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3+2”专本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2021-04-13曹李华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岗位模块

曹李华 曹 焕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40152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的提档升级,我国社会生产方式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高新技术产业正逐步成为主导支柱产业,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产业技术革新升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打通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贯通联合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通道,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早在2014年5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就明确指出:“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2019年1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提出要“聚焦新科技、新业态、新产业、新岗位,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稳步推进以服务智能产业为主的专本衔接‘3+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在此背景下,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联合重庆文理学院开展“3+2”一体化贯通式分段培养试点项目,探索职业教育培养新机制。高职和本科两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职业教育要实现有效衔接沟通,其核心在于职业能力的接续培养。[3]课程体系作为职业能力接续培养的载体,其一体化的构建对于推动项目的稳步实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实现内涵式衔接,保障贯通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载体,通过分析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及相关行业企业标准,讨论“3+2”分段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一、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联合重庆文理学院实施“3+2”贯通培养试点项目,由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对口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制五年,学生在高职学满三年,经转段考核合格后,直接进入本科院校完成为期两年的学习,符合毕业和学位授予条件的,发放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这种高职本科贯通培养教育既相当于普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特征上又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4]为实现高等教育体系中分属两个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教育主体间有效衔接培养,必须要有明晰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5]不能简单把高职本科教育理解为普通本科教育或职业教育,两者必须“求同存异”。“同”就是要求高职和本科这两个教育主体对“职业性”理解的立场和角度要统一,即要有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异“就是要把握两教育主体培养层次的差异性和递进性,不同阶段的专业培养目标应当是依职业能力阶次递进的。

(一)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

专本贯通培养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统一“职业性”的立场,明晰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重庆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我国西部地区形成了世界级的电子产业基地,并向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更加全面和健康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各行各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高素质人才需求旺盛。这就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时代特点的、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善于应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立足当前重庆市产业发展现状,两合作院校充分调研、深入研讨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及职业岗位能力,明确一体化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电子信息的基本科学理论和先进应用技术,具有应用信息论、电路与系统理论和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进行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及技术创新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能够在电子设备、智能硬件系统设计及实用信号处理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及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阶段性专业培养目标

专本贯通培养过程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教育主体在不同地域分阶段实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要实现有效衔接,应充分考虑高职和本科自身资源优势,把握教育的职业特色,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在一体化的培养目标框架下,制定分阶段、层次递进的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一体两翼”的目标格局。

高职专科阶段培养面向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电子工程技术应用、仪器仪表等产品装配调试、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技术服务的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要把握好高职学生就业和升学两大需求,同时兼顾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训练。

应用型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高职专科阶段培养目标在层次上的提升,重点突出“工程实践”,其目标是培养能在电子信息类行业从事各类电子信息系统产品设计、制造、测试、技术支持、生产管理以及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相比高职阶段,本科阶段的培养强调学科与应用并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贯通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构建完整、科学的衔接课程体系是高职与本科贯通培养内涵式衔接的关键所在,是试点项目得以稳步实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一)课程体系总体构建思路

“3+2”贯通分段培养的基本依据是教育的职业性,而培养过程又涉及不同类型的院校、不同的培养阶段,这就决定了合作院校必须深刻理解行业、产业发展,准确把握行业标准、职业岗位要求,进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其主体应是多元的,需要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校校企协同开发课程体系不仅能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实现资源整合,最大限度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能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校企三方共同组建一体化课程建设团队,深入调研电子信息行业相关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岗位工作能力,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形成为主线,对高职本科课程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合理取舍、科学重组,实现教学内容整合,构建层次递进的课程体系。课程制定应注重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对接,同时融入行业职业标准及职业资格认证。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有规律可循的,设计过程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能力本位原则。课程设置要重点突出企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课程内容设计要体现职业活动过程、工作过程。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作驱动,精心设计职业能力训练过程,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和岗位工作能力。

目标层次对应原则。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贯通人才培养的总方向,而课程教学的实施是在两个不同的阶段完成的,课程目标必须与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匹配。

理实一体化原则。“3+2”贯通培养目标在层次上强调“高素质技术技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中不能将理论和实践割裂,要坚持理实一体化,让知识理论能真正指导实践,促进学生岗位能力的形成。

操作性原则。两教学主体院校要统筹教学资源,处理好教学内容先进性和可行性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描述要科学规范,教学实施过程要精细化设计,做到可量化、可检测,避免教师在贯彻执行上的困难。

