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如何讲好故事
2021-04-13张薇
张薇
摘要:新闻要具备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结果,但是要写出来的内容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满足读者的喜好和需求,还需要更多东西。一些记者在采访之前,就已形成了自己的思路,把报道的角度固定了,这就等于放弃在采访中寻找更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本文试图让记者学会如何在现场去寻找有神、有形、有感的内容,并把这些有“生命力”的内容融入到稿件当中,构思写成精彩的故事,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亲眼所见,使文章可感性更强。
关键词:故事框架 观察者 神秘感
如何让写出来的新闻吸引读者的眼球呢?作者应该学会如何去给读者讲故事、并且讲得生动有趣。用讲故事的语言写出来的新闻报道,才不会觉得内容干巴巴的、毫无生气。
把新闻写作与讲故事联系在一起,除了作者要提前构思好新闻稿件的框架外,还应该学会筛选有趣的素材和打造能抓住读者阅读兴趣的导语,即新闻开头。
一、构思框架:学会深挖表象背后的东西
在新闻写作中,常常发现一个线索,就是简单地写条消息,报道事件显而易见的内容本身或者结果。这样的写作方式较为常见,比如法庭审判、行业变化、突发事件等。
长时间这样的模式化写作,会让作者思路变窄。学会把真实的新闻写成故事,必须要懂得精心构思故事的框架,比如故事发生的因果关系、甚至辐射影响是什么,应该确定的报道主题是什么,选择的报道范围有哪些……
不要仅仅局限在报道结果上,其实很多事件背后,有更加精彩的内容。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分析并挖掘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2008年8月,贵州省贵阳市审理的一起开发商在省级森林公园内占用林地修建别墅、大搞“福海生态园”项目一案。一审宣判后,很多媒体都对案件的審理及判决结果进行了报道。同年9月底,案件进行了二审宣判,多家媒体也仅仅是对案件认定的事实和判决结果再次进行宣传报道。
当时,这个案件是贵阳市“拿起法律武器保卫青山”的典型案件,引来众多媒体聚焦和读者的关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案件一审、二审宣判后,很多读者也打电话来报社询问:被告罗某某(涉案公司董事长)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从知名“富豪”成为阶下囚,“福海生态园案”的来龙去脉如何……
于是,我们就开始构思,把这个案件作为一个起因,深挖这起环保案件背后的故事,把罗某某其人和“福海生态园案”始末弄清楚,展现更多精彩的事实在读者面前。
稿件思路框架搭设起来后,多名记者便沿着罗某某的经营生涯,分别在遵义、珠海、北京、天津、贵阳等地深入采访。
笔者前往的是罗某某的发迹之地珠海采访,来到位于拱北口岸的“福海大酒店”,还有“福海颐乐园”别墅区等地方,均和罗某某有关联。发现罗在珠海不仅逃赖债务、官司缠身,而且发现罗旗下的一些产业已相继被拍卖或被查封。
通过再现与人物息息相关的关键地点的场景,笔者当天晚上就在酒店将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记录下来。这样写出来的内容,才能让读者也有亲眼所见的感觉。
2008年10月8日,一条按照采访地点顺序写出的图文并茂的新闻——《贵阳有法网 犯罪必严惩——罗某某其人及“福海生态园案”》在一版见报。小标题分为四个部分,一、在遵义:不光彩的发家史。二、在珠海:官司缠身。三、在北京:到处行骗;在天津:关押看守所10个月。四、在贵阳:终因“福海生态园”而坐牢。
当时,笔者还再次来到“福海生态园案”的案发地——省林科院树木园内,将看到的毁林场景记录下来,还采访了周边居民的感受,将所采写内容融入到新闻稿件最后,并附小标题《毁林惨景让人痛心》。最终,这个案件系列报道获得了相关新闻奖。
可以说,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将老百姓关注的热点新闻,做成深度报道。就是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对事实再作出进一步解决,阐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再对事件发展趋势作出准确预测的报道。这样的新闻报道,完整性更强,让读者有一饱眼福之感。
笔者曾在2011年初发表的一篇头条调查类新闻——《你的年终奖,今年涨不涨》,2010年物价涨幅较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年末的年终奖是否“涨”,成了当时员工们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记者调查了一些国有企业、独资企业甚至行政单位“年终奖”情况以及一些低收入者的现状和对年终奖的“盼望”。如果文章就写到此,仅为现状报道。后来,记者又采访了大学教授以及部分业内人士,再谈发放“年终奖”或者“慰问金”对员工的重要意义、是实现双赢的手段等。这样,这篇新闻稿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链。
二、筛选素材:学会做细致入微的观察者
新闻故事的框架搭设好后,就要对新闻事件本身做全方面采访,收集新闻素材。采访中,切记不能停留在现状采访,也要了解事件、人物的过去和未来发展,这样故事会有延展性。然后再对采访到的众多新闻元素,进行筛选取舍。一般来说,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对未来的展望是用于结尾的最佳选择。
要选择出精彩的采访素材用于文章中,必须要学会做一个细致入微的观察者。特别是注意观察报道对象的具体动作、语言或者事件发生的周边环境、氛围等,这样会让新闻人物、事件“活”起来,切记不要干巴巴地叙述。
在做贵州省、贵阳市重大道路项目建设系列采访时,其中一个栏目是“一线建设者风采”。如何将每个建设者写得与众不同、各有特色,每次除和项目上的负责人聊天,让他们推荐人物外,采访前也会全面思考——这一次该选择什么人物、从什么角度来写?
