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解题策略
2021-04-13杨伟
杨伟
【摘要】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同时具备相应能力。在讲解水溶液离子平衡问题时,需要着重强调基础知识的运用,课堂设计需要考虑学生自身的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把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与融合,让学生把知识进行联合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本篇文章首先分析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的特征,总结了高中化学教学中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的解题策略,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溶液 离子平衡 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5-0170-02
一、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的特征分析
(一)微弱特征
在水溶液电离分析中弱电解质非常微弱,除此之外,一些盐类的水解,或者难溶盐物质电离程度也非常微弱。分析具体反应,以反映1%为参照物,比如在讲解醋酸溶液电离时,设置25℃温度条件,控制醋酸溶液的浓度为0.1mol/L,对醋酸溶液进行电离分析,反应程度在1.32%,以参照物1%为参考,让学生有一个量化标准,让学生树立明确的意识,了解电离程度微弱是怎样的状态,让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以此为标准,心中有更明确的界限。
(二)动态平衡特征
在给学生讲解水溶液离子平衡知识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平衡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宏观上进行化学平衡的掌握,了解此种状态下的化学反应,在逆反应中通过反应速率保持平衡,保证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浓度是一致的,此时系统可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从本质上分析,水溶液中离子平衡与化学平衡相似,不同的是,具体分析时也要考虑到其不同性,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移动平衡可以实现化学平衡,而离子平衡则是分子电离与离子结合之间的平衡。知识调节是通过化学平衡的概念来拓展延伸的,因此让学生增加理解能力,在讲解离子平衡时,可以把化学平衡相互对比,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离子平衡,能够灵活应用。
(三)主要矛盾特征
根据哲学辩证法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如果问题比较复杂,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因为主要矛盾可以从本质上显示事物特征,根据主要矛盾理论来解决电离平衡问题,效果非常好。化学平衡需要多个平衡条件,离子平衡也需要通过多种平衡性质实现综合体平衡,以此来真正实现系统的平衡状态,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系统性质。比如在分析溶液酸碱性时,以NaHCO3溶液为例,在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首先认识到溶液水解平衡状态,然后通过基础理解逐渐过渡到电离平衡,在分析过程中可以认识到溶液弱酸性特征的原因。除此之外,辩证法的主次矛盾理论在化学实验中有明确显示,在具体分析时稀释溶液、计算pH值等都会应用,基于其此种特征在教学中需要逐步培养学生。
(四)守恒特征
在化学课堂讲解水溶液离子平衡时守恒定律非常重要,在讲解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准确把握守恒思维,考虑到电荷、物料、元素等各种物质的守恒,具体教学中需要让学生灵活掌握基本概念,在基础掌握后灵活运用,进而真正理解守恒的内涵。守恒思维的提升,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电离平衡问题,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二、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学方法
(一)注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好教学难度
高中化学教学原理中需要按照新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对化学教学进行明细说明,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操作,为课堂实践提供积极指导作用,教师必须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领会文件内容,否则很难确切把握化学教学的难度要求,不能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化学能力,导致日常教学质量不能提升。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水溶液的离子平衡知识时,需要考虑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交接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掌握整体电离平衡状态,让学生充分认识酸碱电离的概念,进而掌握相应理论知识。其次,必须让学生学会通过pH值来简单地进行计算。再次,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pH值对应方法,在初步学习pH值相关知识时,与生活相互联系能够准确应用。最后,通过相应知识学习,学生可以对溶液平衡进行详细描述,了解到溶液沉淀转化中的具体本质。
(二)注重教材内容,把握好教学难度
