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草原文化在蒙古族舞蹈作品创作中的体现

2017-03-17马亮亮

卷宗 2017年1期
关键词:舞蹈文化文化

马亮亮

摘 要:丰富多彩的蒙古族舞蹈艺术是悠久深远的草原文化历史传统的肖像与缩影,文化传统孕育着舞蹈艺术的创造,舞蹈艺术的创造反映着文化传统,塑造着文化传统的形象。正是这种互为因果的联系,使蒙古族舞蹈必然深深地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与草原文化在诸多方面显示出一致性。本文从草原文化与蒙古族舞蹈作品,分析了草原文化与蒙古族舞蹈之间的关系,使得表演者与欣赏者更好的体会、理解的蒙古族的舞蹈和蒙古族舞蹈中所蕴含的草原文化。

关键词:文化;草原文化;舞蹈文化;舞蹈作品创作

1 文化的概念

在我们当下使用的“文化”概念。有廣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是指“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既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有无等。”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创造的一切形式、方式,且主要只这些行事方式中蕴涵的文化准则和文化逻辑。”有些学者将人类的广义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为了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需求而创造的文化是物质文化,主要指物质生产行为中的人文关怀层面;为了规范人类行为而制定的伦理、规章、法律等是制度文化,主要指规约人类行为中的准则;为了满足人类精神需求而创造的哲学、宗教、艺术等为精神文化。

2 草原文化与舞蹈文化

(一)草原文化

什么是草原文化。草原文化就是世代居住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相继创立的与草原生态相适应的一种文化,说得更简约,就是草原民族创造的文化。

中国文化主要由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文化形态组成,而蒙古族可以说是中国游牧文明的代表,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 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据专家统计,从秦朝统一到鸦片战争的2000余年间,中国古代历史的每一个重要发展时期,都伴随着草原民族的身影。草原民族在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建立的割据王朝有20余个,统一时间累计逾1000余年。

蒙古一词,始称唐代“蒙兀室韦”源于蒙古中部蒙古部落名称,伴随蒙古诸部的统一和蒙古汗国的建立,遂由部落名称发展为族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窟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地处中国北方,辽阔无垠的蒙古草原,是中国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繁衍,创造了优秀的草原文化。

(二)舞蹈文化

舞蹈是人类文化,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娱、娱神、娱人以及表情达意的需求而创造的一人的肢体动作作为主要手段的文化。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舞蹈艺术始终参与并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并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特点,舞蹈艺术所起的这种“文化自我意识”作用,使舞蹈艺术的发展能够准确而有力的体现出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由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社会文化不可能是单一、不变的,艺术的文化自我意识也对应出一定的发展性和多样性。就舞蹈艺术的文化自我意识或自我显现功能而言,蒙古族舞蹈可以说是蒙古族思想文化的形象肖像。

3 蒙古族舞蹈作品创作中所体现出的草原文化

在蒙古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舞蹈占有重要地位,它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夺目的光彩。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伟大的艺术创造力,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骄之子”的气概。《蒙古秘史》所载:“蒙古之庆典,则舞蹈筵宴也,既举忽图剌为合罕,于豁尔豁纳黑川,绕蓬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是对蒙古民族在“俗无文籍,或约之以言,或刻木为契。”的古代,对全民性舞蹈现象的真实记载。下面就以下几个蒙古族舞蹈作品来谈谈其中所体现出的草原文化:

(一)根据蒙古宗教信仰所编创的舞蹈《鄂尔多斯》

蒙古族早期信奉的是萨满教,主要表现在祭天、祭地、祭敖包、祭或等方面。直到16世纪70年代,藏传佛教再度传入蒙古之后,萨满教开始衰落,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该作品根据内蒙古宗教舞蹈“喇嘛舞”中的“鹿神”、“敬黄金”等动作素材改编创作而成。舞蹈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及欢乐明朗的节奏,表现了内蒙人民获得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的自豪感以及特有的爽朗、豪迈的性格。在动作上,舞蹈中男舞者以甩肩迈步旁控腿和后中丁字步、双手叉腰硬肩的动作,突出展示了牧人宽阔的胸怀和坦荡的性格特征;女舞者以热情富有跳跃性的踮脚尖步和弹拨手以及硬肩动作,来表现内蒙古姑娘的欢乐与喜悦。

(二)根据历史史实所创作的蒙古族男子群舞《东归英雄》

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劳动生息,开拓家园。

直到1771年7月,不堪忍受俄国沙皇政府日益加重的民族压迫,为求民族生存,历尽千难万险的土尔扈特人,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起义时的17万人众,最后只剩下7万余人,谱写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史诗。

