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会批评学生吗
2021-04-13严新财
严新财
近年来,关于教师的惩戒权问题,社会各界讨论得热火朝天。其中,“老师能批评学生吗?”明显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从来没有任何人、任何组织说教师没有批评权。
2019年4月,广东省司法厅公布的《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送审稿)》在“学校教育惩戒与违纪处理”部分规定,学校和教师可以依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教师法规定,教师担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也明确指出,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不要急于批评学生
国家的许多法律法规都赋予了老师批评学生的权利,但我想问的是:“老师,你‘会批评学生吗?”北京十一中学的校长李希贵有一个主张,他说:“作为一个校长,在学校里看到孩子违规违纪了,得绕着走。”哎呀,奇怪了,一般的校长要是看见这种情况,肯定得叫住学生批评教育一下,这才叫负责啊。为啥李希贵校长会这么说呢?
他的道理是这样的:教育是一个闭环过程,孩子犯了错,要经历“批评—表扬—激励—改进—巩固—养成”这个完整过程,教育活动才算完成。如果校长看见问题,就当面指出,表面是为了孩子好,可他却没机会完成这个闭环过程。
那应该咋做呢?正确的做法是,让离这个孩子最近的老师,比如班主任去处理这个事,他才有机会完成整个教育的闭环。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闭环,那就等于半途而废,甚至适得其反。原来批评并不是把学生找过来教训一通就了事,也不是劈头盖脸地骂一顿,更不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它有一个“批评—表扬—激励—改进—巩固—养成”的完整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批评教育。
简单的批评有用吗?可能有一点儿,但不会很大,而且只有单纯的批评教育很容易走向它的反面。批评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教育活动,所以专家提倡:随时表扬,定期批评。
表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批评却对场合有极大的选择性。在公共场合批评学生比把學生关在办公室打两拳,对学生的伤害可能还要大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们,伤面子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灾难性打击。个别谈话比当众批评可能会好一万倍,“表扬用喇叭,批评打电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批评不仅要注意场合,还要注意方式。批评的频率太高,被批评的学生很容易成为“老油条”,一旦成了“油条”,再教育起来就劳神费力了。我经常听某老师说某个“差生”油盐不进,其实与我们不当的教育方式,特别是批评教育的频率关系密切啊。
批评学生要就事论事
学生犯错误,老师易发怒。发怒就容易导致情绪失控,情绪失控就会口不择言,口不择言又会导致两个后果:扩大事实和株连他人。比如学生迟到了,老师无限扩大其危害:你上课迟到就会造成学习不好,学习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人生就没有出路,等等。无限延伸下去,就是这次迟到导致了人生的毁灭。我们作为过来人,一次迟到哪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呢?我们读书时谁没迟到过呢?学生迟到了,怪他父母没有叫他起床,说父母不负责任,说一个熊孩子的背后必有一个熊家长,这比中国古代的株连制度想象力还要丰富。
批评还有时间要求。你一大早就把学生一顿臭骂,他可能一天没了学习心情;你礼拜一就对学生狠批一通,他这个星期可能就在郁闷中度过了,既没了学习兴趣,还对老师积攒了不满情绪,是一种双输的局面。批评也讲时效性。学生犯错误时没批,等学生都忘记了再批,我不知道这样的批评是为了什么,还有什么作用!给自己添烦恼而已。
还有老师批评学生时喜欢“翻旧账”。学生今天迟到了,老师把学生小时候干过的所有错误罗列一遍,从幼儿园赖床到读小学打架,一五一十地数落一遍。我佩服这个老师非凡的记忆力,但这样做离就事论事的批评原则越来越远了。你把主题扯得越远,批评的效果也就越差。
教学要因材施教,批评也要“因生而异”。对性格腼腆内向的学生要和风细雨,对凡事无所谓的学生要疾风暴雨,对敏感脆弱的学生批评后注意安抚,对性格刚烈的学生要以柔克刚。总之,批评要批评到点上;因人而异,因人施策;简单粗暴有害,委婉灵活有益。
批评学生要适度
既然批评要求这么多,这么难,我们不批评不就得了?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是不负责的表现,是对教育困难的妥协和退缩。
日本学者曾经在某个公司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把公司领导划分为四个小组,即批评小组、表扬小组、什么也不说小组、适度批评并适度表扬小组,并考核这四个小组的工作成果。最终这四个小组的成果排名情况是:最糟糕的是什么也不说的小组,次之是光批评的小组,然后是光表扬的小组,取得最高成绩的是适度批评并适度表扬的小组。
批评与表扬结合,效果明显较好。否定和批评并不能帮助一个人真正地成长,而爱和激励可以。何为激励?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学生的觉悟和成长,终归是要靠学生自己内心的驱动,而激励恰恰就是学生内心驱动的发动机。学生有了错误不要怕,改了就行。改进是一个辨别和比较的过程,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弃恶从善,去伪存真,这就是改进。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差,不能很好地自我监督,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往往容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因此,违纪的学生出现反复属正常现象,我们应允许学生犯错误,并给其改错的机会。学生再犯,老师再讲,螺旋式地上升。这种反复的拉锯,就是巩固。如果能把改进、巩固的成果坚持21天以上,好习惯就养成了,批评的过程也顺利完成。
如此看来,教育是个百年树人的漫长过程,没有一点“工匠精神”,是绝对不行的。
(作者单位:广州中大附属雅宝学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