充分对高中化學教材进行分析,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电解离子反应,学生通过基本概念对电离情况有初步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实现自由移动的现象。同时根据教材中的化学选修内容,让学生学习平衡理论,并且掌握相关的能量转换知识,根据课本教材体系,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解决水溶液离子平衡问题,在整个过程中以“电离”理论为基础纽带。学生掌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内容必须准确把握以下几点:(1)客观理论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对CH3C0OH、HCl等的电离程度及符号的掌握,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是能够正确书写相关的电离方程式;(2)概念性理论知识,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弱电解质”和“强电解质”的基本概念;(3)理论性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包括“电离平衡”和“弱电解质”等内容,要求学生在了解平衡理论和掌握电解质产生离子反应和电离条件的基础上,对“弱电解质”和“强电解质”的相关概念进行深入学习与掌握,能够从物质类别的视角考虑它们与酸、盐、碱之间的联系。
(三)注重学生的能力差异,把握好教学难度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划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实际学情控制难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对知识进行层次划分,整体把控教学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就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在学习同一个知识点时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理解程度就会有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实践进行划分层次,针对每一层次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讲解,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升,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有所提升。
(四)注重高考考点,把握好教学难度
给学生讲解水溶液离子平衡问题,需要结合化学知识相应考核点进行延伸,按照往年的高考,此部分题目较多,所以在讲解水溶液离子平衡内容时,应该结合高考大纲来充分把握,教学中控制好教学重难点问题,根据近些年的考试题进行分析,随着当前教育改革,当前高考试题中沉淀溶解平衡问题逐渐成为新的关注点,根据以往的考试来看,此部分大多是填空和选择形式,因此需要强化巩固,让学生能够对离子平衡内容充分掌握,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保证知识的综合性。下面通过详细例题进行解说:
下面的Na2S溶液中,关系错误的是( )。
A.c(Na+)>c(S2-)>c(OH-)>c(HS-)
B.c(Na+)+c(H+)=c(HS-)+2c(S2-)+c(OH-)
C.(Na+)=2c(HS-)+2c(S2-)+2c(HS-)
D.c(OH-)=c(H+)+c(HS-)+2c(H2S)
解析:对上面题目进行详细分析,主要是考查弱酸溶液离子浓度大小,在分析中首先了解到A选项中的元弱酸根分解后会通过OH-显示出来,在逐步分析中了解到c(S2-)是小于c(OH-),由此可知,A项是错误的。分析B选项,根据离子平衡研究的电荷守恒可知是正确的。分析C选项,根据离子平衡研究的物料守恒可知是正确的。分析D选项,根据离子分析的质子守恒规律可知是正确的。所以本题的答案为A 题目。点评:学生能够掌握离子平衡相关规律就可以准确解答此题。
(五)主要矛盾策略
在分析水溶液离子平衡时,需要考虑多个平衡条件,它们相互之间存在联系,而且相互之间也有密切影响,在分析问题时可以首先分析整个系统的主要矛盾,了解主要的平衡,根据具体问题科学解决。例如,在常温情况下,某弱酸溶液HA以及NaA混合溶液各有0.1mol/L,根据所学知识电离平衡以及水解平衡两者常数进行溶液酸碱性分析,通过思考得出HA溶液存在电离平衡,即HA⇌H++A-,而NaA溶液存在着水解平衡,即A-+H2O?HA+0H-。HA的电离会导致溶液呈弱酸性,而NaA的水解会导致溶液呈弱碱性,这显然存在着矛盾。根据Ka·Kh=Kw。可知,两个平衡状态处于相互抑制状态,当Ka>Kh时,电离为主要矛盾,溶液会呈现弱酸性;相反,若Ka<Kh,则水解是其主要矛盾,这时候溶液会呈弱碱性,主要和次要这两种矛盾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变,在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时,多利用辩证思维去思考问题,可以较好地把握问题的脉络。
三、总结
由以上论述可知,学习水溶液离子平衡问题,需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通过问题探究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基础性化学内容。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强调新课程发展标准,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学情状态,在教学中基于化学知识分析具体的学习特征,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方法把抽象的化学知识进行具体化,通过创设场景让学生积极融入到学习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学会基础化学知识,而且在教学中必须要坚持原则,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要学会运用知识,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化学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到化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让学生能够更灵活地运用知识,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促进现代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凤鸣.解题策略需要从本质特征建立——以“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为例[J].中学课程资源,2019(8).
[2]张红俊.基于化学学科核心观念建构的教学——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7).
[3]杨林春.关于高中化学《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几个难点问题[J].中外交流.20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