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分析
2021-04-13蒋兵兵
【摘要】文章第一部分对“三全育人”的理论内涵做出简单说明;第二部分对“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第三部分针对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展开解读,强调了展开高校“课程思政”调查的必要性与现实价值;第四部分选取高校从事各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依托调查分析等方式展开对高校“课程思政”的调查,明确“三全育人”背景下的高校“课程思政”的现实展开情况;第五部分结合前期调查结果,提出了强化认知、持续展开教育等一系列“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 “三全育人” 高校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以《PLC 应用技术》为例”(XJK21CGD07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9-0054-02
一、“三全育人”的理论内涵
“三全育人”是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的,是全过程、全方位培养人的一种大德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三全育人”,指出“让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强烈反响和共鸣。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扎根“三全”教育思想。“三全育人”其理论内容的核心是全局全方位的围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负责管理制度,学校各部门必须统筹协调,参加整个育人体系制度中去,让思想价值深入到学生生活的过程和每个角落。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三个要素,分别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载体。教育主体是教育者,从“三全育人”的角度看,教育者不是思考课堂的教师和导师,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教育客体是受教育者,是学校培养的对象。教育事业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的媒体,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环境和氛围、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学风教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这三个要素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育主体的分散化,合作育人的机制还不明显,教育客体专业化、理性鉴别能力还不成熟。
三、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实证研究成果匮乏
为了了解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搜索了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精确”字数,并搜索了到2021年设定了期限的知网论文15000余篇, 此外,并以此为主题,将字数定为“准确”,到2021年设定了篇段,选择并检索了“核心”和“cssci”期刊类型,结果在数篇核心期刊论文中,有33篇与“课程思政”直接相关。此外,这些论文的发表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因此,高校“课程思政”理论的研究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此外,还广泛提到了严肃研究的范围,研究“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和背景,探讨了其在概念上的价值与内容问题,关键包括实现途径、教学模型等宏观层面的研究、理工科课程、英语课程、医学课程等“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然而,这些研究偏偏于宏观理论研究和实现模型的探索,缺乏相应的具体实证研究数据和成果。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试点工作成效显著,但由点及面尚不明显
从2010年起,上海市将实施“整体规划高校与高中、初中、小学德育课程”项目,通过“纵向连接”“横向连接”和“三位一体”,实现高校德育课程的一体化。从2014年起,上海逐步探索“课程思政”,课程思政首先是“中国系列”课程,其中一系列“大国方略”课程,部分高中的考试,形成了专业政治思想教育资源,挖掘课程和专业,学校三种模式的经验,这个标志“课程思政”正在全面展开。上海市相继开出的“中国系列”品牌课程植根于各高校办学优势,各高校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授课,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从全国高校来看,上海是独树一帜,再就是南方的一些高校,如湖南省内的高校,全面推行“课程思政”,而体现立德育人观的现象在大多数高校中尚未形成。
如上所述,高校“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越来越深入,实践探索也具有十分广阔的实践空间。基于这种分析,对高校的“课程思政”进行了调查研究。
四、“三全育人”背景下的高校“课程思政”调查
(一)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
1.研究方法。就“高校课程思政”这一主题,结合大量文献阅读与总结、前期调研结果,落实对调查问卷的设计,并依托互联网向湖南省内部分高校教师发放调查问卷。本次研究中,发放问卷共计300份,回收问卷299份,其中包含着297份有效问卷,整体问卷回收效果理想,符合统计要求。在该调查问卷中,除了设置基本信息填写之外,主要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对“课程思政”的态度、展开“课程思政”时设置的内容、在推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对适合落实“课程思政”的课程内容认识等方面展开调查与结果统计分析。
