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互联网+”教学技术提升初中生美术欣赏审美能力与文化修养

2021-04-13陈琪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3期
关键词:文化修养互联网+互联网

陈琪

【摘要】当前网络时代则为美术欣赏课教学提供了更多授课模式和学习模式。美术老师们借助“互联网+”资源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进行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也引起了诸多反思。“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与美术欣赏教学的融合在建立平等的师生学习关系,营造活跃开放的课堂环境,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审美能力,提升学生文化修养有着重要研究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  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文化修养  初中美术欣赏课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3-0157-02

一、“互联网+”教学技术提升初中生美术欣赏审美能力的必要性

1.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为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高雅的情趣,从而养成自觉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美术教学需要以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优秀的中外艺术作品,使学生构建优良文化的知识体系。

如今,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学习、工作、娱乐也都离不开网络。各种各样的视觉图像,新闻、短视频,热点信息等都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部分。如今视觉文化时代,学生需要有对各种视觉图像美丑的辨别能力,提升对于艺术与生活中事物的感悟能力,分析和挖掘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而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教学技术在美术欣赏课中提升学生的这些能力和文化素养。

2.美术学科性质的需要

初一到初三的美术教材中的“欣赏·评述”课涵盖了中外部分重要的艺术文化作品。学习欣赏课是学生提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和美术审美水平的重要环节。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艺术风格技法的艺术作品们让学生拓宽审美视野,能形成一个系统的多元化的美术知识体系。

3.有利于初中生自身发展

对很多学生而言,欣赏课内容的艺术作品遥远而陌生。依赖美术作品本身的常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乏味,学生被动地听和看,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就更谈不上深刻地进行思考和体会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无法锻炼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当前网络时代则为美术欣赏课教学提供了更多授课模式和学习模式。教师借助“互联网+”资源可优化美术欣赏课,让学生体验欣赏课的生动有趣,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课中以及课后的主动探究学习和对艺术文化理解的延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欣赏学习艺术作品的方法能够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

二、“互联网+”教学技术提升初中生美术欣赏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的方法

1.将名画拉下神坛,以“互联网+”技术找到名画与生活连接的桥梁,让其走近学生的生活

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美术作品常识的积累,生活中很少或沒有去过身边的博物馆或美术馆。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观察欣赏课内容中的艺术作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畏于表达。这种情形下教师难以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和文化内涵。现如今网络已是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在网络资源中寻找与艺术作品相关的内容。很多教师都在积极地找到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与课堂联系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需要教师们注意的是,网络资源尽管丰富质量却良莠不齐,图片的清晰度、视频的时长、画面声音是否合适等,这些都需要经过教师细心筛选出好的适用于教学的资源。通过教师有效筛选后再以“互联网+”技术运用到课堂中来。如用于课堂的导入部分;制作视频用于解决教学难点;用于课堂小结拓展的德育提升……。以此让学生认识到艺术作品并非神一样高高在上,晦涩难懂,而是存在于真实的生活中。优秀的艺术作品历经岁月的洗礼,仍能在一代代人们的生活中散发出感性与理性的光辉,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与热爱。

(1)唐代《捣练图》太遥远,来看看传统文化传承者李子柒如何做衣服。

我国著名的仕女画《捣练图》。这幅长卷作品撷取了唐代妇女捣衣、熨烫和缝纫的生活场景,生动活泼地反映了当时人们手工业、发饰、服饰、妆容和审美等方面水平。《捣练图》分为三个部分:捣练、缝纫和熨烫。对于学生来讲这些场景是生活中极少见到的。如何引导学生的生活巧妙联系这幅古代人生活劳作的场景呢。《捣练图》中“捣练”的场景让我想起小时候过年时邻居家在石桶里用石锤捶打糯米制作糍粑的场景。这个原理和“捣练”相似,通过反复捶打让材料变得柔软。熨烫和缝纫的情景在学生的生活中也是很少亲身尝试过的。当下大火的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有一期视频就以鲜花提取色素染衣料裁剪缝制作出仙气十足的汉服。有不少学生也看过李子柒的录制视频。教师可以截取李子柒做衣的片段让学生了解小结制衣的步骤。这样学生对《捣练图》中的内容和精神意义能更为深刻,感受唐朝人们政治、经济、手工业、习俗等文化方面的发展。

