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与路径

2021-04-13陈欣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生受众

陈欣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时俱进,传播介质的改变,导致新闻生产传播方式与形态都发生改变。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在大时代背景下进行深度融合?哪些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升级?本文就电视民生新闻谈谈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的发展与路径。

关键词:媒体融合互联网思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这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1]。当这种大众情怀需要引起大众共情时,诞生了民生新闻。

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民生新闻何去何从

电视民生新闻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一档电视节目《点点工作室》开始了民生新闻的萌芽。2002年,江苏城市电视台推出的一档民生类节目《南京零距离》,刷新了观众的认知。本应该西装革履、正襟危坐的播音员,换成了一个不仅是光头,并且毫无播音腔的“路人”形象的主持人,颠覆性的新闻播报形式,让民生新闻一跃而至收视率榜首。

以贵阳地区为例,2004年,贵阳电视台开设了一档《直播贵阳》民生新闻节目,60分钟内集纳了一天内在贵阳发生的大小事。两年后,贵州广播电视台继而开设了一档名为《百姓关注》的民生新闻节目,半年后《百姓关注》的收视率稳居榜首,2006年时,市网收视率达30%左右,占有率近50%。也就是说,当时有一半的贵阳人每晚六点半,都在收看《百姓关注》。可以说,培养了一批稳定的收视群体,甚至改变了他们生活习惯,就连发生突发新闻时,百姓率先拨打的不是报警电话而是《百姓关注》的热线。

时代从不会停止发展的脚步,没有一种传播方式会一层不变。2006年,还在使用诺基亚手机的“电视民生新闻记者”,根本想不到五年后,智能手机的诞生改变了传播业态。然而在2009年,当民生新闻还傲立收视榜榜首的时候,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悄然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微博让传播媒介从电视端逐渐转移到PC端,开启了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

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四大门户网站的微博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仅一年后,2011年1月,腾讯公司推出了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并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一场由科技引领的变革时代向社会大众开启了大门。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电视观众转移到了互联网中,传播媒介的改变,让原来独占鳌头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收视率一路下滑。新媒体的崛起,迭代的时间太短、速度太快,让传统媒体人措手不及。

二、时代的发展,科技倒逼传统媒体深度融合

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99.3%。[2]传播媒介的更替,使原有的线性传播变成了移动传播,而移动传播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生成的数字文化更是将人类推进了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容量不断扩充、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传播方式不断碎片化,让新闻受众从电视端逐渐转移到了移动端,从原有被动的单一信息来源,变成了主动的多元化个性选择。各大传媒巨头、资本纷纷嗅到了新业态带来的巨大能量,各自成立了IP客户端抢占市场,从今日头条到一点咨询,再到抖音短视频网站,无一不是传媒领域各路高手的角逐场。而个性化的平台成就了自媒体和信息创作者,传媒产业链也转向了互联网领域。爆炸的信息量挤占了受众们的时间,也对新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采集传播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时代发展的需求,当下的民生新闻需要注入更新的理念、传播更快的速度、运用更智能的科技。相比传统媒体传播方式,新媒体传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传播时间由长变短

传统的传播过程较为复杂,一篇新闻稿要经过策划、写稿、编辑、上传、播出等程序,加之摄像机等设备的使用,又必须要求专业人士来完成。相比现在,传统的采写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的需求,移动端写作和编辑方式的简化,让新闻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手机编辑程序推陈出新、拍摄手段更加简单、画面画质更加优化,科技的发展助推新闻移动端不断优化和进步。

(二)从线性传播到网络传播

從单一的电视媒介转变成网络媒介后,受众不仅能够自由选择观看时间,更能自由选择关注的内容,受众对于新闻时效性、内容创新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视觉上受众通过电视台了解新闻资讯,关于民生新闻类,只能通过当地电视台进行观看。如今,新闻转向移动端后,受众可以随时收听收看感兴趣的新闻。当下的民生新闻,打破了原有的地域格局和传播速度,已然传播得更远更宽更快。

(三)从电视思维到互联网思维

在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采编思路基础上,需要有“互联网+”的新概念。这是需要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维,从思路、采集、到传播的一次彻底的生产流程的革新。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虽面临挑战,但仍有其优势,具有较强的公信力,有着大量的人力资源和优质资源。做好深度融合,才能化危为机。

三、加快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民生类主流媒体

当下,整个传播环境、传媒业态、媒介生态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笔者认为:积极打造新型民生类主流媒体,势在必行。

(一)以人民为中心,做强新时代下的民生新闻

在互联网和全媒体传播语境下,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与离散性特征,使得多元价值信息、各种社会思潮涌现碰撞,人们思想活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日趋增强。这就更加需要加强主流媒体发声,加强正能量传播、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舆论引导作用。同时,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人民的利益、诉求发声,正面引导群众舆论往积极向上方面思考、往站在整个社会大局发展的角度去思考。[3]

