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多模块、开放式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1-04-13葛新锋栗伟周
葛新锋 栗伟周 秦 涛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46100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做到德育与智育相统一,都要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立德树人。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主旨就是要求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教育过程要实现教书和育人统一、传道与授业同行、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并举。“传要传得硬、引要引得强、育要育得好。[3]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内容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育人效果要起到潜移默化。
工程训练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业环境为背景,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主线,以“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为课程的教学目标,给学生以工程实践的教育、工业制造的了解、工程文化的体验和工匠精神的熏陶。工程训练课程具有体验性、参与性、实践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在整个工程训练过程中,工匠精神、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贯穿始终,因此,工程训练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塑造学生道德品格。
根据我校工程训练教学实际,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形成具有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成本意识的基本职业素养,内化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
一、工程训练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先天优势
工程训练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和实施工程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能力、实践技能、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工程训练给学生以“工程实践的教育、工业制造的了解、工业文化的体验”,[4]是培养实践能力、合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责任感、创新意识等素质的重要教育环节。因此,在工程训练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水到渠成。
新工科建设指南指出:“新工科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等”,[5]着力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6]工程训练中心是实训教学场所,是生产、教学、科研基地,接近工业现场。工程训练中心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教学平台,工程训练课程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参与的通识课程,是大学期间为数不多的实践课程,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和场所。[7]
在工程训练中心,以学生获得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组织授课,通过学生应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完成相应的训练任务或者完成相应的训练任务来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工程训练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生涯的感受、价值观念的引领都要起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8]在工程训练过程中,学生置身于工业化的环境中,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心态融入到训练过程中,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加入到训练内容中,把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安全意识融入到训练项目中。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劳动的艰辛,对自己的成果倍加珍惜;通过参与培养学生耐心、专注、执着的工作意志,通过实践勤于动手、动脑,培养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通过探索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工程训练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
工程训练课程的设置满足体验性、参与性、实践性、探索性和创新性,[9]学生通过工程训练课程的实践除了获得工程技术知识和工程能力之外,还要具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高尚品德,具备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具备严谨、认真、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具备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安全意识和敬业精神。
(一)工程训练课程设置
工程训练中心根据许昌学院目前的设置专业,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考虑专业差异与学生基础以及学生心理,围绕“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可行性、趣味性”设计工程训练教学内容(图1所示为课程层次构架),设计出1,2,2+X三种工程训练模式,具体是:“1”指文科学生实训一周,参加工程基础训练,合格获得一个学分;“2”指理科学生实训两周,除了基础工程训练之外还要根据专业参加部分工程技能训练,合格获得两个学分;“2+X”中的“2”指工科学生参加工程基础训练和工程技能训练,“X”指针对机电、机械的学生除了工程基础和工程技能之外还要参加工程综合训练和工程创新训练,根据学生参加的训练项目给定学分。
图1 分层次、多模块、开放式的工程训练课程
(二)工程训练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思政点和思政目标
1.工程训练课程内容和思政目标
工程训练中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行分层次、多模块、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根据全校现有的几十个不同专业的学科背景、不同训练需求,将工程实践教学划分为工程认知训练、工程技能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工程创新训练4个层次和对应于4个层次的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中包含本领域的若干训练项目,供全校各专业实训时使用,也供全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发展的需求进行选修。
其中,工程认知训练旨在使学生了解工程技术发展历程及工业生产过程与环境的相关知识;工程技能训练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仪器、设备、工具等的使用方法以及相关工艺操作的基本技能;工程综合训练旨在使学生熟悉特定产品对象分析、设计、制造与实际运行的完整过程,培养初步的工程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创新训练旨在为学生的创意、创新与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平台,并通过创新实践课程、创新实践项目、科技竞赛活动等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工程训练内容和工程训练模块根据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及时地补充和更新。2.工程训练课程思政目标、思政元素和融入点工程训练中心的环境就是工厂的环境,在工厂环境中就要按照工厂的要求去做。课程内容以机械加工、室内基本电路控制和电工电子操作规范训练为主,该课程主要让学生接触工业现场、了解生产过程、认识产品的生产运作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训练过程和知识传授相统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动脑和动手相统一,加强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守时守信、踏实勤奋、吃苦耐劳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2 分层次、多模块、开放式的工程训练授课内容与思政元素、思政点和思政目标
基础训练教学内容、思政目标和思政点映射如表1所示。
表1 基础训练教学内容、思政目标和思政点映射
三、工程训练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工程训练课程作为操作类的实践课,是所有在校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根据学科的不同,实践的内容和时间有所区别,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一)塑造人格
进入工程训练中心就是进入了工业现场。对于工业现场所有的要求,实训过程中必须铭记在心时刻遵守。首先是安全意识的培养和纪律观念的形成,安全无小事,纪律必遵守。其次,实训面对的是岗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是实训过程中要形成的。
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也要遵循生产管理的过程,职业素养的形成也是塑造人格的一部分。5S管理是车间管理的基础,实训场所将5S管理体制融入到实训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工程训练课程相当一部分过程是操作过程,操作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规范,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耐心细致、专注执着,操作过程起到磨练学生意志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工程训练中心安排的技能训练课中,通过钳工的操作和车工的操作,引导学生在实训的每一环节都要耐心、执着、专注,保证操作过程的安全、规范和作品的质量。例如在锉削训练过程中,通过大国工匠的事迹,强调实践操作过程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动手、动脑,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创新。在车端面、钻中心孔的操作过程中,通过高铁零件的对比,讲述自主创新重要性和创新提升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实践教学平台和未来工程师协会(学生自治社团)定期举行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和机器人大赛(组织校赛、参与更高层次的比赛)。在组织竞赛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新赛制、创新管理模式;参加比赛过程中鼓励自主创新、鼓励团队合作。
(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是思政点和国家战略结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数控实训结合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国家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的远景规划,以及在数字时代下,数控机床、手工钳工在国家重要行业诸如航空航天、仪器仪表等行业的应用。二是工匠精神引领实训过程,在操作中养成职业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实训课堂上结合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工匠》栏目,培养学生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另外,虽然我国有全产业链的制造业,也不是行行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有些甚至还比较落后,高水平的技师、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师、大量的技术工人都比较缺乏,技艺传承等现实的问题依旧存在,要求学生承担社会责任,要为国家担当,脚踏实地的为国家制造业的强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结论
工程训练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根据多层次、模块化和开放式的实训教学模式,把培养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贯穿所有实训教学过程,把塑造人格、培养创新能力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等多层次的思政目标分布到不同层次、不同模块的工程训练环节中,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思政元素案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