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庙图式舞谱为中心分析清代祭孔乐舞制度

2021-04-13黄攀

参花(上) 2021年4期
关键词:舞蹈文化

摘要:清代祭孔乐舞,是历朝历代存留史实资料最为丰富的。本文以清代祭孔乐舞制度为中心,以文庙图式舞谱为中心,开展清代祭孔乐舞制度内容的研究和讨论,结合笔者多年相关领域的研究经验,结合文庙舞谱发展和历史,对舞容的描述以及相关舞蹈位置的研究,进行综合性的阐述和探索。

关键词:祭孔乐舞 舞蹈形式 舞蹈文化

一、引言

祭孔舞蹈,是祭奠孔子等文庙仪式的重要互动内容,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典范,也是我国孔子文化传承的核心形式之一。近年来,祭孔舞蹈引起人们重视,文化界学者展开热烈讨论,引发一系列的猜想和探索,这一内容得以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同时具有现代意义。

二、文庙图式舞谱的历史和发展

孔子,是我国教育界的开山鼻祖,其为后世带来的影響和意义不可估量,甚至已经影响了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发展。而人们对于孔子的祭拜,一方面表达出了对孔子卓越贡献的尊重之心,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了对孔子所做贡献的感激之情,同时,还有一些历史文化传承以祭奠的形式,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其中,祭孔乐舞正是其关键的核心内容。受孔子祭奠文化的影响,每年在山东等地还要举办对孔子以及相关圣贤的拜祭仪式。在仪式活动上,文庙图式舞谱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借助文庙图式舞谱的形式构建祭祀礼仪的相关舞蹈,来表达对于古代先贤的敬爱。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历朝历代的祭孔乐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遗失,进而造成各个朝代祭孔乐舞的内容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虽然祭孔乐舞的原生态风貌已经无法再现,但是根据历代的史实以及相关文献的记载,可以对古代祭孔乐舞的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以此来探寻真相。清代文庙式舞谱资料,是当前乐舞文化留存最为丰富的内容。以文庙式舞谱为中心,详细研究祭孔乐舞组成部分的乐章、舞蹈阵容、描述语、舞蹈位置等相关内容,进一步梳理清代乐舞制度的重点,结合佾舞、制度、礼乐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出新的研究内容。由于清代文庙释义历代的舞谱内容,大多是以国学以及直省文庙舞谱内容作为描绘重点,同时在载体上,排除了地方志等相关内容,以官方文献的内容为主体,在形式上,以图式舞谱为主要的参考内容。

现代社会关于清代文庙式舞谱的资料,仅有18套,部分的释义内容为明代文庙所作,仅有数篇为清代文庙释奠舞容。《御制律吕正义后编》《黉宫敬事录》《文庙上丁礼乐备考》《文庙乐舞全谱》《文庙丁祭谱》《清邑泮宫乐舞图说》《文庙礼器图式》《皇朝祭器乐舞录》《圣门乐志》中所载为清代文庙释奠舞容。大部分的清代文庙图式谱的内容,都是沿用前朝所作,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清代对孔子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对其文化底蕴存在一定程度的抗拒,清朝以满人为统治首领,对待儒家文化的理念,从最初的传承到后续的发扬,势必需要一段漫长的心理接受过程;另一方面,与前朝不同的是,清朝主要是以官方认定的内容为统一,进行祭孔文乐舞文化的传承,尤其是乾隆六年,《御制律吕正义后编》中的《秩平之章》的描绘,进一步说明了清朝官方在后期的通知中对于文庙文化的重视。另外,在光绪三十二年,祭孔仪式的规格被进一步提升,改变了重文抑武的传统理念,并且在文庙之中增加了武舞,这是历朝历代所没有的创新内容,同时也是祭孔舞蹈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以《孔庙大祭舞谱·孔庙大祭武功文德舞图》最为详尽。

在祭孔乐舞之中,始终秉持着一字一舞的传承制度,现代社会对于这种制度的理解,是将一字歌词代表一种舞蹈动作,而舞容正是乐章内容的具体表现,二者相辅相成。通过清朝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祭孔乐舞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极为完整的祭祀活动,借助文庙式舞谱等相关资料,发展祭孔乐舞活动,成为社会最高统治阶层的重要祭祀内容。

三、清代祭孔乐舞舞容及相关描述

清代文庙舞谱表述的舞蹈动作,在历史的称谓中,以舞容为代表。区别于其他舞蹈内容,传统的舞蹈文化对于舞姿的内容描述,更加重视舞蹈的美感和形态感,而在祭孔乐舞中,首先强调的是对祭祀仪式的庄重和敬畏,确保乐舞祭祀人员的仪容和仪态,充分表现出儒家文化中对于“礼”的重视。由此可见,祭孔乐舞的核心内容需要体现出尊人卑己的文化思想,用身体的各种形态来表达,用舞蹈内容来实现。