舞蹈《东归英雄》以东归这一历史史实为主题,表现了中国土尔扈特蒙古族部落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对自由的追求,历经艰辛万苦的土尔扈特人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勇敢拼搏、浴血奋战,最终回到祖国母亲的懷抱。舞蹈以壮阔的画面,悲壮的史实气质,歌颂了英雄们完成东归大业的伟大壮举。

(三)以蒙古族草原骑手生活形象创作的舞蹈《奔腾》

“艺术是人的精神的表现形式”, 《奔腾》通过塑造蒙古族青年牧民的群体形象,以揭示时代变革带来的人的精神风貌和心态的巨大变化为创作主旨,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的同时给作品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该作品是一个气势憾人、充满了生命力之恣肆奔放的男子群舞。《奔腾》力求从体现实际生活情感和蒙古族青年的精神气质出发,在蒙古族传统民间舞基础上加工、发展创作而成的,采用各种“马步”、“抖肩”、“跳脚”等动作,塑造了蒙古族青年牧民们策马奔腾的英俊形象。舞蹈中不仅表现出创新,在舞蹈中部还使用了蒙古族的“好来宝”这一传统的曲艺形式。

(四)体现草原民族性格与气质所创作的舞蹈作品《蒙古人》

该作品在舞蹈动作的设计上集传统蒙古族民间舞动作之精华并大胆吸收借鉴了现代舞的创编手法,使该作品不仅有传统蒙古族舞蹈之风韵,同时不失现代气息。舞蹈奖蒙古族女性特有的精神气质——柔美中透出的刚毅粗犷和豪情倔强的民族性格用身体动态语言诠释的淋漓尽致,作品站在个体生命体验的角度透视整个民族文化把握民族性格与气质,使得该作品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鲜明的时代感。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并没有停留在传统蒙古族舞蹈风格化动作语汇上的展示,而是进一步将传统动作语汇加以提炼、夸张、发展、和变化,动作语言的设计从人物性格出发,使动作符合所要表现的新时代蒙古族女性形象的那种豪情自信、乐观向上的气质个性。在此作品中能感受到编导从自身所感受到的蒙古族人民的精神气质出发,凭着现代人对草原牧区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使人物心理和时代的脚步节奏和谐统一,充分展示出蒙古族人民强烈的时代意识,通过热情激昂、豪放开阔的舞蹈动态凸显人物背后的民族文化!

(五)根据劳动生产方式创作的舞蹈《乳飘香》

蒙古族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畜牧业,畜牧业生产是蒙古族人民一想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这种游牧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在天然草场上大群牧放牲畜,过去是逐水草而居,现在发展到定居轮牧,伴随着狩猎、畜牧生产生活,渐趋形成了富有纵深历史性和鲜明民族性的舞蹈美学特征。此舞蹈正是根据蒙古族这种特有的畜牧业生产方式而创作出来的,本作品与草原生活的具体细节密切相连,那些平凡的劳动中的激情于快乐成为作品中情感的原初动力。编导在作品再现了劳动场景主,例如如:放牧、喂草、挤奶、提奶桶等等生活化的动作经过编导的提炼加工,从而更加贴切的表现出蒙古族姑娘对乳香的陶醉,同时也体现出蒙古族女性的美丽所在。

综上所述,蒙古族舞蹈所具有的特征以及所带给人的美的感受,是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蒙古族的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蒙古族舞蹈不仅是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蒙古族文化、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正如古代诗人对蒙古族舞蹈辞以情发,“马乳新桶玉满瓶,沙羊黄鼠割来腥,踏歌尽醉营盘晚,鞭鼓声中按海青。”文化传统孕育着舞蹈艺术的创造,舞蹈艺术的创造反映着文化传统,塑造着文化传统的形象,所以在新时代的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学习草原文化,通过对草原文化的认真学习和研究,使其在将来更好地发挥舞蹈艺术的独特功效,更好的体现草原文化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于平著.《舞蹈文化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朋.乌恩著.《蒙古族文化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07月

[3]王宏建著.《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

[4]杨圣敏,丁宏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5]隆荫培,徐尔充著.《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6]朴永光著.《舞蹈文化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版

[7]卡琳娜.伐纳著.《舞蹈创作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猜你喜欢

舞蹈文化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与发展趋势探析
白马人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舞蹈真人秀对舞蹈文化的影响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