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足三里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内脏敏感性及腹泻情况的影响
2021-04-13陈苑平许金森郑淑霞
陈苑平 陈 柯 许金森 郑淑霞*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常见的消化系疾病,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且伴随排便情况改变的功能性肠病,多为慢性、间歇性发作。IBS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在IBS的亚型中又以腹泻型(IBS-D)最为常见,约占IBS发病率的3/4,因IBS-D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生活及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1]。研究认为,IBS的发病机制与胃肠道动力异常以及内脏高敏感性存在联系[2]。研究调查表明,目前西药对该疾病的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针灸对该病的治疗则有一定的优势[3]。本实验通过电针大鼠足三里,观察电针足三里对IBS-D模型大鼠的内脏敏感性以及大鼠腹泻情况的影响,初步探讨电针足三里对于IBS-D的疗效及其效应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健康的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00~230)g,动物许可证号: SCXK(沪)2018-0006(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实验前先适应性饲养于福建中医药科学院动物房(普通级)7 d,控制室内温度为 23~26 ℃,相对湿度为50%~70%。在本次实验过程中,按照《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文件标准进行饲养与处置。
1.2 试剂 番泻叶生药(亳州市华鑫中药饮片科技有限公司),液体石蜡(运加牌,黑龙江省运加医疗科技有限公司),0.9%氯化钠注射液(江西科伦药业有限公司),8FR导尿管(事达牌,湛江市事达实业有限公司),2 mL注射器(康友牌,江苏康友医用器械有限公司)。
1.3 仪器 电子秤(福建福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R407小动物呼吸麻醉系统(瑞沃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异氟烷(瑞沃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200 mm×80 mm×80 mm自制亚克力盒,自制大鼠固定器,SDZ-Ⅱ型电针仪(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0.25 mm×13 mm无菌针灸针(苏州东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造模 实验开始前先将30只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及电针组,空白组大鼠正常喂养,余下两组则需进行2w的IBS-D造模处理。参照Williams等[4]的方法进行改进,采用慢性束缚应激联合番泻叶灌胃的方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并参照赵妍等[5]的方法制备0.3 g/mL的番泻叶煎剂。造模的具体操作:造模时先给予番泻叶煎剂(0.3 g/mL),并按照10 mL/kg的给药剂量灌胃。灌服番泻叶煎剂后,将大鼠装进自制的固定器中,限制其无法进行自如活动,持续时长为1 h,每日1次,持续2周。
2.2 干预方法 电针组在造模成功后对大鼠的足三里穴进行电针干预,参照实验针灸研究会制定的《实验动物针灸穴位图谱》,选取大鼠的足三里穴,其位置在大鼠的膝关节后外侧。操作时先触及大鼠的腓骨小头,再往下约5 mm即为该穴,再选用规格为0.25 mm×13 mm的毫针直刺,深度约为5 mm,并接上电针仪。具体方法:首先将大鼠固定在自制固定器内,使其不乱跑乱动,定穴后直刺,进针后不做手法刺激,连接SDZ-II电针仪进行干预,选用波形为疏密波,频率调至2 Hz,强度约为1~2 mA,以大鼠下肢出现轻微抖动且不嘶叫为度,留针20 min,每日1次,持续7 d。
2.3 观察指标
2.3.1 一般情况 观察大鼠在实验过程中的精神状态、活动情况、毛发光泽度以及体重增长等情况。
2.3.2 腹泻情况 在大鼠造模前后以及干预后,对所有大鼠进行腹泻指数的测算。腹泻指数测定时在鼠笼内垫上滤纸,定时观察大鼠排便情况,如有稀便污迹沾染滤纸则需更换滤纸,并及时记录滤纸的污迹面积。持续观察5 h后,统计大鼠排稀便的数量及腹泻情况,再根据公式计算每只大鼠的腹泻指数。
公式[6]:腹泻指数=稀便率(每只大鼠的稀便数/总便数)×稀便级(每只大鼠的稀便级数总和/稀便数)。
稀便级数分级[7]:以稀便污染滤纸形成污迹面积的大小定级, 分为4级:1级为污染直径<1 cm,2级污染直径1.0~1.9 cm,3级污染直径2~3 cm,4级污染直径>3 cm。测量操作:先统计每个大鼠排便的总数,再统计大鼠排稀便的总数,并逐一测定每堆稀便的级数,然后参照公式算出腹泻率、稀便级以及腹泻指数。测量污染直径时,如果粪便形状大致为圆形,则可以直接量直径;若粪便形状为椭圆形或较不规则时,则测量其最长距离和近似圆的直径,并将二者相加除以2。
