教学工作、灌输式高校语言学科教学工作无法满足学生能力的提升,此教学方法背后更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将地域差异性特征对教学工作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第三,文化属性。高校语言学科教学环节,出现地域差异性特征其根本原因是文化属性的不同,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文化习惯均不同。以此教学环节教师应重视文化属性,以文化属性为宏观思考范围,避免因地域差异性影响教学效果。
二、地域差异性特征在高校语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尊重历史背景,推动学科发展历程
尊重历史背景降低地域差异性对语言学科教学工作的影响,首先应尊重地域差异性特征的历史形成背景,以客观角度分析地域差异性形成的过程,以提升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全面理解为目标,完成学科发展推動,基于此,下述文字对此详细进行总结。首先,应追溯语言学科的发展历程。所谓语言学科的发展历程,是不同时期语言教学工作与文化交融,以文化与语言的学习为途径,追溯其发展历程是为更好地将地域差异性特征应用在教学工作中。最终以传统文化为主体,以教学工作为内容,将语言文化、语言艺术深刻融入到教学目标中。其次,应遵循地域性语言发展规律。语言学科的教学不同于理科教学,需要进行固定公式、理论进行复述,因此教学环节保证语言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亦应该遵循地域性语言的发展规律,这是研究语言、学习语言、理解语言的核心内容。
(二)围绕民族地域差异特征构建课堂语境
语言的学习需要语境,语境的构建应落实在课堂上,为保证课堂语境构建与语言具有一体化效果,教师应围绕民族地域性特征为主体完成构建,基于此,下述内容对此详细总结。首先,应依据民族品格特点。任何民族均有其独特的品格,因此课堂语境构建环节,应以民族品格为核心,让学生先对民族品格有所了解后进行语言学习,强化语言、文化、民族品格的理解。此时教师应重视课堂环境或课堂氛围的营造,利用智能教学设备为学生营造出相应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出直观、有利的环境,提升学生语言学习的效果。其次,应关注民族地域生活差异。生活上的差异是造就文化差异的核心,因此语言学科教学环节,在完成课堂语境构建之余,应关注地域性特征下的生活差异性。如英语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应先分析英式发音、美式发音的区别,以生活习惯的差异性进行探究,以此保证学生对不同发音习惯的理解更为深刻。
(三)结合地域文化发展,形成语言学科教学特色
保证语言学科教学质量,应正视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基于此,本段文字侧重综合地域文化发展的视域进行策略总结。首先,应区域性文化作为研究的先导。保证学生学好一门语言,应让学生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发音习惯、文化属性,学习他们的沟通方式,积累更多语言应用的技巧,提升语言学科教学对学生更深层次的影响。其次,应融合时代背景下的语言文化属性。当今时代的文化交流更频繁,因此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背后所承载的地域性特征减弱,时代性特征或文化特征增强,以民族文化或国家文化为主体,新时期的语言交流或语言学习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学习,更应以宏观视角分析语言学习背后的时代意义。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国际范畴下掀起汉语言学习热潮,这就是语言学习的时代性。
(四)针对语言认知心理优化教学形式
强化学生的语言认知心理,是提升语言学科教学水平的核心,基于此,下述文字侧重语言认知进行策略总结。首先,应以实用性特征为基础。对语言学科的魅力以及实用性能得到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与掌握,人际沟通过程可以得到顺利进行,语言学科教学也可以从形式化逐步向实用性发展方向迈进。其次,应以文化认知为核心。在学业角度分析语言认知心理,在文化角度分析语言认知,最终以文化发展为视域优化教学模式。
三、语言学科教学意义强化的重要举措
(一)利用文化交流
提升高校语言学科教学过程跨地域交流的有效措施,实现教学意义的强化,应该通过两方面着手,基于此,下述文字对此详细总结。第一,高校语言学科教学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文化态度,跨地域交流过程学生充分树立正确的文化态度,高校语言学科教学期间,教师应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同时给予其他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尊重。确定高校语言学科教学计划前期,应针对高校语言学科教学目标深刻调查了解,围绕文化背景、民族信仰系统研究,若小语种语言学科教学环节,存在西方文化交流和碰撞现象,此时高校语言学科教学,应理解、尊重、包容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态度。第二,提升文化素养,高校语言学科教学过程中,文化素养是软实力的一种,因此注意自身的文化素养养成,尊重其他文化的前提,重视自身文化素养是提升。第三,秉持着客观教学态度,高校语言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客观认识我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区别,给予学生更多尊重。跨地域交流、跨地域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众多问题,语言习惯的不同、生活文化背景的不同等等,均应该作为教学计划,以此保证高校语言学科的教学目标与价值。
(二)推动语言文化发展
推动高校语言学科教学水平的发展,应重视策略与方案的革新,基于此,下述内容对此进行详细总结。首先,应建立创新理念。推动高校语言学科教学工作发展过程中应落实创新,引导语言学科教师对高校语言学科教学工作发展现状进行思考,逐渐落实创新理念完成推动工作。其次,应强化语言类学科教师在高校语言学科教学工作的积累。高校语言学科教学工作是积累的过程,培养积累能力完成对高校语言学科教学工作的归纳与总结。因高校语言学科教学工作更是文化素养积累与语言应用能力积累,强化对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最后应结合文化素养完成教学工作,创新并注重地域性文化的传承,以此彰显高校语言学科教学的意义,通过高校语言学科教學的衍生作用,彰显文化融合与文化包容的意义。文化素养是日积月累的过程,高校语言学科教学工作可为文化素养的强化提供有效途径,素质是新时代的理念与追求,因此在高校语言学科教学工作过程中,应以先人为行为准则,提升教师对高校语言学科教学工作的关注度,以高校语言学科教学工作的发展为渠道,在发展过程中彰显新时代高校语言学科教学工作背后的人文价值。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本文总结研究背景并进行语言学科教学理论的总结,而后侧重四点内容总结地域差异性特征在高校语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侧重两点总结语言学科教学意义强化的重要举措。高校语言学科教学环节,出现地域差异性特征其根本原因是文化属性的不同,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文化习惯均不同。未来教学工作中,教师亦应重视文化属性,以文化属性为宏观思考范围,避免因地域差异性影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立非.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高校语言智库建设与语言智库学科发展[J].山东外语教学,2021,42(1):12-21.
[2]王姗姗.高校外语教师语言评价素养构建:基于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外语教学中的测试与评价)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26-27.
[3]李荷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语言文化教学改革——以“现代汉语”和“写作”课为例[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21(6):44-46+95.
[4]申林,吴蔚.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文献保障实证研究——以湖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39(9):34-36+39.
作者简介:
刘媛媛(1987年-),女,汉族,四川广汉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