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金课”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1-04-13姬玉玺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4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金课思政教育

姬玉玺

【摘要】为帮助高校构建思政社会实践“金课”课程体系,本文将展开相关研究,主要论述社会实践课程现状,指出其中问题,后提出“金课”课程体系构建策略。采用文中方法,能够成功构建社会实践“金课”课程体系,该体系以发挥学生个性为前提,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并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建立正确价值观、政治观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与责任,最终树立理想,利于国家未来发展。

【关键词】高校    思政教育    社会实践“金课”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4-0030-02

通俗来讲,“金课”就是一流课程,其符合国家一线教学质量标准,能够给学生提供最好的课程服务,因此通过“金课”能够完整落实课程体系育人目标,利于学生向高素质人才方向发展。同时“金课”的概念具有通用性,可与任何学科及学科中任意教学板块结合,故诞生了高校思政社会实践“金课”课程体系的概念,理论上此概念的运用能够改变以往高校思政社会实践课的困境,因此高校当积极引入,但引入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金课”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看应当围绕“金课”课程体系构建问题展开研究,旨在指明方向、提出方法。

一、高校思政社会实践课程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概览

因为以往高校思政教育都趋向于理论,导致学生思政实践素质低,缺乏应有的意识形态,所以教改背景下高校普遍开设了思政社会实践课程,课程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感知,结合教师的指导,更深入地了解社会,这样学生能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定位,并树立个人理想与发展方向。由此可见,高校思政社会实践课程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已经具备了相关课程体系,同时为了支撑体系运作,高校也迅速补齐、补强了各方面的基础配置,诸如建设了专业的师资团队、社会实践基地或平台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思政社会实践改革实行实践比较短,高校在这方面的经验、认知还比较欠缺,所以当前实践课程体系与一线教学质量标准还拥有一些差距,其中存在不少亟待改善的问题,说明课程体系还有待发展。

(二)现状问题

根据普遍案例了解到,高校思政社会实践课程现状中依旧存在问题淇中主要问题是教师角色定位不合理、学生学习兴趣低。这两大问题均导致思政社会实践课程局面混乱,效果不佳,但问题也为后续“金课”课程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故有必要进行分析。

1.教师角色定位不合理

教师在对自身角色进行定位之后,就会根据角色责任展开教学工作,因此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否合理,决定了思政社会实践教学具体能够起到哪些育人作用、作用程度等。根据这一逻辑,当前不少教师的角色定位并不合理,自身功能有弱化、淡化等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没有依照规范设计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也很少规划重难点,原因在于教师认为实践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因此自己应当“放手”,以上问题由此发生,而这种认知显然是错误的,教学虽然确实要以学生为主,但不代表教师可以完全放手,其应当扮演陪伴者的角色,予以学生在学习中的帮助与指导,否则“放手”就会变成“放纵”;第二,现代高校在思政社会实践课程方面,对教师提出了评价学生实践成果的要求,教师也会确切执行,但教师所采用的评价方式太过简单,一般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实践项目(教师不干预选择),然后围绕项目设计几个评价指标,再设立指标评价标准,最后依照实践成果中学生指标表现进行评价,如果符合标准则学生实践成绩合格,反之就不合格。这种方式的主要缺陷在于指标过少,即学生实践成果可以从许多指标中反映,若教师仅采用较少指标,就必然会导致评价成果失准,同时仅针对指标进行评价,说明评价工作缺乏综合性意义。

2.学生学习兴趣低

任何学科的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决定教学质量、效率的关键因素,原因在于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如果学生学习兴趣高涨,那么他们学习时的专注度、自主性、积极性都会保持在高水准,反之就会越来越弱,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在社会实践课教学中要想办法提高、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現实情况来看,教师虽然在这一方面做出过许多尝试,但受种种因素影响,教师的尝试并未取得理想成效,如某教师尝试结合情境支架理论进行社会实践教学,旨在结合学生兴趣取向,在课程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利用问题构筑情境,根据理论描述当问题情境与学生兴趣取向相匹配,学生兴趣就会得到提升,而结果显示当问题提出后学生兴趣确实提升,但很快又恢复原状,这种现象让教师百思不得其解。事实上,举例中教师采用的方法并没有错,问题出在教师提问的难度上,即教师所提出问题具有一定难度与探究空间,但教师忽略了学生认知规律,使得问题难度过大、探索环境太过复杂,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感到困难,复杂的环境也在不断地消磨学生耐心,故短时间内学生的兴趣将迅速下降。除此以外,许多教师还尝试过其他方法,结果与举例类似,此处就不多加赘述,总体而言,教师还是需要重点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兴趣、保持学生兴趣的问题,对于相关方法必须吃透,同时要将方法与社会实践课教学结合起来,这一点应当在“金课”课程体系中有充分体现[1]。