(2)唐朝仕女生活太无聊?来看看夏阿笔下的仕女们,生活丰富多彩。

《簪花仕女图》中的不同贵妇的闲适百般聊赖的形象则可以和当代知名画家夏阿的仕女图作对比。同样也是休闲娱乐,《簪花仕女图》中的贵妇们拈花、拍蝶、戏犬、赏鹤、徐行、懒坐;而画家夏阿笔下的贵妇们则大变样:用手机自拍杆拍照摆出剪刀手,吃着棒棒糖或泡泡糖,脖子上挂着耳机或相机,手拎时尚包包或购物战利品,衣服上还印有海绵宝宝,海贼王当下流行动漫的图案元素。这些是这一代的学生真实生活休闲娱乐方式的一部分,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从两个不同时代同一题材的绘画作品去理解不同时代反映出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就能够体会到唐代宫廷贵妇们的物质生活尽管很富裕,精神层面却是匮乏的。而我们的生活中也不能过度依赖物质、娱乐带来的满足,也应关注内在的成长。

2.以开放多元化、前瞻性的视角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艺术流派的作品。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影响下的艺术审美,创作理念风格流派也千差万别。正因如此,艺术界的风格流派都有着各自时代下的印记,有各自的价值和意义。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教师也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开放多元化、前瞻性的视角了解不同艺术流派的作品。一位画家也会因为不同时期的经历、思想和创作理念发生了变化,早期和晚期的作品都呈現出很大差异。

初一下册的第一课是大师毕加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学习本课前,常有学生简单主观地以丑陋这样的词汇去武断地评判这幅作品,还对毕加索充满了质疑“画得这么丑居然还是大画家!”《格尔尼卡》在美术史上意义重大,是毕加索中老年时期受非洲雕塑艺术和其他绘画流派影响下的重大改变。将事物的固定视点下的形象打破,将不同视角下的事物分割后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独特的形象。这样的艺术理念让人们对艺术的认知更包容,即“艺术是多元化的,并非只有美的艺术才是艺术。”

3.让学生在兴趣引导下做课堂的主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化已在人们学习生活中迭代升级。很多新颖有趣的博物馆App,数字化平台,希沃授课软件自带的各类教学工具、游戏,Flash动画等都在教学中频频出现,为美术课堂注入了趣味和活力,让学生乐于参与。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上巧妙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打造高效、生动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内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

在《兵马俑群》一课中,教师在导入部分用App“寻找兵马俑”带领学生过了一把穿越瘾,在秦朝自己会是长什么样的兵马俑。这样有强烈代入感的方式迅速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正式上课前,为检验学生的课前预习成果,教师用“希沃白板”软件设计了兵马俑知识的问答比赛游戏使得学生的课前预习有一个检测,也为新课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4.从美术作品中看人生百态,提升学生文化修养。

八年级欣赏课中名画波提切利的代表作《春》。这幅作品被誉为是文艺复兴的颂歌。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反对中世纪的神学思想,主张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价值。画家通过对古典神话中唤醒春天诸神的富于想象力的描绘,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寓意。这幅画,不论是远观还是近赏,都深深吸引着观者的眼球。远看,我们能直观作品古典式均衡平稳的构图和画中人物修长的身形比例和优美动态;而近看,能从诸多细枝末节中感受画家精湛独树一格的绘画技艺。画面最左边是众神的信使墨丘利。他的鞋子上长着翅膀,右手持有魔力的蛇杖,驱逐头顶上的乌云,让晴空露出阳光,使万物都苏醒。蛇杖也是象征医疗的标志。医院是一个生离死别,希望与失望共存的地方。这让人不由得想到全世界人民正经历的新冠状病毒疫情。这次疫情有很多人历经了疾病,有人挺过来了,有人离开了,有无数人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抗击疫情,医护人员,志愿者,疫情期间仍坚守岗位的普通人……我们都一同经历了这场生命中漫长的寒冬,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希望与爱。或许画家想以《春》这幅作品传达给人的不仅是视觉的美,更希望《春》能让人们认识生命的意义,鼓励人们获得自我的提升和对生命的热爱。

猜你喜欢

文化修养互联网+互联网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修养之初探
音乐是文化修养中不可缺少的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音乐中的激趣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