一次采访观潭大道桥梁建设者张雪松,在现场和张雪松交流,了解建设进度、难点等情况外,整个采访过程,都在不断观察受访者的动作、语言、还有全身装备……正想着这个人物哪里是采写重点、亮点时,他身上背的一个黑色挎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和思考:怎么会背这么一个大挎包在工地上走来走去,也不嫌麻烦。估计这个包有点特殊。
于是,便问了一句:这包里装了什么?张雪松便一一道出来,有图纸、笔记本、作标记的红色油漆、尺子、雨伞等。原来这是张雪松每天巡查工地的“百宝箱”。记者又将包拿到手中掂量一下,估算5斤重。再仔细看看张雪松的穿着,一双磨损得很旧的劳保鞋、全是泥的裤脚……
在现场,将所看到的这些细节迅速用笔记录下来。回到电脑桌前,拿出采访本,将每个采访到的内容、特别是细节做好分类,哪些属于人物典型报道、哪些是项目建设难点和亮点、哪些是项目建设进度。后来,采写了两条新闻,一条是项目建设进度和建设亮点,而另一条人物通讯,标题就是《一个挎包装满了责任》,记录了张雪松从早上7点半开始在工地巡查的故事,让人物报道变得生动起来。
一定要记住,除大量做记录外,还要注意能够及时回忆起一些重要的细节,并立即做好标记。
曾在法院旁听并采访“世纪中天公司原董事长涉嫌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的案件。笔者听审时选择了在靠前的位置,便于看清法庭审判时被告等关键人物的表情、听清整个庭审中各个环节的内容。采访本随时打开,尽量让自己的手、眼、耳一刻也不停地“工作”。
在案件庭审采访中,笔者查看了侦查卷的页数:204页。密密麻麻的指控内容,必须从中选取新闻报道所需要的。这时,就迅速思考可以按照案件发生的经过来构思稿件:被告如何成功收购中天、随后怎么操纵股票交易价格、怎么使用虚假信息刺激股价。按照这个框架,对所有听到的庭审内容进行取舍,将贴近报道主题的内容保留下来。
整个庭审过程,最精彩的就是法庭辩论阶段。在这个阶段,把辩控双方的激烈辩词全部记录下来,成为文章精彩的结尾。最终,一条题目为《幕后黑手狂炒“世纪中天”——世纪中天公司原董事长涉嫌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昨受审》,此稿件被安排在报纸倒头条,获得报社甲等好稿。
到现场采访,能捕捉到更多具有新闻价值的细节。再现现场的事和人的动态场景,深入认识新闻事件的原因、结果、意义等。在选择时,就能很快选择出最能衬托新闻事实、最能烘托现场气氛的典型场景。
曾看过一篇名为《生命大营救》的新闻报道,新闻发生的背景是汶川大地震。记者深入一线,将一个个鲜活的营救场景和人物活动,通过自己所闻、所见、所听记录出来,串成了一个个让人痛心却又感人的故事。整篇文章细节描写随处可见:“在黄烧腊夜啤烧烤店,23块鸡肉已经变臭,没喝完的啤酒瓶倒在地上,不难想象,主人逃离时是何等驚慌失措。”“一条黄色的小狗,一动不动地蹲在一块预制板下,记者俯身探头去望,狗轻轻地对着记者叫出声,随后,记者听见小狗的下方传来一位老太婆微弱的‘救命声!”
