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文化课程的开发:课程思政的一种可行路径
2021-04-13李峥钰
李峥钰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300410)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迫切需要一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出现。“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实践则恰如其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构建的出发点就是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旨在所有课都蕴含思政元素、所有老师都担负起德育任务,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那么,课程思政何以可能?该如何建构?基于此,专业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或许为课程思政的推动提供了一种可行路径。
一、课程思政何以可能
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所有课程都融入思政元素、所有教师都承担德育责任、所有环节都蕴含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课程思政强调的是知识与道德的统一性问题。课程思政何以可能,也即知识与道德的统一性何以可能,古今中外大家对此均有论述,且课程思政的开发也具可行性。
(一)古今中外大家对知识与道德的论述
古今中外,知识与道德的统一性不乏论述者。古希腊苏格拉底讲“美德即知识”,认为知识既然能带来理性的认知,必然会带来美德,引导其向善和美,由于无知,才认识不到善。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也讲到“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一经典名言一直被人们传颂,既诗意满满又哲理深刻,耐人思索。一定意义上,它同样简述了道德与知识的统一性。头顶上的星空是一种必然,实为知识与理性;心中的道德律则指向道德,是追寻自由所必须的,二者同向同行。意大利文艺复兴诗人但丁在《神曲》中讲“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直指二者的统一。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更是直截了当地讲到“文明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进步”。我国唐朝韩愈《师说》讲“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并列而行,一定意义上,传道传的就是道德,授业授的就是知识。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以道德带动知识,在实践中完成人格修养,以达内圣外王之功。习近平总书记讲“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也是寻求知识与道德的统一性。
(二)课程思政开发的可行性
既然知识与道德统一,那么健全的教育就不仅包含知识的“授业”,更包含具有价值引领意义的“传道”。显然,传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了相当一部分道德涵养的功能,而专业课与其他各门课则为知识传授的主渠道,各不相干、各司其职。而此时要健全教育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必须处理好道德涵养与知识传授的关系,每个专业每门课程每位老师不仅授业还要解惑。
其一,思政课。思政课程以其较强的政治性立足于正面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应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教育教学创新与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通过系统性的讲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其二,专业课。各门专业课充分发挥本专业的自身特色,不断引导专业教师对本专业本学科领域的价值、使命深入挖掘,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创设教学情景,提炼出爱国与敬业、公正与法治、文明与和谐等要素,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并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一方面,用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题,可采取播放新闻、观看图片或视频、提出问题等方式。例如,化工相关专业,可以从当前社会人们“谈化色变”谈起,引出化工生产中的安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等。另一方面,把社会热点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当前全球经济低迷,企业受到冲击,进而引出如何控制成本、加大研发力度等问题。不牵强、不刻意,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在“润物无声”中把正确的价值理念和科学信仰影响传播给学生。
其三,专业文化课。如若能在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其融教学与育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为一体,找到更便于课程开发、教师教学和学生接受的形式,为课程思政这一大格局的构建提供另外一种可行路径,而这里所说的桥梁与可行路径即专业文化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专业文化是一个涵盖学科、行业的大文化概念。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特色的专业文化概念。专业文化主要着眼于专业的历史传承、学科精神、价值观、制度、行为模式、组织和品牌形象等基本内容,课程不仅能引导学生专业入门,学习和认同优秀的专业文化,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熟悉未来工作世界及其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要求,而且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专业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提高专业文化素养。此课程既兼顾专业更注重文化育人,把其作为搭建课程思政建设的桥梁再合适不过。
