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对痛风的诊疗启示

2021-04-13杨小又张丽萍李涛李兆福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1年1期
关键词:健脾痛风启示

杨小又 张丽萍 李涛 李兆福

【摘 要】 病机十九条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提示了脾脏与水饮、湿邪之间的病理关系。痛风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与湿邪密切相关。痛风发病之内因源于脾胃失调,尿酸浊代谢不畅,调理脾胃有助于从根本上控制致病因素。治疗上应注意饮食有节,未病先防;抓住主线,健脾祛湿;若余邪未清,应调脾善后。

【关键词】 痛风;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健脾;顾护脾胃;启示

痛风是与嘌呤、尿酸代谢相关,尿酸盐沉积导致的关节炎症性疾病,也常伴随血糖、血脂等代谢紊乱[1],与脾运化失司,湿浊阻滞产生的病理变化相契合。目前我国痛风患病率为0.03%~10.47%,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发病率差异较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科学、积极防治痛风,降低发病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是当前痛风治疗的主要方向。痛风属中医学“痹证”“白虎历节”范畴。中医药在防治痛风方面独具特色,从脾胃论治便是特色之一。本文基于“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一理论,探讨痛风之病因病机,揭示痛风、湿邪、脾胃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治疗启示,为从脾胃论治痛风提供借鉴。

1 理论阐述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来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是病机十九条之一,提示与湿邪相关的水湿停滞、胀满水肿一类的疾病可责之于脾脏。《素问·本病论篇》曰:“太阴不迁正,即云雨失令,万物枯焦,当生不发。民病手足肢节肿满,大腹水肿,填臆不食,飧泄胁满,四肢不举。”指出太阴脾土失运,湿邪不化内停,与关节肿胀、四肢不用有关。湿有内湿与外湿之分,脾胃受损是内湿的主要来源,脾脏对外湿具有易感性。《素问·经脉别论篇》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从脾的生理功能来说,脾主运化,是饮食水谷代谢的主要场所,脾运化失司,则水饮无法正常代谢输布,聚而为湿、为痰,阻滞气血运行。《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太阴司天,湿气下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从脾的生理特性来说,脾在五行属土,通于夏气,湿为夏之主气,外湿易损伤脾脏,故脾喜燥而恶湿。同时,五脏六腑是一个统一整体,《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慎斋遗书》曰:“脾病则四肢不能为用,当养胃气。”脾脏与胃腑互为表里,在生理病理方面息息相关。脾病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对于水饮代谢失调,临床常脾胃同治。痛风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关节肿痛是其主要症状之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强调“湿、肿”与脾胃失调密切相关。脾胃是参与机体代谢的重要脏器,脾胃运化失司,则尿酸湿浊内阻,蕴而化热,导致关节肿痛急性发作;浊邪内阻,为痰为瘀,又可导致痛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病久伤及肾脏,还可出现水肿等症状。其病理特征与“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理论相契合,为从脾胃论治痛风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2 痛风之病因病机

《说文解字》云:“痹,湿病也。”认为痹病与湿邪密切相关。痛风是临床常见痹病,其发生、发展亦离不开湿邪。《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运行,气机不畅加之湿热相合,经脉痹阻不通,则易导致关节肿胀疼痛。《景岳全书·脚气》云:“痛风,外是阴寒水湿之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走注足胫,而日渐肿痛。”指出外湿侵袭,饮食伤脾,湿浊内蕴郁久化热,湿热毒邪流注四肢关节是导致痛风关节肿痛的重要原因。《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素问·痹论篇》记载:“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提示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失调,正气不足,从而易感受外邪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国医大师路志正[3]认为,外感风寒湿邪仅仅是痛风的一个诱因,而饮食将息失宜致脾胃损伤,正气不足才是发病的本源。仝小林[4]认为,尿酸代谢紊乱,滋生尿酸浊毒属于膏浊病的范畴,平素过食膏粱厚味致脾胃虚损,脾土壅滞,不化精微,致使膏浊滋生发为本病。湿性黏滞,日久凝为湿毒痰结,结于皮肤、关节、肾脏,则见慢性期痛风石多发,关节炎反复发作。症候研究显示,湿热蕴结、痰浊阻滞、瘀热阻滞、肝肾阴虚、脾虚湿阻是痛风较为常见的5个证型[5],其中湿、痰浊、脾虚占比较多。综上,痛风与湿、脾胃密切相关,脾胃失调、湿浊内阻是痛风发病的关键。故临证应重视脾胃对痛风患者的影响,既注重健运脾胃,祛除湿浊,亦重视饮食调养护脾,维护机体内环境协调。

3 顾护脾胃对痛风的意义

《灵枢·本神论》云:“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李杲《脾胃论》提出“治脾胃以安五脏”的观点。强调人体脏腑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调理脾胃对全身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有重要意义。痛风发病之内因源于脾胃失调,尿酸浊代谢不畅,沉积日久亦会导致肝、肾功能受损,发展为痛风性肾病及其他并发症。故调理脾胃有助于从根本上控制致病因素,减少其他脏腑受损的几率。脾胃为后天气血生化的源泉,气血精微的畅达运行需依赖脾胃气机升降的正常运转。脾胃受损,一则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易形成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二则气血精微无以输布全身脏腑,加之痛风缠绵反复,正气亏虚,藩篱失固,更易感外邪而致病。因此,扶脾即是益气,脾健则五脏皆安,正气充沛,贼邪难犯。此外,痛风患者常服用抗炎镇痛、降尿酸等药物,不少患者甚至自服含有激素成分药,长此以往对脾胃造成了负担,常出现胃痛时作、纳差等症状,此时顾护脾胃,可改善脾胃状态,为疾病的长期治疗打下坚实基础。

