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Fusion 总有机碳分析仪和液闪仪联合测定慢化剂样品中14C 的方法

2021-04-13

科技视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酸液活度计数

夏 伟 吴 岩

(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化学处,浙江 嘉兴 314000)

1 14C 对环境的影响

众所周知, 碳元素是人体和动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中存在的14C,以14CO2形态存在时将会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由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摄取和吸收,进入食物链参与生物链的碳循环。 由于其参与了生物链循环,故其对集体剂量的贡献不可忽视;所以14C 成为核电站环境影响评价中最受关注的核素之一。

2 秦三厂14C 的控制

轻水堆14C 主要以CH4形式存在不同,对秦三厂两台CANDU6 型重水堆核电站机组,14C 主要以无机碳形式存在。 根据AECL 和秦三厂的有关估算,按100%满功率所引起的单台机组14C 的产额来算,慢化剂系统14C产额对机组总的14C 产额的贡献就超过80%。

慢化剂系统产生的14C 如果不加以控制, 最终会全部释放到环境中。 为了避免树脂床的14C 净化能力耗尽, 定期监视慢化剂主系统的14C 活度对监视树脂床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3 Fusion TOC 仪与液闪仪联合测定高氚样品中的 14C

由于慢化剂和冷却剂是采用的重水,氚的活度比14C 高好几个数量级。 在使用液体闪烁计数仪分析高氚中14C 活度时, 样品中高氚的脉冲堆积会引起氚在14C 计数区间(18.6~156 keV)出现计数,从而导致14C的分析数据不可信。

为了消除氚对14C计数的影响,我们采用FusionTOC仪对样品进行前处理:首先使用FusionTOC 仪对样品进行紫外-强氧化剂氧化, 将样品中以有机和无机形式存在的14C 转变为CO2并通过FusionTOC 仪载气带出;载气携带CO2继续通过两级酸液除去其中的绝大部分氚;经过酸液吸收后的载气通过碱液吸收其中的CO2;最后通过测量碱性吸收液中的14C 活度计算出样品中的14C 活度。

图1 总14C 的分析原理图

采用FusionTOC 仪进行样品14C 分析的前处理,主要是为了除去氚以避免氚的脉冲堆积对14C 计数的影响,从而确保14C 测量的准确性。

4 试验部分

4.1 仪器和试剂

仪器:Fusion、Tri-Carb3110TR 液体闪烁谱仪、50 mL 比色管、橡皮塞和连接管线。

试剂:2 mol/L 的NaOH 溶液、0.1 mol/L 的NaOH溶液、2 mol/L 的H2SO4溶液、0.1 mol/LNa2CO3溶液和除盐水。

4.2 试验步骤

在50 mL 比色管A 和B 中分别加入2 mol/L 的H2SO4溶液10 mL,比色管C 中加入2 mol/L 的NaOH溶液5 mL,再分别加入除盐水至50 mL。 而比色管D中直接加入除盐水至50 mL,最后将FusionTOC 仪和比色管A、B、C、D 按照图1 连接起来。

仪器鼓泡时间为5 min, 鼓泡结束后立即从仪器上取下吸收装置,取下比色管C,以同样碱度的除盐水作空白,测量该碱吸收液中的14C 活度。

4.3 数据处理

样品的计算:

式中,C 为样品中的实际14C 活度,kBq/L;

V1为氢氧化钠吸收液的总体积, 本规程中为50 mL;

N 为FusionTOC 仪设定的重复次数,本试验中为8 次;

V0为1 次样品前处理的进样量,8 mL。

CPM 为每分钟平均计数;

eff 为仪器的计数效率, 根据仪器效率曲线eff=0.0005×tSIE+0.4452 计算得出;

n 为稀释后参与计数的样品体积(mL);

60 为将每分钟计数换算成每秒钟计数;

K 为被测样品稀释倍数。

5 试验结果

5.1 精确度试验

对1#机组慢化剂样品中的14C 进行测量。 先在取样瓶中加入1 mL 的0.1 mol/L NaOH 溶液,再从1#机组慢化剂主系统中取100 mL 的样品, 测量样品中总14C 的活度,测得的试验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精确度试验结果

5.2 回收率试验

准备两个取样瓶, 在每个取样瓶中各加入1 mL的0.1 mol/L 的NaOH 溶液, 同样从1#机组慢化剂主系统各取100 ml 样品,将1#样品分析总14C 活度。 将2#样品中加入1 mL 的4000 kBq/L 的14C 标准溶液,使样品中的14C 活度增加40 kBq/L, 同样也按照上述分析方法,分析样品中总14C 的活度,如表2 所示:

表2 准确度(回收率)试验结果

通过上面两个试验, 我们可以看出用1#机组慢化剂样品连续分析14C 活度, 测得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在3%以下,说明这个方法的精确度比较好。但是回收率只有83%左右,也说明了该方法的准确度不是很理想,所测得的结果要偏低,所以想要提高样品的回收率,必须对该方法进行改进。

