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生命教育的初中古诗文微课程开发策略
2021-04-13张龙
【摘要】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培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笔者所说的指向生命教育的初中古诗文微课程开发策略,旨在着眼于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引导学生感知生命的美丽,懂得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明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關键词】生命教育 初中古诗文 微课程
【课题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指向生命教育的中小学古诗文微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413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5-0110-02
一、挖掘生命教育元素,传递生命奋进勃发的力量
一是要把家国情怀根植于学生的精神血脉中,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报国志。如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忧国忧民的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等许多诗歌都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抱负和舍小家为大家,心系家国,甘于奉献的情怀。
二是要将理想信念注入学生的骨髓中,给予学生强大的精神力量。理想信念犹如我们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学生通过学习曹操《短歌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以感受到曹操老当益壮的生命意志;诵读《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鉴湖女侠秋瑾“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表现的决心冲破封建家庭束缚的牢笼,投身革命,立志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气概,这些励志诗歌无不砥砺学生高扬理想的风帆,争做筑梦人、逐梦人。
三是要把为人处世的道理内化为学生的言行,让学生做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例如《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少年陈元芳面对无礼的客人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一位偏偏少年的诚信方正通过其语言描写体现得淋漓尽致;北朝民歌《木兰诗》又让学生认识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顺、英武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四是要把最真挚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做有情有义之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让明月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担心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传递着真挚纯粹的友谊;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把人世间最美好的祝福,通过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不仅传递给了弟弟苏辙,而且送给了普天下每一个悲欢离合之人。
五是要用自然万物勃发向上的生命力影响学生,让学生拥有生命奋进的力量。学生只有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敬畏自然,才能真正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生命价值的提升。比如诗豪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都充满了哲思理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学生又能从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等自然万物身上汲取到无穷无尽的、健康阳光、蓬勃昂扬的精神力量。
六是要以圣哲先贤面对人生坎坷表现出的乐观旷达精神,让学生体悟面对人生困境无惧无畏、积极向上的豁达情怀。比如,学生可以通过诵读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诵读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拥有忘怀得失的博大胸襟;诵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给予学生向前奔跑的力量,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明白“生活中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二、探索“1+X”群文阅读,重构知识框架
当我们挖掘整合出诗文中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后,可以按爱国、送别、乡愁、怀古、咏物等多个主题进行分类、整合、重构知识框架,开展诗文主题学习,使这些诗文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这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精神的成长将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如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编入的是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三首诗词。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开展以“感受诗人人生不如意时的乐观豁达情怀”为主题的群文阅读,势必会缩短教学课时,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这样也教给了学生对比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就这三首诗词而言,作者的写作背景是不一样的,而又有着某种相似之处。苏轼的《水调歌头》则是他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一,在官场不称意,自请外任后调至离弟弟苏辙较近的密州时所作,当时正值中秋月圆之夜,而其与弟弟已经六七年未曾谋面,仕途的不顺、父丧妻亡的家庭变故,倍添诗人的愁苦。由此可见,三首诗词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生都是不如意的。尽管这样,他们却都表现出了积极昂扬、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刘禹锡看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相信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无限风光在远方;苏轼发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感喟,认为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规律,要释然开怀,最后还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通过对三首诗歌中诗人感情起伏变化的分析,学生自然会领悟诗意,精神必然会得到成长,人生便会得到启发:人生之路并非坦途,但我们一定要对前途充满希望,一定要敢于面对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
三、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古诗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中要注重构建古诗文中的生命教育元素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学生通过整理描写花鸟鱼虫的诗句,让学生感知生命的美好,从而懂得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珍爱自然的生态意识,拒绝食用野生动物;通过了解钟南山、李兰娟院士等最美逆行者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些忘却生死的故事,学习他们“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通过了解战“疫”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理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生命价值和意义;通过诗文群文阅读让学生整理如苏轼、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虽被贬谪人生不如意,但依然拥有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情怀,启发学生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诸如此类鲜活的教育资源不一而足,有待引领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进行深度学习。
四、以写作实践为载体,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笔者曾让学生进行唐诗素描和宋词素描,尝试以《与诗圣杜甫面对面对话》为题对杜甫诗歌进行改写、扩写。学生在写作前,通过群文阅读已经积累了杜甫所写的许多诗歌。通过诗歌诵读鉴赏微课程、诗歌故事写作微课程、诗歌人物形象分析微课程等引领学生诵读诗歌、理解诗意,从而全面了解了杜甫的诗风和人生。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就是很好的故事改写的范例。“那是一个秋风怒号的傍晚,杜少陵拄着拐杖伫立在萧瑟的秋风中。那一夜他辗转难眠、愁肠千转。这个无眠的夜是那样的漫长,凄风苦雨、雨脚如麻。可是诗人竟然站了起来,向屋外走去,雨水浸湿了他的衣服,他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再比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可通过重点分析“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这一段,让学生探究“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词语所表现的鱼儿生动活泼的情景,结尾句“似与游者相乐”,又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这群憨态可掬、活泼灵动的小鱼好像故意挑逗游人,与人共享山水之乐的情态。这些素材又为学生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借助诗歌故事写作微课,给根据这个故事开头,便能轻松地顺着这样的语言特点和行文思路将故事叙写完整。
五、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开发生命教育微课程
其一,课前设计以问题驱动为导向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将学习目标明晰化,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完成具有探究意义的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强化学生对信息的归纳和整合能力,放大诗词中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来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实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
其二,教师可利用钉钉、希沃等网络平台进行古诗词微课程教学,借助5~10分钟的微课进行课前、课后在线自主学习,再通过课堂线下指导,探究质疑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通过对古诗文中的生命意蕴的解读与挖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重构整合学生的诗文学习框架,并且能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去感知生命的美丽,尊重生命的价值,体悟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卓鲜维.语文阅读教学拾遗[J].考试周刊,2013(43):47.
[2]徐晓君.合理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 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試题与研究:2012(16):85-85.
作者简介:
张龙(1981年11月-),男,汉族,甘肃张掖人,现任甘州区思源学校教师,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甘州区优秀教师,甘州区青年岗位能手,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