4 治疗启示

4.1 饮食有节,未病先防 《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指最佳的治疗即是在人体尚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时,就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发病密切相关[1],嗜食肥甘厚味,脾胃受损,尿酸代谢障碍是痛风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对痛风的防治过程中,提倡饮食有节、顾护脾胃,减少外源性嘌呤的摄入意义重大。李中宇[6]結合本病的发病特点,尤为重视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防治,建议调摄饮食、起居有节、控制体质量以未病先防,防病于先;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除了低嘌呤饮食,还需调理脾胃、肝肾等,以达欲病救萌,防其未发的目的。脾胃是升降之枢,脾胃一调则气血皆调,机体水饮代谢畅达,则尿酸湿浊亦可正常排出体外。

4.2 抓住主线,健脾祛湿 李中梓《医宗必读·本草微要》言:“脾胃健于传输,新谷善进,宿谷善消,土旺自能胜湿,痰水易化,急满易解。”基于痛风脾胃失调,湿浊内阻之基本病机,临证需抓住脾胃—湿阻—痛风这条主线,以健脾祛湿为治法。《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临证可选苍术、白术、薏苡仁等燥湿健脾;配伍茯苓、蚕砂、白豆蔻之属健脾祛湿;土茯苓、绵萆薢、威灵仙等除湿通络;脾气虚甚者,可加黄芪、党参益气健脾;脾阳虚者,可用附子、桂枝温阳散寒。研究显示,健脾祛湿药的运用对改善痛风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尿酸、保护肾功能有显著疗效[7-9],在痛风缓解期及慢性期尤为显著。贺明玉等[10]基于数据挖掘显示,健脾利湿药可减轻痛风患者的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与清热解毒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配伍,还可以降低血尿酸、提高机体抗氧化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炎症反应状态。

4.3 余邪未清,调脾善后 瘥后防复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调理脾胃是不少医家进行瘥后调摄的主要方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重视顾护脾胃以防疾病复发,如瘥后渴欲饮水,只能稍稍饮之以和胃气;病愈初期亦不可暴饮暴食,避免食复;当余热未清,胃气不和时,以人参、麦冬、粳米、甘草清养益胃生津等。痛风复发率高,急性期缓解之后,若不规律降尿酸,饮食起居稍有不慎,关节炎症极易再发。湿浊黏腻难以祛除,稽留日久为痰为瘀,迁延不愈过渡到慢性期,甚至发展为痛风性肾病等,治疗更加困难。《慎斋遗书》云:“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久已,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补肾不若补脾,此之谓也,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甚众。”路志正[3]认为,脾胃失调是慢性痛风反复不愈的关键,患者处于急性肿痛已消,然邪气流连伤正的阶段,在此时顾护脾胃,从本论治,可有效改善患者后遗症状。若痛风日久不愈,尿酸盐晶体沉积于肾脏易导致痛风性肾病,常出现少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患者病情多虚实夹杂,单纯治肾难以取得良好疗效。脾胃是气血津液代谢之枢,调理脾胃既可排浊泻邪,缓解肾脏压力,亦能培补肾脏先天之精,补益正气,在痛风后期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5 小 结

病机十九条对历代医家认识和诊治疾病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为临床多学科疑难杂症的治疗提供理论借鉴。然学习经典,既要有所传承,又要不拘于古。痛风病情复杂,人体均有体质差异,单以“湿”难以概括其所有病理因素。而“诸湿肿满”也不仅仅与脾有关,完全从脾胃论治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及临床实践可知,风、热、毒、瘀、痰皆可能成为痛风的致病因素,本病与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也具有相关性。因此,在以脾胃为主线的治疗基础上,还需灵活配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通络、行气止痛、调理肝肾之法,方可体现辨证论治的精髓,取得满意疗效。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痛风、湿、脾胃三者密切相关,脾胃失调、湿浊内阻是痛风的重要病机之一,从脾胃论治痛风有丰富的理论依据,顾护脾胃对痛风患者意义重大,可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6):410-413.

[2] 杨丽华,刘晓丽,蒋雅琼,等.我国痛风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J].医学研究杂志,2019,48(12):4-6,10.

[3] 韩曼,姜泉,唐晓颇,等.路志正调理脾胃治疗慢性痛风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51(5):4-6.

[4] 仝小林,刘文科.论膏浊病[J].中医杂志,2011,52(10):816-818.

[5] 张文华.痛风证候规范化的德尔菲法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6] 刘佳,李中宇.李中宇教授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防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6):120-122.

[7] 王英杰,丘文静,温天燕.通痹祛湿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120例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2):26-29.

[8] 郑江霞,张细凤,刘炬.健脾泄浊汤干预痛风性关节炎及并发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26):47-50.

[9] 杨会军,彭江云,李兆福,等.健脾渗湿方对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防治作用的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2):19-22.

[10] 贺明玉,刘健,韩馨悦,等.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免疫指标的变化及中医药干预的数据挖掘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10):9-13.

收稿日期:2020-09-27;修回日期:2020-11-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60868);云南省“万人计划”名医专项(云卫人发〔2019〕1号);云南省高校中医风湿免疫疾病重点实验室(云教发〔2018〕135号);云南省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領军人次)培养项目

作者单位:1.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通信作者:李兆福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光华街120 号,lzf0817@126.com

猜你喜欢

健脾痛风启示
治痛风不能“见好就收”
治痛风不能“见好就收”
健脾中成药 应该怎么选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精神压力大可诱发痛风
脾虚可用三芽茶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健脾和胃降逆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33例
健脾燥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