6 方法优化与讨论

6.1 两级酸液中碳的保留情况讨论

从理论上估算在正常情况下,前面两级吸收氚的酸液浓度为0.4 mol/L,其中的H+浓度为0.8 mol/L。 对TOC 仪产生的CO2和HCO3-的保留情况:在已知酸浓度和H+浓度的情况下,通过H2CO3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常数(25 ℃时,K1=4.2×10-7,K2=5.6×10-11)估算C 在前面两级酸液中的保留情况。

(1)酸吸收液中以HCO3-形式存在的碳:因为K1=4.2×10-7=[CHCO3]×[CH], 所以CHCO3=(4.2×10-7)÷0.8=5.25×10-7mol/L,即:以HCO3-形式存在的碳为5.25×10-7mol/L;

(2)酸吸收液中以CO2形式存在的碳:因为K2=5.6×10-11=[CCO2]×[CH]2,所以CCO2=(5.6×10-11)÷0.82=8.75×10-11mol/L,即:以CO2形式存在的碳为8.75×10-11mol/L。

很显然,在酸吸收液中以为CO2形式存在的碳要远远低于以HCO3-形式存在的碳,所以我们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两级酸吸收液中保留的碳我们可以按照5.25×10-7mol/L 来计算。

(3)假设两级酸吸收液中保留的碳均为14C,对应的14C 的活度为:因,所以每个核素原子的活度为10-12Bq/个。 故1 mol14C 的活度为:(6.02×1023个/mol)×(3.84×10-12Bq/个)=2.31×1012Bq/mol,所以酸吸收的14C活度为:(5.25×10-7moL/L)×(2.31×1012Bq/mol)=1.21×106Bq/L。 即两级酸液吸收的14C 活度为:(1.21×106Bq/L)×0.05 L×2=121 kBq。 也就是说如果样品中的碳仅以14C 的形式存在,最大可能产生121 kBq的14C 损失, 显然从方法上看这样的情况是不能被接受的。 因此应尽量提高TOC 仪前处理样品中的碳的浓度,以减少因两级酸吸收液造成14C 的损失。

6.2 降低两级酸液对碳损耗的方法

在样品中预先加入一定量的Na2CO3(每100 mL 样品加入1 mL 比例的0.1 mol/L 的Na2CO3,使样品中14C 的比例占总C 的比下降到1/100, 让14C 的活度损失相对减少)。即:121 kBq÷(2.31×1012Bq/mol)=5.24×10-8mol,下降至1/100 的量为:(5.24×10-8mol)×100=5.24×10-6mol, 则需引入碳的浓度为:Cc=(5.24×10-6mol)÷0.008 L=0.655×10-3mol/L≈10-3mol/L,所以取样后,每100 ml 样品中需加入1 mL的0.1 mol/L 的碳(即1 mL 的0.1 mol/L 的Na2CO3溶液)。

6.3 验证试验

6.3.1 方法改进后精密度试验

先在取样瓶中加入1 mL 的0.1 mol/L NaoH 溶液, 再从1#机组慢化剂主系统中取100 mL 样品,再在取回来的样品中加入1 mL 的0.1 mol/L 的Na2CO3溶液,使样品中的总碳含量提高至100 倍。 测量样品中总14C 的活度如表3 所示:

表3 样品验证试验结果

6.3.2 方法改进后回收率试验

同样先在取样瓶中加入1 mL 的0.1 mol/L 氢氧化钠溶液,再从1#机组慢化剂主系统中取100 mL 样品, 再在取回来的样品中加入1 mL 的0.1 mol/L 的Na2CO3溶液,使样品中的总碳含量提高至100 倍。 然后在样品也中加入1mL 的4000 kBq/L 的14C 标准溶液,使样品中的14C 活度增加40 kBq/L,再测量样品中总14C 的活度如表4 所示:

表4 回收率验证试验结果

从加Na2CO3测量14C 的试验可以看出,在样品进行前处理时添加一定量的Na2CO3溶液,从而使样品中总碳浓度得到一定的提高。 这样可以使我们在测量的样品中的14C 的结果也相对升高了16%左右。 并且回收率能从80%左右提升至90%以上,说明了该方法与以往相比准确度要好,测量结果更加可靠。

7 结论

通过样品精确度试验和加标回收率试验,不仅测得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在3%以下, 而且回收率跟以往比有较大的提高,达到90%以上同时也说明采用样品前处理中添加Na2CO3的方法来降低两级酸吸收过程中对样品中14C 的损耗,使得测量结果更加可靠。

Fusion 总有机碳分析仪与液体闪烁谱仪联合使用能够满足秦三厂化学实验室对慢化剂等系统样品中14C 的测量要求。与以往的分析方法相比,采取了取样后在样品进行前处理前加入一定量的Na2CO3溶液的优化方式, 从而达到了提高测量14C 活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猜你喜欢

酸液活度计数
非均匀酸蚀裂缝表面三维酸液浓度计算方法
古人计数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酸蚀裂缝差异化刻蚀量化研究及影响因素探讨
这样“计数”不恼人
CaO-SiO2-FeO-P2O5-Al2O3脱磷渣系中组元活度的计算
核电厂惰性气体排放活度浓度的估算
考虑人工裂缝影响的砂岩储层酸化模拟研究
冷轧酸液温度参数控制分析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