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2021-04-13贾景艳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7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历史教学能力培养

贾景艳

【摘要】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比2003年版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水平,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业质量水平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据,课堂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阵地。文章以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入手,着重阐述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关键词】史料实证  历史教学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7-0085-03

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的一轮复习教学中,我们历史组选了以下两个非常相似的题目,材料出自官修史书《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和俗讲话本《唐太宗入冥记》,都是考查“玄武门之变”的史料价值,一个要求分析文献的史料价值,一个要求辨析文献的史料价值,学生的得分率都非常低。主要原因在于“分析史料价值”与“辨析史料价值”的答法有很大不同。分析史料价值只需要分析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的价值即可,辨析史料价值则需要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和弊端。所以虽然材料相同,设问的求答项同为史料价值,答案大不相同。从上面两题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早已摆脱了背一背知识、练一练能力就能得高分的套路,要求高中学生要像史学家那样思考,运用历史的思维和方法去研究历史,这就是2017年版新课标新增加的史料实证素养。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1]。这种态度和方法就是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进而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2]。为了更好地落实史料实证素养,2017年版新课标对史料实证的质量水平做了四级分层描述,为史料实证教学提供参考。就这两题来说:第1题的设问中分析史料价值考查学生认识史料价值、运用史料论证观点的能力,这是史料实证质量水平的第二层级。第2题的设问中辨析史料价值主要考查学生辨析史料、判断史料价值、多元互证的能力,属于史料实证素养的第三层级。

针对这种设计精密的层级考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呢?

1.介绍史料类型及获取途径

按表现形式分为实物、文献、口述和影视史料等,其中实物史料比文献资料可信,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弥补文献的不足;文献史料是最主要的史料载体;口述史料和影像史料是文字史料、实物史料的重要补充。 按价值高低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实物史料一般是一手史料;文献史料中属于二手史料的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要注意甄别。研究者一般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采访当事人;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现场考古;上网搜索等方式获取史料。学生明确了各种史料来源、类型及优缺点,才能合理利用史料,对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多元互证,提升史料实证素养。

2.充分利用教材和其他史料,精心设问,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材料: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设问:观察图片,判断其史料类型,分析其史料价值。

解析:目前多件“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史料,一手史料,史料价值高。可以研究西周的政治情况、青铜铸造、文字、以自己为天下中心的思想情况。

设问:我国古代史上最早的“中国”出现在何时?要求学生从教材和地图册中找寻“中国”的足迹。

解析: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分布呈现“星罗棋布”的特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普遍出现在以中原为核心的渭河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上,创造了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文明模式。从此,中原核心不断发展,最终成为天下的中心。

设问:中原地区最早成为天下的中心,最早的国家是如何产生的?教师与学生根据教材与互联网寻找以下图片:

解析: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突破,阶级分化、公共权力出现,使中原核心首先完成了从部落到国家的跨越,陶寺遗址和二里头遗址都出现了阶级分化和公共权力,具备了国家形态。

设问:最早的国家应该是陶寺遗址还是二里头遗址呢?

解析:陶寺遗址虽具备了国家的形态,但仍处于多元化的邦国文明时期。二里头文化率先进入一体化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成为最早的“国”,商与西周通过军事和制度构建将文化不断传播到新征服区域,中国不断扩大。所以二里头文化堪称“最早的中国”,最终发展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

设问:夏商周三代“最早的中國”形成并不断扩大,但毕竟中央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地域范围有限,以后历史如何发展,使得今天中国大地上的各民族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呢?

材料一

材料二  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就是中国古代比较宽泛的“中国”意识,或称“大中国”意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多元一体”意识。

——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材料三  元人“中国观”的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人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解析:秦汉时期,我国形成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在辽阔的疆域内,华夏族同其他民族共同生活,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尤其是宋、元、明、清时期,最终实现了农牧文明的融合,中国的版图空前扩大。中国从汉族聚居地变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疆域,“中国”最终形成一个庞大、复杂的共同体。

总之,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史料实证素养所表现出来的史学品格,但史料实证教学不等同于史料教学,教学中只有运用可信的史料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实证素养的目的。高中历史教学既要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又要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在二者的辩证统一中实现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2]王雪丽.学业质量视域:史料实证素养四级水平的考查与培养途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4):69-74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历史教学能力培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