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才教育背景下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1-04-13李永娟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文学

【摘要】文学类课程是通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应用型本科在开展文学类课程时面临种种困境,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树立正确的文学学习理念、实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实践是打破传统文学类课程所面临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通才培养模式  文学  人文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I206.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4-0121-02

随着社会发展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人们开始关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目前,通才教育研究已成为我国各高等学校关注的一个热点,而课程教学改革能否真正实现对大学通才教育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学类课程,特别是经典导读课程是通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随着通才教育模式的深入发展,对文学类通识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一、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目标探寻

开展通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之精神,将学生塑造為一个完整的人,而非机器。在此基础上,山西工商学院探索了一条新的培养道路——通才教育模式。山西工商学院通才教育借鉴和吸收了古希腊“自由教育”、近代英国“博雅教育”以及现代美国“通识教育”的理念,结合民办教育实际,以工商管理相关专业为依托,以学生关键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着力培养能够适应多种岗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而文学类课程即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文学类课程在通才教育中的定位

山西工商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用”是人才培养的最大特点,为社会培养专精化和职业化人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国内外大量调查表明,与各种专业技能相比,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重视毕业生的一般技能,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而不是基于专业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鉴于此,在坚持通才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文学类课程确立了以学生关键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沟通能力和执行能力,这是进行课程改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山西工商学院通才教育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分别是文学艺术与人文关怀、历史文化与文明传承、哲学思辨与认知智慧、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与管理智慧。文学类课程属于第一个模块的内容。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文学类通识课程要强调文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上的重要作用。

三、文学类通识课程改革探索

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思考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命题。而课程改革,指向的是“如何培养人”这一命题。

(一)教学设计的整合

课程改革,首先革新的是课堂情境的限制。在传统的课堂上,一节课便是一个整体,从导入环节,到课堂活动,再到小结升华,加之作业布置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这是一个课程内容的完结。如果我们的教学在下课铃声响的那一刻就戛然而止,那知识之于学生又有什么意义呢?教学设计,需要达成课堂内外延时对话的使命。我们的阶段性教学应该有一个任务,这个任务可以是外显的、可视化的。能力是知识的承载模型,也是素养的表现形式。学生可以用一项能力去解决问题,这是学习行为的发生。教学设计,就是要打破课堂的藩篱,让学生有项目意识和任务意识,知道这是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机械地完成知识的学习。

文学类课程改革尝试将中国文学各个阶段的作家作品整合成以作品体裁为分类依据的项目模块,即按照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体裁类型分成四大模块,每个模块下结合授课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践项目。如诗词模块设计古风书签的制作活动,或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类似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栏目中的“飞花令”环节的比赛活动等;现代诗模块设置“朗读者”项目,学生课上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课下找到自己喜欢的现代诗,通过音频或视频的方式诵读;戏剧模块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节目策划方案或演绎人文课本剧。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文学类课程教学内容基本分为文学史脉络梳理、作家生平简介、作品选读和文本鉴赏分析四个方面。不少教师的教学将文学史讲授放在了主要地位,热衷于完成知识层面的教学任务,而对文本分析和讨论显得热情不足或信心不够。重知识与轻实践的学习思路始终在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学生对文学课程性质的错误认知。

以项目学习展开课程教学,教学内容按照项目要求作整合。教师在古代诗歌教学模块设置了古风书签的制作项目,称为“古风书签展销会”。此项目教学的出发点,是建立在对两个问题的思考基础上的,首先,作为一名非中文系的学生,我们为何要读古代诗歌;其次,如何从古代诗歌中架构起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想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项目学习是支架。以此,我们确立了以“做一套古风书签”为项目学习产品的教学任务。此项目学习分为三个环节:成果发布会、项目产品与项目日志。任课教师设计了古风书签评价指标,包括文化内涵、口语表达、美术设计、文字编辑、消费指数等方面,并在微信公众号中对书签作品进行展示,请学生和观众进行网上投票。教学内容上,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学史脉络以思维导图形式作简要梳理,以专题教学形式展开,对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在这个项目中,不仅涵盖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知识性内容,还包括应用文写作:实用文体写作,写一则面向全校师生的古风书签展销会公告;公共演讲:展销会上需要产品设计者脱稿演讲,介绍自己制作该内容的意图、产品主题等要素。

讲授方式由教师一言堂模式,改为项目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文学学习活动融入日常教学中,项目式学习不是形式和教学环节的补充,而是教学环节本身。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从贴近生活的问题出发,重新建构认知。考核方式不再只是一张试卷,而变成各式各样的项目成果展或者项目汇报。项目学习中培养的学生学习自觉和目标意识,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必须承担的部分。从任务驱动下的学习,慢慢发展到阅读习惯和责任意识。有知识不一定有能力,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解决方法策略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的革新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会在课前下发阅读资料,并指出相应的重难点,设计必要的问答题。学生只有完成阅读材料的学习,才能在课堂上与老师进行互动,并与同学进行相应的探究、讨论,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

由于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结合,课上集中精力进行主题讨论或人物分析,上课形式以师生讨论或学生分组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评与知识扩展为辅。教师也不再是讲台上的讲授为主,而变成走进学生当中,适时引导的角色。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头脑风暴、思维碰撞形成,教与学互相促进。作为课堂活动的“总导演”,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问题和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在课上有重点地展开对话,并发起讨论,甚至展开辩论。此时,把握讨论的节奏非常重要,一旦讨论进入僵局,或者有走偏的趋势,教师必须及时纠正,灵活引导。

对于重要的戏剧片段、诗歌和小说片段,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外,还组织他们在课下对上述材料进行有声表演。如学到现当代诗歌的部分,课上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作家作品,戴望舒、北岛、顾城、舒婷、海子、穆旦等,要求课下学生自主完成作品的诵读,并制作成音频资料发送至班级学习微信群。这样学生们既深入情境体验了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又锻炼了学生的诵读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除此之外,经典课本剧排演也是提升学生综合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山西工商学院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将文学教学内容与核心能力的培养相融合,重新制定了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目的上,从单纯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向重视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转变,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设等方面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101.

[2][英]纽曼.大学的理想(节本)[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2.

[3]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18.

[4]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7.

[5]叶秀山.说不尽的康德哲学[J].哲学研究,1995(4):49-56.

[6]陈卫平,刘梅龄.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1987(2):74-78.

作者简介:

李永娟(1986年8月-),女,汉族,山西临汾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凸显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贯通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