模块化原则。以就业为导向,按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建立面向不同层次、不同职业岗位的模块化课程,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

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专本贯通培养课程体系结构

(一)阶段递进的“层次+模块”课程结构体系

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3+2”贯通分段培养既不是传统的高职教育,也不是普通的本科教育。试点项目致力于培养智能产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普通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两者同属“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大类”,但分属“本科和专科”两个不同的教育层次。因此,高职与本科的课程结构不能是“高职课程+本科课程”的简单拼接,[6]两个不同教育阶段课程既相互独立,又有序衔接相互联系,它们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高职课程是本科课程的基础,本科课程是高职课程的延续和提高。围绕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阶段性培养目标,根据课程体系构建总体思路,衔接双方构建了“层次+模块”阶段递进的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贯通培养课程结构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中的“层次”是指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两个不同学段的教育,“模块”指不同教育层次中依据学生能力成长要求所确定的课程模块,两个教育层次均由“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能力)模块”组成。公共基础模块所设课程主要是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及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进一步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专业模块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课程,两个不同教学层次的专业课程模块以岗位职业能力形成规律为主线细分为四个子模块,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并在子模块课程开发中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标准与行业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充分体现产教融合。

高职阶段专业模块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专业拓展能力模块和集中实践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课程是知识形成的主体,主要开设引导性的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较为系统地认识自己的专业领域及所涉及的分支方向,帮助学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目标,并为学生进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专业核心模块是培养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完成人才培养标准中所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岗位技能与技术。专业拓展能力模块通常设置专业选修课,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本专业贴近的一些知识技能,以培养学生除专业核心能力之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集中实践模块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领域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岗位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工程训练、综合实训、课程设计、顶岗实习等环节。

本科阶段专业模块分为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技术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学科基础模块是在高职阶段专业基础模块的基础上增设的专业相关的通识类课程,并有针对性地引入工程基础知识,通过该模块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准确认识本科和高职在专业领域上的共性和个性,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自主挖掘专业特长,帮助学生建立工程理念,提升综合素养。专业技术模块主要开设与工程应用相关的专业理论课,适应学生对知识能力深度的需求,为专业实践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使学生掌握较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并能独立分析和解决一般的实际工程问题。专业实践模块以工程能力训练为核心,主要构建体现工学结合、突出工程应用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以达到强化高职阶段所学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复杂工程应用能力的目的。综合实践模块是学生通过认知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巩固和深化专业知识能力所开设的课程,为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培养能综合运用学科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核心课程的一体化构建

图2 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步骤

构建专本贯通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主体在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关键在于课程的开发、人才职业发展路径及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按照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其具体步骤如图2所示,分别为:(1)校企联合深入调研行业企业,确定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两衔接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对高职和本科两阶段相适应的岗位按职业能力成长规律进行排序,以确保课程结构与职业能力形成的递进性相匹配。(2)根据职业能力形成主线提取代表岗位能力进阶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整理。结合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同类合并,提取代表职业特色的工作任务,并按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排序。(3)根据提取出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依上述过程形成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课程结构表”如表1所示。

表1 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课程结构表

(三)课程体系特点

专本贯通培养的衔接课程体系是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由校企多方参与分阶段制定的一套阶段独立、层次递进、理论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课程体系。高职和本科的阶段性培养目标侧重点不同,高职以就业能力为导向,课程设置重点突出“技术技能”,本科以学科应用为导向,课程设置重点突出“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按一体化培养目标总体设计,按阶段性培养目标良好衔接。两阶段的课程既独立又统一,兼顾了学生就业和升学这两大需求,保证了顺利转段的学生在高职和本科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技术知识及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

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着重强调职业能力和工程应用,课程开发源于行业调研,以培养行业职业能力为线,结合行业职业标准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系统梳理、科学重组,依能力递进的形式分布在高职和本科两阶段系统培养,有效解决了专业知识碎片化和整体性、连惯性不高的缺点,课程结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力形成规律,有利于系统、高效地培养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3+2”专本贯通分段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构建是实现贯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为实现高职本科的有效衔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与重庆文理学院联合行业企业,通过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分析电子信息行业岗位能力要求,结合行业职业标准,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对典型工作能力进行重构,打破原有高职、本科独立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以能力形成为主线、突出职业性和应用性的“层次+模块”的课程体系,并优化了课程结构。我们将继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优化、完善,以确保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进俱进性,以期为其他高职—本科院校进行贯通式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岗位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