根据清代祭孔乐舞相关祭祀活动的资料和文献史实,在明代之前,大多数祭孔舞谱是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而自明代起,出现了大量舞谱绘制的祭祀舞蹈动作,其中以《南雍志》为代表,充分记录了文庙舞蹈内容和相关动作。《南雍志》对动作内容进行精确的划分,尤其是对蹲的解析“开左右膝直身座下”,不仅将动作的方向以及身体的具体状态作了精准的表述,同时还将蹲的动作程度以及动作标准一一呈现,让舞者可以一目了然,轻松理解。类似的动作还有“来、谁、底”等相关内容,在动作的细节之处,让舞者感受到“处处相同,处处不同”的境界。通过借助进退步法以及揖、辞、谦、礼等相关动作在每个乐章各自重复三次,以相互行礼的舞蹈结构来实现对文庙佾舞的原景重现。尤其是三步作揖、退三步辞让、原地相互环视等致谦的动作,都要保证重复三次以上,利用这些舞蹈步伐,来体现对孔夫子儒教文化的敬仰和尊重。这些舞蹈步伐是将舞蹈动作艺术化、灵活化的进一步体现,尤其是在“三进、三退”中,通过对步伐的前进与后退,展现出对古代先贤的敬重,同时借助“三揖、三辞”将儒家文化中谦逊的精髓进一步体现,这正是对步伐内容的有效解读,也是文庙佾舞对儒家文化的解读。借助步伐之间的联系以及步伐动作的反复效应,彰显出舞者对儒家理念的热爱和表达。借助一而再、再而三使用“揖、辞、谦”等相关礼仪,实现人与人之间恭敬之礼最大限度地表达。

清代祭孔舞蹈,大多是要求舞蹈祭祀人员以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翟为雉的羽毛,通常以鹭羽为主,而龠为竹子的意思。根据《文庙丁祭谱》描绘,借助舞蹈工具,可以实现祭孔仪式的表演作用的强化,促进祭祀活动的庄严感和威慑力,同时还能够体现儒家思想的哲学思维,例如,阴阳平衡的理论,以及日常事物体现的哲学思维等相关内容。一方面,舞蹈道具是作为祭孔舞蹈中重要的组成形式内容,也是祭祀活动深刻内涵的重要体现,增加舞蹈道具可以让祭孔乐舞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能够体现对于祭祀活动的重视。在《国学礼乐录》《圣门乐志》中,记录的舞蹈内容以及十二具相关的舞蹈道具,进一步说明了祭孔舞蹈形式的多样性,结合手、足、头、身等各个位置的不同变化,进一步彰显祭孔舞蹈的内容升级以及形式创新。另外,不仅舞蹈动作存在大量的变化和要求,舞蹈道具同样存在一系列的变化特征,其中包括:举、执、衡、落、开、合等十多个道具舞蹈动作,与身体动作相结合,其衍生而来的变化无穷无尽。

四、清代祭孔乐舞舞蹈位置及相关规定

舞蹈位置的描述和规定,与舞容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舞蹈位置的设定,进一步体现舞蹈动作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借助舞蹈位置以及相关阵型的演练,可以将祭孔仪式的理念进一步突显。反之,当其中的舞蹈动作完成不善,或者缺乏足够的连贯性,会导致祭孔乐舞的内容无法得到精准的表达。根据历朝历代对舞蹈位置的记录,其中以《律吕正义》文庙舞谱中的内容在清代祭孔乐舞活动中属于中等祭祀,它采用六佾舞的形式,一共36人参与祭祀形式,并且以对称的形式进行体现。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解,清朝对祭孔乐舞舞蹈位置的设定,依然沿用前朝的制度,确保祭孔乐舞的位置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根据文庙佾舞的主要表演场所,所表达的内容,是象征堂上与堂下之间,体现文庙空间天、地、人的三才之道。除此之外,在清代祭孔乐舞文献资料的记录中,对于舞蹈位置的规定,例如祭祀舞蹈人员的进场、退场顺序,都要严格按照既定的流程和规定进行。尤其是对于没有按照要求进行进场或者退场的人员,还有特定的制度专项管理相关的失误,根据相应的管理内容,做出相应的惩罚。一方面体现制度指定方对祭孔活动的重视,另一方面借助制度内容,来实现对祭孔人员的约束和规范。祭孔舞蹈人员,既是当朝管理层祭孔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的核心成员,从而不断提升与祭祀活动相关内容的流暢性和庄严性,实现祭孔乐舞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五、结语

综上所述,借助清代祭孔乐舞制度的阐述和分析,基于文庙佾舞相关舞蹈内容的研究和探索,结合祭孔仪式的舞蹈内容、舞容、舞蹈位置等一系列内容的说明和探索,可以进一步对清代祭孔乐舞文化形成新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悦.谁在为雅乐起舞?[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吴音子,刘双.浅析祭孔乐舞的发展现状[J].戏剧之家,2019(08):93-94.

[3]阮岷.礼成乐备,人和神悦——清代地方志中祭孔舞谱辨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6):26-32.

[4]宫伟.文化寻根之旅——论祭孔乐舞的文化传承和传播[J].音乐创作,2011(04):102-104.

[5]文启明.祭孔乐舞的形成和对外传播[J].中国音乐学,2000(02):71-83.

[6]王昆.世界文化遗产——孔庙及祭孔乐舞[J].新文化史料,1997(04):52.

[7]江帆,艾春华.中国历代孔庙雅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黄攀,女,硕士研究生,长沙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舞蹈)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舞蹈文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与发展趋势探析
白马人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舞蹈真人秀对舞蹈文化的影响
舞蹈民族志:舞蹈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