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1-04-13马鸣
【摘要】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载体愈加丰富、内容愈发多元,但网络新媒体环境引致高校学生信息接收、发布习惯的全面调整,如何克服思政教学实施困难、探寻高效优质的思政教学方法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从网络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教学的影响入手,重点从理念革新、教法革新、媒介革新、评价革新四个方面探索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学的改革路径。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时代 高校 思政教学
【基金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改革》项目论文,项目编号:XJGYF2021052。
【中图分类号】G641;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4-0067-02
一、网络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教学的影响
网络新媒体是社会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必然产物,以微信、微博、抖音等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已经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改变了人们对社会环境、世界格局的看法,转变了人们的言论与行为方式。对于以塑造学生正确观念、提升学生政治素养与思想水平为核心目标的高校思政教学而言,正确面对网络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冲击与机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形势、于危机中育先机。
(一)网络新媒体时代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当代高校学生求知欲、探索欲、好奇心强烈,自我意识觉醒,且具备一定的网络应用技术。网络新媒体突破时空限制,为高校学生群体搭建了具有共享性、隐蔽性、平等性、民主性、交互性的学习、生活与社交平台,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交往的对象,能够利用网络新媒体内海量且实时更新的资源,跳出原本狭窄、局限的“圈子”面向社会乃至全球获取信息,为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可显著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活动。但网络新媒体同时是一把“双刃剑”,其中不乏有大量未经验证、虚假负面、非理性的“垃圾”信息,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借助网络新媒体了解天下事、学习新知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此类信息的误导、诱导,导致其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遭到冲击,行为习惯与言论内容发生改变,给高校思政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
(二)网络新媒体时代对思政教师的影响
网络新媒体实现了社会各个领域信息的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思政教师可以利用生动形象、动态直观、科学先进的网络教学资源增强话语的亲和力、针对性,对于提升思政教学实效性大有裨益。但网络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教师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需具备互联网及数据思维,能够以学生需求及基础水平为导向精选教学资源、识别学生行为表现与其思想状况之间的隐性关联,并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为学生提供精准化的教学指导;其次,教师应当善于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思政教学活动,丰富思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变满堂灌式教学为学生自主参与及积极探究、师生有效互动、生生相互协作的新型教、学关系。当前部分思政教师知识与技能结构很难适应网络新媒体时代思政教学新形势与新要求,教学理念滞后、方法单一僵化且对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偏低,不利于扎实推进高校思政教学改革[2]。
(三)网络新媒体时代对思政教育主旋律的影响
高校思政教学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正能量为主旋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网络新媒体时代,社会信息良莠不齐、不良思潮趁虚而入,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交融中伴随着意识形态的入侵。当代高校学生思辨能力薄弱,在面对多元社会价值观时很难以正确信息、科学观念辨析其真伪与理性价值。如部分西方国家以电影、文学作品为载体,依托网络的互通性与便捷性宣传其“战略思想”“利己主義”“历史虚无主义”,学生在网络新媒体上经常观看此类影视作品片段、听取他人的非客观评价等都会改变其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与行为习惯,加之网络新媒体时代教师及教材的知识权威性遭到解构,学生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丰富,会不自主地质疑、怀疑思政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进而对思政教学主旋律造成巨大冲击。
二、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面对环境、时代及社会信息格局的变化,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且势在必行。笔者粗浅地认为,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入驻互联网、依托新媒体、抢占教育先机与意识形态高低,让虚假负面、非理性信息无处遁形,使错误思潮无法诱导学生思想行为,从而以新的思政教学理念、方法、媒介、平台充分发挥思政教学引导、启发、塑造价值,具体策略如下: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高校思政教学理念