课程思政的推进可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文化课程三方面入手,其中,思政课是基础、专业课是主体、专业文化课是桥梁,三者合力推动“大思政”格局的构建。当前各个高校都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打造课程思政的精品课程、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申报课程思政的课题项目等多种形式,力图实现课程思政工作全覆盖。此时,用专业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去探索课程思政拓宽的有效路径,可以说是恰如其分。专业文化系列课程的开发便成为了课程思政的题中之义。
二、专业文化课程基于课程思政何以必要
专业文化课是在专业的基础上讲文化,赋予文化以专业内容,集中在对专业知识的探索与追问、专业精神的诠释、专业历史文化的传承、专业核心价值的倡导、专业模范人物的引领,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专业、传承专业精神、弘扬专业文化,其本身即是文化育人,是拓宽文化育人与道德涵养的有效路径。[4]如若要讲清楚专业文化课程的开设基于课程思政何以必要,需从三方面展开,即专业文化课程讲什么、专业文化课程的开设目的、专业文化课程的思政因素,三者环环相扣。
(一)专业文化课程讲什么
专业文化是一个涵盖学科、行业的大文化概念,是专业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的灵魂与关键。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一个专业来说同样如此,文化在专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往往就占据了专业发展的主动权。清醒认识专业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专业文化自信,在传承专业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专业文化,加快专业建设,专业文化研究理论价值不可小觑。
专业文化课程定位于培养本专业的专业精神、专业氛围和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物质和精神互为整合的专业性文化系统。[5]专业文化结合各个专业学科门类,可以分为专业文化系列课程,每个学科有每个学科的专业文化,本科教育专业设置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都有其学科专业文化。而高职高专设置的专业门类有农林牧渔、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土木建筑、水利、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轻工纺织、食品药品与粮食、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药卫生、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新闻传播、教育与体育、公安与司法、公共管理与服务等,也同样有其专业文化。每个专业文化课程的内容虽各有分工,但课程开发与建设所遵循的原则与方向都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挖掘专业历史、专业精神、专业形象、专业制度、专业行为、专业人物等。说到底专业文化课即让学生“入一行爱一行”。
(二)专业文化课程的开设目的
培育专业素养。专业的开设带给我们的不仅有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一种专业素养、拥有一份专业气质、形成一个专业底蕴。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的获得,基于专业创设来讲,二者是统一的。专业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如何让学生真正进入专业领域、钻研专业知识、传承专业精神、从事专业工作则更是一个专业的本质所在。基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建设,专业文化课的开设是必须的。学生在学期间,一方面通过学习、训练、实践获得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引导、熏陶和内化培育专业素养。专业知识的获得往往通过考核显性呈现,而专业素养的培育则较难获得,往往以隐形形式呈现,是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但专业素养一旦养成,却又是历久弥新的、持久的、深厚的,会影响其一生。专业文化课集中在对专业知识的探索与追问、专业精神的诠释、专业历史文化的传承、专业核心价值的倡导、专业模范人物的引领,这是作为一个专业人必然具备的。[6]此课程的开设无论是基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还是基于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获得,均意义重大。
文化育人与道德涵养。专业文化课的定位决定了其课程内容必然集专业与文化为一体,是在专业的基础上讲文化,赋予文化以专业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专业、传承专业精神、弘扬专业文化,这本身即是文化育人,兼具道德涵养的功能。[7]马克思讲“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8]教育兼具求真,更要求善。讲专业文化与历史,是让我们热爱专业、热爱今后所从事的工作;讲专业价值与精神,是让我们不断积极进取、探索创新;讲专业制度与形象,是让我们培养责任意识、执着精神;讲专业行为与人物,是让我们见贤思齐、榜样引领。说到底,专业文化课是一门能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与道德涵养功能的课程。
(三)专业文化课程的思政因素
专业文化课程既有专业元素又有思政基因,专业文化育人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与趋势。落实和实现这一育人构想,开发此类专业文化课程是文化育人的重头戏,立足于专业本身又指向思政育人,专业文化课是大思政格局中的天然成员。自信的养成并不是盲目的,而是从理性思辨中来,从对科学与知识的系统认识中来,从对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中来,从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根本理解中来。把传统文化及自信融入专业课,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学成文武艺,报效祖国和人民,报效中华民族。专业文化课程立足于专业讲文化、讲历史、讲传统,既有专业又有思政。
图1 专业文化课转化思政课与专业课
基于课程思政的角度,专业文化课程是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桥梁与纽带(如图1所示)。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沟通靠的就是文化与历史,专业文化恰恰具备了此项功能。专业文化课受命于专业课,作用于思政课,在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搭了一座桥梁,成为二者之间的天然纽带,帮助学生熟知专业文化、增强文化认同与道路自信,是道德与知识的有效同一,开发系列课程意义深远。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专业入门,学习和认同优秀的专业文化,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熟悉未来工作世界及其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要求。其次,可以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学科文化和专业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提高专业文化素养。最后,能够传承优秀文化理念,优秀专业文化需要人去传承,引导学生用优秀专业理念与精神去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创新与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专业文化课程如何开发