2.3.3 内脏敏感性评价 在造模前、造模后及干预后,先将大鼠禁食12 h,将所有大鼠逐个放入小动物呼吸麻醉诱导盒内,使其吸入异氟烷麻醉。待其麻醉后将带有球囊的8FR导尿管插入大鼠肛门内,导尿管插入深度为4.5 cm,随后用胶带将其缠在大鼠尾巴上固定。将大鼠放入规格为200 mm×80 mm×80 mm的透明固定盒中,并将含有温生理盐水的2 mL注射器接入导尿管尾部,待大鼠完全清醒后尽快检测大鼠的内脏敏感性。测量结直肠扩张(CRD)时,缓慢向球囊内注温生理盐水,使球囊内的压力逐渐增高,记录大鼠出现腹壁收缩反应及腹部、臀部抬高并抬离地面时的容量阈值,需重复3次该操作,并取平均值。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空白组在全程实验中大鼠精神良好、活动自如、毛色润泽,大便正常未见有腹泻的情况。模型组及电针组的大鼠在进行造模后逐渐出现精神状态差、活动减少、蜷缩、易激惹、毛发干枯无泽、肛周有稀便污迹附着。电针组在电针干预后精神状态、活动情况以及毛色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如图1所示,在造模期结束后,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及电针组体重增长幅度较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期结束后,电针组大鼠体重增长情况得到一定改善,且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2 内脏敏感性评价 大鼠CRD容量阈值比较,如图2所示,模型组大鼠的腹部收缩、腹部抬起及臀部抬起的容量阈值,与空白组相比均显著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大鼠的腹部收缩、腹部抬起及臀部抬起的容量阈值与模型组相比,在电针干预后得到了提高(P<0.05)。
3.3 腹泻情况 空白组在实验期间未出现腹泻情况,则只对模型组及电针组大鼠的腹泻指数进行比较。如图3所示,模型组及电针组在造模后检测发现均出现了腹泻(P>0.05),但是在干预之后电针组大鼠的腹泻情况得到了好转,且与模型组对比具有差异(P<0.01)。
4 分析与讨论
中医角度来看,可根据IBS-D的主要临床表现,将其划入“泄泻”“腹痛”范畴,其病位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目前,IBS的发病机制尚未有定论,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IBS发病机制被研究者们不断深入挖掘。现代医学认为IBS的发病机制可能主要与机体的内脏高敏感性、肠动力异常等联系密切[8]。Bouin等[9]研究发现,患有IBS的人群的肠道疼痛阈值普遍低于正常人群,此后内脏高敏感性逐渐成为研究IBS的发病机制的一个新的切入点。降低内脏高敏感性,可以改善IBS患者的症状。
实验结果显示,电针足三里穴能够改善IBS-D大鼠的易激惹、倦怠、体重增长缓慢的情况,并且有效缓解IBS-D大鼠的腹泻情况。目前,CRD阈值是评价IBS-D大鼠模型内脏敏感性的方法之一,即通过对大鼠结肠刺激所产生的反应。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CRD阈值偏低,说明模型组存在内脏高敏感,电针组在干预之后,其内脏敏感程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针灸是治疗IBS的常用补充疗法和替代疗法之一,针灸的干预方式对机体的调节具有整体性,并且对IBS的改善机制可能涉及道多环节、多层次。研究[10-11]表明,采用包括电针、艾灸等在内的针灸方式治疗IBS-D,均可改善内脏高敏感性、胃肠道炎症,并且能调节胃肠蠕动。此外,有研究[12]发现,电针治疗IBS-D的疗效甚至略优于药物,且电针副作用少,所以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患者们的认可。
《四总穴歌》有云:“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临床针灸治疗胃肠疾病的常用穴,其具有和胃健脾、补中益气、通调腑气等功能。《针灸大成》也提到:“泄泻肚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比”。《灵枢·五乱》言:“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说明该穴不仅可以固护后天正气以调胃肠,又能调畅气机以和肝脾[13]。
梳理总结近10年针灸临床治疗IBS-D选穴规律,通过计算、归纳出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频次,发现在IBS-D的针灸治疗中足三里穴出现的频次居于前列[14]。临床经验证明,在足三里穴位上施以针刺或艾灸等干预,可以改善IBS-D患者的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足三里治疗IBS-D的疗效确切,且未见有不良反应[15-16]。虽然足三里在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得到了认可,但是其起效的作用机制却未有确切阐述。有研究[17]认为,在足三里穴在上施以电针可以调节相关蛋白的表达、降低结肠黏膜组织中的炎性因子含量,从而减轻IBS-D大鼠的肠道炎性损伤,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还有的研究[13]发现,电针足三里可以下调与胃肠动力相关的结肠波形蛋白的表达,从而纠正IBS-D大鼠的胃肠功能。
综上所述,电针足三里穴能够改善IBS-D大鼠的易激惹、倦怠、体重增长缓慢的情况,改善大鼠的腹泻情况,降低内脏高敏感性。电针足三里治疗IBS-D的疗效确切,但是其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仍然需要本课题组进一步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