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问答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021-04-14胡建方陈桂香彭婷
胡建方 陈桂香 彭婷
【摘要】问答法这种古老的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活动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思政课教学更是如此。结合多年思政课教学实践,此文从什么是问答法、为什么要采用问答法、如何采用问答法等三个方面通过实例说明了问答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及重要作用。
【关键词】问答法 思政课 教学 运用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NJG-2020-1148;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研究》;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C075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1-0046-02
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问答法又称谈话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其积极思考,帮助其获取和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方法。问答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如何运用以适应思政课的教学需要?
一、为什么要采用问答法?
1.有助于更好地向学生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将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蕴含其中的精髓要义、思想风范,最为鲜明的是人民至上、崇高信仰、历史自觉、问题导向、斗争精神、天下情怀[1]等介绍给学生,使其入耳入心?问答法的巧妙使用!在讲授“社会形态更替”时,教师回顾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政党林立。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有过二、三百个政党。提问学生:为什么一开始人数很少、力量很小、没有多少社会影响的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了全中国的执政地位?诱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路,通过师生讨论、互动,得出了中国共产党是有远大理想、崇高信仰的党这一重要原因,从思想上认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现在,一直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初心使命。教师利用思政课堂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问答法这类启发式方式应该比平铺直述的讲授方式更为生动、也更容易在情感和思想上打动学生。
2.问答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及发展学生独立思维、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对于教师,通过谈话、问答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情况,从而提出一些补充问题来弥补他们的知识缺陷、开拓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此外,运用这种方法,还便于照顾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因此,问答法也是各个不同层次和各科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在具体教学实践时,无论是上课伊始为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是上课过程中为阐述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甚至在课堂教学结束前的教学内容小结,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所学知识,采用问答式教学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时,我没有直接对其四点内容进行介绍,而是设计了问答方式展开教学:群众观点的四点内容有什么内在的逻辑关系?听了老师的提问,同学们看着课件上展示的四点内容进行了认真思考。然而,回答问题时虽不乏可取之处,但大家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就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即找准切入点,并且语言表达随意性大,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反映出其思维缺乏严谨的逻辑性。这种情形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普遍。我认为,教师不仅教授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富有逻辑的表达。
3.符合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要求。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育原则,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又发展了启发的思想,表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学生学习。[2]启发式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哲学原理在教学上的具体化。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及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结构等都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根据,即学生学习的内因;而教学个环节中教师的讲解、引导及对学生施加的一切教育影响都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是学生学习的外因。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背离启发式教学原则。问答式教学法要求教师把发挥自己的教学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统一起来,通过设置一定数量、不同内容、难度各异、类型不同的问题,无论在上课开始时使用,还是教学过程中使用,亦或上课结束(课堂小结)时使用,都能有效、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积极、独立思考。
4.符合思政课课程教学的需要。大学阶段,思政课课程目标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而思政课的内容,体系十分庞大,容量非常之大,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需要讲解大量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这门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样,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能熟练使用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讲授法,为避免“满堂灌”,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还应该合理运用能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诱导学生独立思考的问答式教学法。
二、如何采用问答法?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上课之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全面安排问答内容,拟出问答提纲,对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提问做出相应的准备,并估计好问答的时间。
2.要注意以问激疑,诱导学生思考。课堂中老师提出的问题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判别性问题,其典型是“对不对”“是不是”;二是叙述性问题,其典型是“是什么”;三是述理性问题,其典型是“为什么”;四是扩散性问题,其典型是“除此之外还有何不同见解?“具有启发性的关键在于老师设计的问题要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活动。第三、四类问题显然更能启发学生思考。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内容明确,指向清晰,多提“述理性”“扩展性”等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量避免简单的“对不对”“是不是”一类的问题。在讲解认识论部分认识的本质这个知识点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而坚持从思想和感覺到物则是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同学们经过第一章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及其二者的本质区别,通过认识论部分的学习,又了解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本质的规定。因此,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3.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对课堂问题设计时既要注意问题的系统与难易,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因此,一方面问题难易要适当,要能引起全部同学的思考。在讲解列宁的物质概念时,我曾经设计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列宁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整个教师鸦雀无声,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回答这个问题,所有人都静静地看着我!课后反思:对于刚刚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概念知之不多的同学们来讲,这个问题难度太高!另一方面,系列问题,要区分难度阶梯。对不同难度的问题,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回答。对回答问题有困难者或错误者,教师要予以引导,帮助他分析问题的答案,不要简单地制止其发言,以免挫伤积极性。在讲解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及其表现形式这个知识点时,我介绍了原铁道部因春运期间客流大增,车票一票难求,因而上浮票价这个案例,请同学们分析其是否符合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及其表现形式?结果绝大多数同学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对这个情形,我没有简单地批评,而是提醒同学们价格涨跌引起供应或需求的变化才是价值规律在发挥调节作用,结合案例,请大家继续讨论春运期间票价上涨是否会导致铁路运力的增加或客流的减少?在同学们发言过程中老师要因势利导,诱导他们思考。经过同学们的思考、交流,最终形成了正确认识。经此,大家对于价值规律理论的认识程度大大加深,运用科学理论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也有了提高。
4.重视学生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应要求学生先认真思考,然后用自己的话回答,表达要简明扼要,语句要完整,声音要宏亮。人的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对比、抽象、概括和具体化这些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环节和方面。它们各自的功能怎样,用法如何,教师都要有意识地指导。例如对事物进行比较,它能促使学生深刻了解被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性等,是形成概念时必不可少的手段。有的教师经常用比较的方式讲课,是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种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讲解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后,老师可以设计问题: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两种剥削方法的异同?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思考,从而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和区别,进而得出同与异产生的原因。这个过程,对于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形成这一思维技巧会产生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坤明.《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N].人民日报,2020年8月13日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第2版 第233页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2020年12月22日
作者简介:
胡建方(1969年-),男,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