二、思政“金课”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避免教师在思政“金课”课程教学中出现角色定位不合理的问题,课程体系构建中必须改革以往教学模式,借助新教学模式让教师找到正确角色定位。着眼于这一点,思政“金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可针对教学模式展开。首先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方向与预期成果,其次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细化成果,具有阶段性与变动性,根据两者概念,高校在教学模式改革中要针对性地改革两大目标:第一,针对课程目标进行改革,因为该目标具有在终结性(当课程目标达成,那么课程教学就结束),所以高校需要依照一线教学质量标准来设置课程目标,诸如思政“金课”课程体系要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自主思考能力及健全学生意识形态、加强学生政治观念等,这样后续教学就有了宏观视角上的方向指导,且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受到启示,如教师必须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己任展开工作,故工作中当教师发现教学可能无法达成课程目标后,就会有意识地改变自身教学方法,实现角色切换、调整,不断尝试下教师可找到正确定位,但为了避免这个过程太长,高校相关部门要及时给教师提供帮助,促使教师迅速找到角色定位;第二,针对教学目标进行改革,因为该目标是课程目标的细化成果,所以改革中要紧贴课程目标原则进行,建议教师将课程目标细化,针对每一堂课设定教学任务,这样教师就能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工作,对教学质量、效率其保障作用。另外,教学目标改革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即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遵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彼此间不能存在逻辑跳跃、连接断层的现象,这需要教师多加分析,而当教师开始做这些事情后他们的角色定位也悄然开始转变[2]。

(二)教学方式改革

通过课程、教学目标改革,实现了教师的角色转变,定位更加正确,但要发挥正确角色定位作用,改革还需要涉及教师的教学行为,故必须改革当下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以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依照正确角色定位的特性,教师在思政“金课”课程体系中相当于“服务者”,理应根据学生需求来提供教学服务,并且尽可能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化需求,故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应当以学生为主导,这一点在现状中已有体现,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如社会实践中有一些学生可能擅长育人交流,故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交流环境,促使学生用自己习惯、擅长的方式去感受、去思考,反之也有学生更喜欢观察,从旁观者的角度上去学习,教师自然也要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曳除此以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像以往一样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营造情境,促使学生围绕情境进行思考或感受,但在情境营造之前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当前认知水平来设计问题,问题需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但难度不能太高,探索空间也不能太过复杂,适当融合一些实践知识即可,例如“神舟五号升空,为何全国人民会欢呼、会关注,这些现象体现了什么?国际视角上我国是否因此受益?”通过以上方式,学生会发现思政教育的意义,感受到其深层含义,因此学生通过学习会获得成就感,而成就感可提高学生兴趣。

三、结语

综上,在国家号召与教改背景下高校开始了思政改革工作,旨在增强思政教育实践性,因此开设了社会实践课程,该课程确实提高了思政教学质量,但这还不够,实践课程内部现存的问题说明改革还要继续。这一条件下高校应当展开思政“金课”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过程中采用正确策略能够实现体系构建目标,并解决以往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思政教育服务,推动学生朝高素质人才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东景.高校思政课综合实践课课程构建与实施的理论基础[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34(6)5

[2]张佳,姜元杰.实践育人“金课”的培育策略研究——以《追梦·青春》为例[J].智库时代,2019(39):193- 194.

[3]章玲.基于课程思政的就业创业“金课”评价体系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1(24):285-286.AD772970-6200-4840-AF5A-D6C9A2A41308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金课思政教育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