(二)加强社会化传播,建立社群意识的新网络平台

互联网赋予了每一个使用者选择的权利,在众多平台、客户端等传播渠道间的博弈尤为激烈。反连接是用户的新赋权,用户可以选择看与不看,相比以前狂轰滥炸的传播方式,用户买不买你的账,取决于你提供的服务是否是他所需。[4]因此,用户思维、社区集群等方式尤为重要。传统民生新闻节目,的确积累了一批固定用户,如何将现有用户服务好,并吸引更多的用户?建立社群机制、加强用户交流以及提供用户所需信息是关键。社群机制通俗点说就是建立群,建立起不同的社群,就能给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并与之建立起朋友亲人般的关系。根据不同社群的需求,可以提供更多的线下交流、定制信息推送等服务,通过精准化信息推送、个性化服务机制,以一个社群为基准,可以孵化出各种各样的社群来。

(三)加强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传播介质的改变,让内容接受终端更加丰富,“UGC”的生产方式让产品竞争更加白热化,传播中“PUGC”重要性就尤为凸显。短视频时代让受众可以快速吸取信息,将原有几分钟的新闻缩短为几十秒的短视频,原有发散性传播方式转变为重点式传播方式,这就需要传播者必须提高新闻讲述的能力。在电视民生新闻领域,不论是公众号还是短视频,就是将原有的信息提炼重点并进行分割再造的过程。要求新闻内容供给者,在创新性、分众性、时效性上,加大研发和执行力度,加速内容生产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内容上下苦功夫、下硬功夫,才能在市场竞争上突围。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深改才能深融,加快体制改革进程,已经成为当下必行之策。早在2000年左右,全国各大电视台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创新的激励机制、独特的管理模式,推动了各大电视台的发展,也将电视领域推向了丰盛时期,当时电视民生新闻也乘着这趟列车节节攀升。如今,以前的管理体制早已不适应当下科技引领的革命之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已是必然。

1、建立中央厨房机制,打通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所有环节,让一线的记者在采访的同时,就能将新闻及时传送到后台,然后立刻在各平台分发。缩短新闻采写、校审、播发的时间,增加新闻的时效性。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让新闻人更加专业全面,突破原有惯性思维,成为集采、编、发一体思维的全能型人才。

2、加大鼓励创新、创优机制。让更多的人才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才能够创造出更多好作品。只有良好的激励机制,才能激发创作者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主动作为、主动创新,主动突破,找到新时代下民生新闻的突破口和发展方向。加强团队意识,发挥集体力量,以团队作业、通力合作的方式,将原有的新闻做深、做大、做广。

3、加强互动沟通环节。在传播业态发生改变时,传统媒体的沟通方式也需要转变,新媒体的优势在于与受众沟通、互动密切,而传统媒体缺乏沟通机制和渠道,与受众缺乏互动。新媒体平台中,受众随时沟通和参与的机制,让受众有强烈的参与感和价值实现感,增强了用户黏度。

4、孵化更多的精品子品牌。打造本土品牌和ID,是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突破途径之一,民生新闻有着一定的受众基础,新闻覆盖面比较全面,需要进行受众细分,针对不同的用户建立不同社群,传播不同内容。例如:《百姓关注》在原有大品牌下,推出了《百姓就业》《零度时评》等优质子品牌,针对不同需求的受众传播不同内容。同时,不间断地推出《百姓水果节》《全民健身》等地面活动,增加了观众互动性的同时,也打造了一些子品牌。当然,在策划和制作上、内容的提炼上需要不断改进创新,让这些子品牌从产品变为精品。

5、民生新闻向主流化新闻转变。电视民生新闻从画面质感、到内容更加的“接地气”,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受众的文化水平和价值品位的提高,人们对于新闻质量要求日益增高,对于公共新闻有着更大的市场,受众更加关心时代发展的主流要素、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信息等更能吸引受众,受众对于追求美好生活、和谐社会的需求更加强烈。因此,在电视民生新闻中,应该加入更多关于美好生活向往、幸福生活的追求等内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6、改革内部组织架构,只有深改才能深融。现有电视台的管理组织模式,属于二十年前的机制,需要对管理、制度、人员进行进一步改革,借鉴市场上优秀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奖励机制、人才引进机制等,将市场营销、网络传播、大数据重点推送等方式进行试点。建立核心業务研发团队、新媒体运营团队等,充分调动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创新、主动作为、发挥每一个人的最大能量。

7、加强技术引领,利用新科技带动产业发展。未来媒体是一种对传统传播思维方式的颠覆和变革,随着人工智能和智慧媒体的嵌入,让大数据智能推送成为传播必备途径;虚拟场景的普及,让演播室和现场交互更加紧密;物联网的应用,让用户和产品的距离一再缩短;区块链技术的使用让视频的储存量无限放大。如果说科技颠覆了传统媒体,不如说是推动了媒体的改革,让传统媒体有一次蜕变的机会。

总之,民生新闻的变革之路艰难而险阻,只有践行深改才能做到深融,需要每个民生新闻人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自我革命,从机制、流程、分配等多种方式进行深度改变,运用好人才机制,加强创新理念,用好奖惩机制,激发所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新时代的新媒体浪潮下突出重围,找到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

注 释:

[1]百度百科[OL].https://baike.baidu.com/item/民生新闻/2149489?fr=aladdin.

[2]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OL].

[3]曾祥敏,程素琴,丰瑞.全媒体语境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有效途径[N].光明日报,2020-11-27(11).

[4]谭天.做媒体融合要先做好功课[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0(4):17.

(作者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民生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改革开放美好民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融媒体生态下广播与受众共赢发展的路径思考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7“国家账本”里的“民生账”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自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聚合”与“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