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体系路径研究

2021-04-14姚建杨志山李学东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姚建 杨志山 李学东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取得可喜成就,如何培养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已经成为当前环境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论文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特点和我国传统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出发,针对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规划与管理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分析表明,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应模块化设计,教学时不仅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还采用互动式教学以及对抗式案例教学等模式方法,以适应新时期对环境规划与管理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  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achieved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training a large number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innovative talents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nd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in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thods, combining with the demand of talents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the new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hould not only fully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but also adopt the mode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adversarial case teaching to realize the key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mode

【基金項目】本文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906700)的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0-0074-03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取得可喜成绩,环境保护领域捷报频传。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日益完善,自然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另一方面也体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成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缓解,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写入党章,构建了“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制定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颁布了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进行了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机构调整、实施了环保督察和污染防治攻坚行动计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等全新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需要大量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传统的以单向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环境保护管理的需要,实践中由于一些环保管理人员认识水平的不足、专业知识的欠缺,特别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系统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制约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3]。以综合性、交叉性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建设为抓手,构建和优化环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培养高水平的创新性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新时期环境科学类专业的迫切需要和使命担当。因此,研究建设新型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体系,已成为适应新时期环境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

1.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技术与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属,是环境科学与技术的高度凝练,集理论、政策和技术方法于一体,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可以为环境保护活动提供系统方案和顶层设计。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等学科知识结合的多学科、综合性交叉学科,重点在于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问题,涵盖内容广,应用性、实践性强,对环境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引领性和指导性的作用[4]。但由于该课程内容及实践带有“软科学”特点,研究和实践的难度较大,因此其发展不像技术学科那样引人注目,尚未引起大家的重视,目前尚未形成规范固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由于认识的局限,较长期以来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一直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课程教学体系。虽然已将环境规划与管理列入专业核心课,但教材建设、教师队伍的薄弱制约了该课程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注意了理论的宣讲而忽视了实践需要和理论的时间应用,导致学生机械学习和背诵理论知识,既没有理解相关理论的内涵,又缺乏实际的应用能力,难以适应环境保护技术和管理的工作需求。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逐步推进,社会对具有系统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应用技能的研究型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逐渐加大,从而导致具有“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实践性人才的严重不足,加剧了规划与管理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供需”矛盾,也给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管理造成制约。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人才需求,应尽快研究构建完善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系统地梳理整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进行全面的构建,从而形成针对我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体系。

2.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2.1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整合

(1)根据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学科综合性和内容广泛性特点,应针对学科基础、专业背景、教学学时、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需求的分析研判,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整合,既要学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知识,又要讲授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并将这些知识和方法应用于企事业单位和区域环境管理之中,还要注意与环境规划与管理同环境科学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和沟通,根据已经开设的环境学导论、环境监测、环境生态学、环境系统分析、环境经济学、污染控制工程的等专业核心课程,选取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的环境政策法规、环境规划方法、环境管理领域和对象等相关内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对具体管理对象进行案例教学,体现课程“博、新、实”的特点。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涉及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要求。要瞄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将新的环境分析评价方法、模拟预测方法、决策分析方法和信息收集处理方法等新的技术手段与环境规划管理的过程结合起来,并将这些全新的技术方法和前沿知识应用于环境规划管理教学和实例分析中。不仅丰富和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和水准,也能引领整个环境学科的与时俱进和良好发展。如环境预测除了常规的扩散模型外,还可以探讨回归模型、灰色预测、神经网络等新理论新方法,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3)为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环保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提升学生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能力,也要重视和加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5]。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中,除了对理论知识的归纳讲解外,应创造条件尽量考虑一定的实践教学内容,建立环境规划管理数据库、模型分析平台,开展环境分析计算、环境模拟预测、环境决策分析实验和相关计算机演示、操作,体现出课程的技能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对环境规划管理的系统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教学模式的创新

环境规划与管理与环境科学理论、环境技术方法及人类活动均有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它要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机械论思想,为环境保护活动提供顶层设计和系统解决方案,达到守正提升、高屋建瓴的效果。这一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具有环境学科知识和能力统领的功能和作用,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涉及面宽且综合性强,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保持高度的职业关注,随时注意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环境分析技术发展进展,有大局意识、政策分析和规划能力,同时熟悉我国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环境工程技术及应用,并与环保部门密切接触,积极参与地方环境保护管理实践,如生态创建、污染防治、项目审查、公众参与、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等活动。同时也要探索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教学模式的创新应从教学思路的改变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和沟通。环境规划与管理政策性也很强,单一的讲解会使课程讲授枯燥乏味,可根据知识方法的实际应用场景,采取师生共同参与和角色扮演、协商讨论总结等“情景”互动式教学。因此在课程内容讲授时,为强化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将一些管理案例、规划案例和数学模型放在相关理论知识及应用的讲解过程中,以相关对象、特定场景、问题导向等案例的形式来进行现场讲解,这样既可以使枯燥的理论和规范具体生动,又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对于相关案例和现实题材可以选择靠近生活及实践、应用性强、研究成熟的相关内容,如环境违法事件、生态建设经验、环境规划实际等作为重点,通过相关讨论,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强实践能力。

2.3对抗式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丰富而广泛,又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应改进单向信息传递和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克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系统讲述理论和政策知识的同时,引入一些针对性、实践性强的典型案例和实际经验总结,由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参与式学习。在案例教学逐步被大家认可和接受的基础上,我们推荐将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引入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程教学当中,让学生在熟悉理解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思考甚至激烈的争论,领悟和学习到相关技能,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切实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对抗式案例教学方法是以一般案例为基础,利用案例中相关方的矛盾和冲突,通过角色扮演和争论、协商,最后总结知识和环境事件处措施的创新方法[6]。这种方法是“情景”互动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延伸和应用,学生通过沉浸式参与和体验,在激烈的争辩和互动过程中提高认识和理解,从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对抗式案例教学方法形式新颖、学生参与度高、师生互动平凡、参与其中的人印象深刻,教学效果非同一般。该方法进行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先要事前阅读和分析案例材料,通过争辩、讨论、合作、教师总结后结束。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1)典型案例的选择,应选择来源于实际的典型真实案例,特别注意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及对抗性;(2)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和“对抗性辩论”,充分体现这种方法的对抗性、合作性、民主性和激励性;(3)结合相关案例对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进行总结评价,包括对抗式辩论中学生案件分析的思路是否合适、方法是否合理、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政策运用是否恰当、哪些方面的分析和意见更为准确合理等。

3.结语

本文从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可喜成绩和对环境保护高质量专门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了目前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反思传统教育模式弊端的基础上,基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总结归纳了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全面、新颖,体现“博、新、实”等特点,同时要兼顾专业课成之间的联系和交叉性。以案例分析强化实践和互动式教学分析方法在环境规划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开设实验课程来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的应用能力;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因地制宜,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法,同时引入“情景式”互动教学和 “对抗式”案例教学。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实现学生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为我国环境保护与管理输送高水平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敏娟.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完善路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0(2):35-41

[2]楊国丽,李润玲,代学民,浅析工程教育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43):10-11.

[3]程翔,孙德志,王毅力,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1):35-38.

[4]姚建主编.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

[5]周北海,李天昕,班晓娟,等.环境规划与管理实务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1(4):5-6.

[6]邓欢欢,葛利云.浅析“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9(7):197-198.

作者简介:

姚建(1966年-),男,汉族,重庆人,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规划与管理,侧重于环境政策、环境规划及风险管理构建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体系路径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