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投入研究
2021-04-13郑娟
【摘要】文章从认知投入度、情感投入度及行为投入度三个方面调查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投入状况,分析了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因素,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提高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学习投入,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学习投入 认知投入 情感投入 行为投入 教育共同体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波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科研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投入研究》(项目编号:SGXSZ21001)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9-002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明确提出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做到“八个相统一”, 就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课程作出了具体部署和指导。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但同时作为教育受体的学生,怎样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学习的主动者,积极投入学习过程,使获得知识能力转化为内在驱动力,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接受特点,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情况。从现实调查中发现,目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想学习和被动参与,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假大空”“无用”“水课”等情况,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与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是相违背的,也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投入的研究,对于发现目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看法、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升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习投入现状
1.思政课的认知投入度较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问题“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查过程中,85.1%的学生认为是很有必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有利于自身发展”这个问题上,75.14%的学生选择了“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16.65%的学生选择了“不确定”,8.21%的学生选择了“不重要”。由此可见,学生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大多数是持有认同的观点。
2.思政课的情感投入度不足
目前一些大学生在学习目的上存在模糊性和功利性的特征,学习知识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装饰自己、便于今后工作等现实目的。虽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度比较高,但情感投入不足。在“你是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兴趣”的问题选择上,43.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而56.5%的学生选择了“兴趣不大”和“没有兴趣”。一部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缺乏满足感、获得感,当然也没有真正将所学内容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你是否能够全身心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问题上,41.5%的学生选择了“完全可以”和“比较可以”,35.5%的学生选择了“不可以”,23%的学生选择了“不确定”。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在思政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中情感投入度不是太高,这样会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投入时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思政课的行为投入度有限
在对学生思政理论课的学习行为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行为投入度有限。“在思政理论课上是否能够认真听讲”问题上,40%的学生选择了“认真听讲”和“比较认真”,而60%的学生选择了“不太认真”和“基本不听讲”。“课后是否能够积极完成作业并巩固复习所学内容”问题上,46.5%的学生选择了“是”,而53.5%的学生选择了“否”。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听课情況不是很理想,注意力也不够集中、课后巩固学习行为也是非常有限的,这样下来学习效果肯定是不好的。
二、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确的道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体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关键阵地,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然而,受社会环境以及高校自身各种各样条件的制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投入有限,不能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培养高校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1.学生自身的认知因素
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认知能力主要来自学校课堂学习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累积而来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感受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后续对于该课程时间及精力投入。虽然大多数学生认为开设思政理论课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同时又有很多人认为社会对思政教育并不是非常得重视。用人单位会在意专业技术水平,但不太会注意思政课程的学习状况。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从小到大,上了很多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不过是讲授一些空道理而已,所学到的不是立竿见影的知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从功利化和实用化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需要自己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学习。
2.学校环境的因素
当前高等教育以及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重视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课被边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投入程度。部分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对学生集中授课,大班化教学,影响教学效果。一些学校比较重视专业课学习,对思政课重视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部分教师仍旧是一味地灌输,这些都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厌烦,不想学习的情绪。一些学校评价机制不科学,不重视过程考核,只是期末考评,学生一个学期不学习,考试前背背就能通过考试,这也导致学生学习投入很有限。
3.社会家庭环境因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特定人类社会的一个实践活动,其产生和发展必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并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这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一些不好的消极的影响严重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家庭环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 在学习过程中,父母不是置身事外的角色,而是对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度起着激励、监督和引导的作用。
三、提升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学习投入的建议对策
学生学习性投入的提高不仅要靠学生自身的主动合作,更需要外界的教育引导。课题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轭效应”, 激励引导以学生为主导的主动学习投入,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成效。
1.建立“教师+学生”学习共同体,提升大学生学习投入兴趣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灶”为目的,寻找“共同愿景”,注重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交互性。打破原来的“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的传统模式,利用“翻转课堂”,创设“学习情境”,开展讨论式、案例式、专题式教学,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营造一种民主、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知识运用和自我成长的有效融合, 由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并进一步进行学习反思,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对知识的理解深度,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程学习的兴趣。
2.建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课程共同体,拓展大学生学习投入范围
高等教育要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就要充分认识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发挥的各自作用并融会贯通,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要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生态共同体。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思政课与专业课育人主阵地,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才能实现最佳育人效果。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的思政教育资源,学生受到专业课思政教育熏陶,更好地培养其理性、平和的心态,高尚的审美情操。打造专业课融合思政教育方法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利用课堂教学渠道,课程思政实施需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课堂教学遵循一定价值理念,教育中要培育既定价值观,做好课堂思政,应打造课程思政系列化课程。完善思政教育融合效果评价。采取多种评价方法,使教学评价能全方位客观展现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和面貌,教学评价全面考查学科教学效果。
3.推进“学校+家庭”育人共同体,提高大学生学习投入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家长作为教育的利益相关方,与学校一样有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目标,家庭要充分发挥“第一所学校”的重要作用,积极承担起育人共治的责任。家校在观念上要同向,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访等多种途径密切家校联系,切实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并及时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育人共同体。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新媒体,拓宽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平台,设立家校沟通网站,定期为家长推送微课程和相关信息,将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延伸到学生父母中,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家长委员会、家校座谈会等形式让父母参与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形成学校与家庭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参与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达成育人共识,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4.构建“理论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生态共同体,改善大学生学习投入氛围
办好思政课,要把思政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结合起来,以基本理论为核心,以问题导向贯通两个课堂,建立相关理论专题与实践主题,实现内容联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为主导,牢牢抓好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改革,不断丰富理论教学,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大学生思想、认知状况以及他们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性相关教育元素,主动回应大学生的理論关切和现实关切,正确科学阐释现实社会的新问题、新情况,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提高大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完善校本资源,挖掘地域资源,争取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健全课程资源保障体系, 整合资源建立高校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资源库,形成高校思政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格局,使得大学生能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踏进社会大课堂,接受鲜活的、一线的社会教育,不断深化对时代和社会的了解和认知,自觉改造和塑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5.打造“线下”+“线上”教学共同体,扩展大学生学习投入路径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学生获取教学知识的途径也更多元化,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去实现其学习过程和结果。当然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形式,但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主动利用教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佳的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高校课堂。充分发挥互联网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的特点,增强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从网络获取、传递、加工和处理各种有益信息的能力,把传统教学整合到现代互联网技术上,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的个性化转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以达到学习和教育的目的,真正让网络为学生所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
[2]《新文科建设宣言》
[3]许长勇,贺立军,吕正仪.《大学生专业承诺对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2):102-105.
[4]黄一玲,焦连志.“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投入现状调研与分析[J].延边党校学报,2014(2):102-104.
[5]何旭明,陈向明.学生的学习投入对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8(3):46-51.
作者简介:
郑娟(1979年-),女,宁波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政政治教育和中国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