专业文化系列课程的开发尤其离不开学校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这是一个系列项目而非一己所能完成,需要集学校及各个专业的通力合作与支持才能推进。从前期项目的论证到项目的实施及反馈评价都离不开学校的统一组织,包括学校统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实施目标、组建教师团队、政策与资金支持,这些都是专业文化系列课程开发顺利实施的关键。具体来讲,专业文化课程的开发立足于各专业是根本,研究专业背景、专业发展现状,深入挖掘专业内部的文化与历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专业的发展,同步孕育、发展和丰富着专业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梳理专业文化内涵与体系。目前,以余祖光先生为代表的产业文化相关研究已有一定基础,这更促使我们去开展系列专业文化课程的梳理与研究。高校的课程改革近些年借鉴了能力本位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理论与方法,以产教融合为载体去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对接等,效果显著。[9]可采取“课程研究——教材编写——开发实践——反思总结——改进提高”的课程开发流程与策略。对开发的课程和教学资源进行科学、严谨的教学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对其进行修改和调整。[10]应包括明确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明确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以及确定教学团队等等。
(一)明确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
专业文化课程是立足于各专业的文化课程,内容多且复杂,逐一论述并不现实。我们选择采取以点(大化工专业)带线(各专业)的方式来展开。大化工专业培养涵盖了对各种化工及其相关过程和化学加工工艺进行分析、研究等方面的人才,其专业文化课程建设应以关注化工行业独特的责任关怀理念(责任关怀包含对健康、安全、环境和能源等的有效管理与利用)为己任,注重从化工专业文化和价值观教育层面去思考,去推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课程以培养化工人才需融入专业文化育人理念为依据,以学生掌握化工文化知识、增强化工文化认同与道路自信为总体目标,以开发化工文化教材为载体,面向化工专业类学生开设化工文化课程,提升专业文化素养。以此类推,其他专业也亦如此。
(二)确定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课程内容可分专业文化概述、专业精神文化、专业制度文化、专业行为文化、专业物质文化、专业形象文化等。仍以化工专业为例,化工专业文化课程是一门与化工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文化素质类课程。以化工中科技、安全、绿色、创新、可持续、团队、健康、环保等理念为核心,系统讲述化工专业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并把近代化工中“励志、奋斗、报国”的实业救国,现代化工中“解放思想、尊重实践、以人为本”的改革创新,新时代化工中“创新、协调、绿色、科技、安全”的文化自信与自强等精神贯穿其中,帮助学生熟知化工文化、增强文化认同与道路自信。通过对近代化工实业救国、现代化工改革创新、新时代化工文化自信与自强精神的认知,阐述这些优秀化工文化的形成过程,调动专业学习热情,掌握化工文化精髓。
(三)确定教学团队、组织教材编写与教学实验
教学团队成员以专业课教师为主、思政课教师为辅,思政课教师侧重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挖掘专业发展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通力合作,取长补短,把专业发展历史、学科发展历史和学科专业名人的故事讲出来,从而体现专业知识中蕴藏的人文素材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内容。[11]基于此,教材编写、教学实验以及数字化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建设也会成为专业文化系列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材编写是教学得以实施的必要前提,同时教材编写的过程也是对专业中知识与道德、历史与文化的梳理,是对教师专业及育人能力的提升。教学实验同样至关重要,通过教学实验,检验课程和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等,对不足之处加以修正。再有,信息时代,数字化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必不可少,要进一步开发以上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一方面为学生在校学习提供更富现代感的手段,一方面可向社会大众更广泛地传播产业文化,以达知识与道德统一性的健全教育。
(四)明确课时安排、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以化工为例,课程面向化工专业学生,学时可为20学时,基本教学周10周,每周2课时。利用多媒体,采取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课程考核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核评价,提倡写读书报告,尤其对学生在平时(考勤、作业、参与实践活动情况)的表现加以综合考核评价。
思政课、专业课、专业文化课“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格局的构建,是一个系列工程,离不开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各方的通力合作,需要持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专业文化课程开发既可以从学理上系统探索专业精神、专业历史文化、专业核心价值等,更能从实践上推动专业发展、拓宽文化育人与道德涵养的有效路径。研究开发专业文化系列课程,是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思政的有效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