网络新媒体时代对高校学生价值观念、思想行为、言论习惯等的影响既包括正面影响,又涉及负面影响,若想使学生文明、理性地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学习、生活与社会交往,高校思政教学便需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首先,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管理学生网络新媒体行为,建立网络信息发布及舆论引导规程,利用网络新媒体实时了解学生思想动向与网络舆情,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效应对舆论相关事件;其次,树立互联网及数据思维,以系统方法论实现高校思政教学的“触网”,根据传播学原理、思想宣传相关理论,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多元化信息媒介、网络新媒体等实施思想政治教学,主动汲取网络思想政治教学新知识、新技术与新理念,成为学生参与网络生活、利用网络新媒体、道德成长及思想提升的协助者、监督者、参与者、指导者,致力于将学生内在的思想道德、政治素养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从而高效率达成思政教学目标;最后,秉承因材施教的思政教学理念、发挥网络新媒体“用户画像”优势,从学生行为特点剖析其心理、思想与道德问题,在保护学生自尊、关爱学生诉求的前提下为其提供精准化指导,以此提高高校思政教学的针对性。
(二)积极创新高校思政教学方法
网络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为创新教学方法。思政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网络新媒体与思政教学的整合不仅局限在教学资源之上,更重要的是借助网络新媒体为学生打造移动式、泛在式、立体交互、动态生成的思政学习空间,使其感受到思政内容的先进性与生命力,从而以高涨情绪、浓厚兴趣与积极心理投入到思政课程学习中。适用于网络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教学新方法包括:(1)体验式教学,即以情感、审美、认知体验为核心,以实践与反思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亲历思政知识的形成过程,亲身参与到社会现象、问题的分析中,体验到思政课程与自身职业发展、社会环境及生活的联系性,能够促成学生发展观、普遍联系观。(2)案例教学法。网络新媒体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教学案例,教师从中汲取教学灵感,将其转化为开放性、挑战性的分析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独立思考揭示社会事件背后隐含的唯物史观、辩证方法论等,能够显著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促成学生优势互补。(3)项目教学法。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在新媒体时代,实践都是知识之始。教师根据实践主题设计项目,指导学生对比透过媒体以及通过亲身实践所看到、感受到的真实世界,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新媒体所营造的“拟态环境”,是运营者、经营者有组织、有计划,根据自身爱好与需求所创设的虚拟社会环境,实践依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帮助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潮、错误言论,逐渐成长为有个性、有理性、有独立辨析能力的社会人才。
(三)主动构建高校思政教学“全媒体矩阵”
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要义在于时时刻刻影响、规范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渗透至学生生活与学习中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与标杆。为此,应当主动构建高校思政教学“全媒体矩阵”,充分发挥主流媒体权威性与话语权优势、网络新媒体的便捷性与多元化优势,借助校园报刊、广播、微信公众号、抖音公众号等定期发布与思政教学相关的短视频、文章等,对网络上不实言论与虚假信息进行及时“辟谣”,可以做到防微杜渐、改善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同时,依托高校思政教学“全媒体”矩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VR影像、富有感染性的短视频向学生展现学校风采、宣传优秀师生事迹,在校园内激荡起热爱校园、尊敬师长、主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蓬勃正能量。
(四)加快推进高校思政教学网络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高校思政教学网络平台建设,构建思想动态反馈体系,随时收集来自学生各方面的思想信息,如学生发布的网络新媒体作品、学生在短视频下方的评论、学生使用网络新媒体的时段与频率等。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聚类分析算法及相关统计软件等于学生行为中发现其思想、心理问题,从内部与外部评价学生思想状态、发现问题根源,能够显著提升思政教学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与客观性。此外,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差异化思政教学指导方式,如开展以“城市风采”为主题的网络新媒体作品制作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组织以“国企辉煌发展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请学生以网络新媒体了解国企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贡献,指导学生于历史中汲取前行动力,自然而然地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学生的负面影響。
三、结束语
网络新媒体时代对高校学生、思政教师、思政教育主旋律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突破现实困境、扎实推进高校思政教学改革进程,教师应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创新思政教学方法、构建思政教学“全媒体矩阵”并加快推进高校思政教学网络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董泽.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时代汽车,2021(19):81-82.
[2]杨祎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9):42-44.
作者简介:
马鸣(1983年4月-),女,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