其中一段小标题,直接使用形象的细节描述:《10多个战士往返4公里才能抬出一个伤者》,让人很直观地感受救援工作的极其艰难。这篇报道至今仍有一些内容深刻在自己脑海中,回忆起这些细节,会不时让内心“痛”一下。
三、写好导语:设置悬念抓住读者眼球
要吸引读者有读下去的兴趣,往往开头的导语至关重要。进行新闻写作时,要学会如何在众多新闻元素中提炼精彩的内容,比如形象的数据、有趣的细节、独特的场景……
这是非常考验写作者是否能有工匠般的精神,去慢慢精雕细刻一段百字左右的开头,构思一段让人感兴趣的导语,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去寻求想知道的答案。
在一次参加贵阳公交云卡又添新功能的新闻发布会,会场上的场景无新闻价值,仅有发布的内容、手机上下载的APP刷脸新功能值得关注。为了丰富新闻内容,了解5G时代还会给贵阳市民带来哪些实惠。发布会开始之前,笔者便利用短暂的时间采访了研发此项新功能的公司负责人和一位相关领域的专家,他们详细地解读了智慧城市发展给市民带来的便利、贵阳发展‘5G+人工智能技术的趋势等。
新闻发布会开始后,大脑就在不停地思考,总感觉稿件内容还缺什么。突然一想:没有场景应用。于是,会议结束,便开车赶到了可以实现“刷脸乘车”的贵阳北站BRT公交站台。此时,站台上已经摆放了“刷脸乘车”的宣传展板,工作人员正在给乘客解答如何安装APP、设置新功能等。
这时,一位乘客已设置成功,准备试用“刷脸乘车”功能乘坐BRT公交车。我等候在闸机口,看着她过来,心理默数:1、2,她顺利“刷脸”支付2元钱车费,通过闸机口乘车。我又对这位乘客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回到电脑桌前准备写稿子,再次思考,这个消息该如何写开头呢?是用今天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什么内容,还是引用两位负责人的一段话。忽然间,想到了那位女士刷脸乘车的瞬间:只用两秒。
灵感一来,迅速敲打键盘,一条主标题为《两秒,市民刷脸乘车》的消息完成。开头是这样的:4月23日下午,市民张艳在贵阳北站BRT公交一号站台,通过“刷脸”支付2元,两秒顺利通过闸机乘坐BRT公交车。这意味着贵阳公交云卡基于5G和人工智能技术新增的“刷脸乘车”功能上线,贵阳公交“刷脸乘车”变为现实。
稿件通过新闻网、报纸等媒体发表后,反响很好,阅读量也很高。后来,这条控制在800字以内的消息,成功获得“贵州省新闻二等奖”。
案件报道更需要制造有悬念的开头。以前曾经参与报道的一起案件,当时一个犯罪团伙让父母们总很担心自己孩子上学的安全。后来,犯罪团伙被警方打掉。受过侵害的学生的父母们和周边居民,都拍手称快。
为了让这个影响较大的案件报道得更加精彩,除采访警方外,笔者和同事还分别采访了辖区的一些家长、学生。完成多方采访、收集到足够的素材。最终,这条标题为《全歼“极度帮”》的通讯稿件,开头内容采用了一个学生和一个家长的话:“同学们上学都放心多了。”“这个团伙被抓了,心里一下子踏实多了。”紧接着是“‘极度帮究竟是怎样一个犯罪团伙?他们在辖区到底是怎样为非作歹?警方又是怎样将他们抓获的?请看——”
这个制造了悬念的开头,对读者具有一定吸引力。
在2011年旁听的一起故意杀人案中,案情涉及“小三杀正室”。如何将这起当时社会影响较大、跌宕起伏的案件写得更精彩、更吸引读者。笔者构思了很长时间,最终采用了一个情节作为“核心提示”开头:当听到情人带着老婆、家人去海南旅游,而不是自己的时候,28岁的唐某崩溃了。为了得到痴爱的情人,她决定实施自己预谋许久的杀人计划……而被老公情人杀死的钟红(化名),一直认为自己是被‘抢劫了,她到死也不知道,是丈夫的不忠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一个整版的稿件,分为三部分:案件回放、庭审直击、案外阅读。内容一环扣一环。一些庭审现场的细节也用于小标题当中,比如“二次鞠躬、一次下跪”。当时,这个案件报道占用了整个版面,关注度和阅读量都很高。一些身边朋友还纷纷打电话来询问案件详细情况。
还曾读过一篇真相调查类新闻,内容写的是“神童之死”。这篇文章构思的开头仅有三句话,50字左右:当谢凤娥为女儿覃瑶作的《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写到第22篇、还只写到14岁时,她的讲述对象已经再也看不到了。
这样的开头,给读者制造了悬念:为什么女儿再也看不到了,她去哪里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带着诸多疑问,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文章最后,记者还附上了《记者手记:不忍说出的“真相”》,让读者更进一步了解,记者采访时遇到的种种情况和内心感受,这些都是正文中所没有的内容。就样的新闻报道,是成功的。
总的来说,记者可以在采访现场,快速地组织好自己的思路,抓住非常重要的东西或当时能打动自己的内容、场景。在记录过程中,用红笔在记录得杂乱的文字中,将重点划上波浪线,并标注其所适用的主题内容。有时候精彩的文字或者片段、对话,就这样不经意地被记录下来,直接用于导语。
(作者单位:贵阳日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