2.調查对象。本次研究中选取的调查对象为湖南省内部分高校教师,不限定专业与教授科目,数量为300人。其中,对被选取教师的年龄分布情况展开总结,发现31~50岁教师在被选取教师中的数量占比最高,达到86%(40~50岁教师占比50%)。对被选取教师的教授学科情况展开总结,得到如下结果:专业课教师的数量占比最高,达到54%;综合素养类课程教师的数量占比次之,达到44%;思政类课程教师的数量占比最低,达到2%。对被选取教师的任教年级分布情况展开总结,发现在大一、大二任教的教师数量占比最高,达到75%;大三任教的教师数量占比25%。对被选取教师的工作年限情况展开总结,发现拥有6~25年任教经验的教师数量占比最高,达到81%。对被选取教师的政治面貌展开总结,发现包含中共预备党员在内的党员教师数量占比57%。对被选取教师的学历情况展开总结,发现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比最高,达到66%;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占比1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中,主要依托调查问卷中的数据进行结果统计,以此明确被选取教师(调研对象)在高校“课程思政”方面的理解认识,以及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态度;分析其在推行“课程思政”方面的意识,了解在推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确定高校“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之间现实存在的关系。
1.对“课程思想政治”概念的认识。“你了解课程思想政治吗?” 针对这一问题,78%的被调查者选择“同意”和“非常同意”。这表明许多教师对“课程思想政治”有认识和理解。然而,27名教师回答说,他们“不确定”,对“课程思想政治”的概念知之甚少。
2.对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关系的认识。在“您认为当前的高校教学中存在着‘重专业教学、轻思政教育’的现象吗?”这一问中,存在7%的教师认为“存在”这一现象;存在22%的教师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取了“不确定”选项。结合这一结果能够了解到,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确实有着“重专业教学、轻思政教育”的问题,思政教学内容与專业教育内容的融合程度不理想,且部分教师已经明确认识到这一问题。
3.对思政政治教育功能的认知。如果73%的教师回答“政治思想教育是教师在思想课上的责任”,而不是在这个问题上持否定态度,那么很多教师对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是教师参与教育的人均责任,不仅仅是思想学科教师的责任。此外,90%的被调查者认为,思想政治素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
4.对教师本人在思政教育方面能力认知。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在强化学生思政素养方面的重视程度表现出较高水平,在教学中有意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的教师数量占比达到80%。这表明大多数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强。
5.发展“课程思想政治”的意愿。 80%的教师希望在自己的班级中展开“课堂思政”,并认为在课堂上,知识的传授和价值的领先者可以找到一个匹配的突破口。但是,当问“您拥有的课程有进行课堂思政的条件”时,受访者回答“是”的比例较低,与上述问题不匹配。这表明我们不明白“课程思想政治”的含义,也不明白在专业课上“课程思想政治”的含义。
6.对适合“课程思想政治”的课程的认可。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课程思想政治”最难的科目是自然科学学科,最合适的科目是普通教育学科,是“课程思想政治”最合适的学科。
7.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难点。 50多名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思政”最大的难点是找到“课程思政”和“课程思政”之间的联系点,这证实了预测,即“教师并不真正认识和理解课程思政”。此外,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政治理论能力限制了“课程思政”的发展。
8.“课程思政”对于公共基础学科的思考。调查了教师对五大公共基础学科(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的“课程思政”的看法,这些科目的学生兴趣广泛,上课时间长,90多名受访者认为大学语文有利于高校的“课堂思政”。41名受访者还表示,与其他三个共同基础科目(大学体育、大学数学和大学物理)相比英语更有利于课程思政。
五、“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启示
首先,要提高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和内在内容的认识。在前面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到,其中一些调查者对“过程思维”的理解只停留在概念层面,其真实内容和功能的含义不清楚,他们对“课程思政”只有浅表的概念,并没有深层次的了解。为加强宣传“课程思想政治”,通过更多的不同渠道,让教师了解“课程思想政治”,克服课堂交流,对课外和校外教学和派遣教师进行“课程思想政治”的部署,对上海、江苏等高校进行考察等,进行推广课程思想政治。
其次,高校教师必须接受必要的政治逻辑素养教育。在问卷调查中回答“课程思政最大的难点”的问题时,排在第1位的选择是“找不到思政和课程的相契点”,第2位是“自身的政治逻辑素养不足”,所以如果真的实施“课程思政”,就必须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的逻辑教育和培训。具体说来,高校应当定期在全校范围内组织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展开政治理论学习,强化对教师的思政培训教育,提升教师个人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师每周都积极参与职场政治理论学习,党员要过党组织生活,利用“学习强国”的平台学习。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思政”意识和政治理论素养,为有效部署“课堂思政”作好充分准备。
第三,普通教育课程具有发展“课程思政”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调查发现,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由于课程的性质和受益条件,普通教育课程适合“课程思政”,按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大学数学和大学物理的顺序排列。由于这些课程的课时数众多,并且涵盖学生的广泛方面,因此必须开展“人人”教育,成为“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
六、结语
育人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脱离育人就偏离了教育的方向。高校只有继续挖掘、扩展、传承各学科的思政元素,发挥该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的定位功能,才可将“四回归”付诸实践,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4-7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作者简介:
蒋兵兵(1986年-),男,湖南新宁人,实验师,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